法家學說集大成者韓非
韓非 (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是戰國末期杰出的哲學家、思想家,先秦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傳統,在自然觀、認識論等方面把唯物主義哲學發展到新的高度。同時,他所積極倡導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政治學理論,對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韓非,韓國 (都城在今河南新鄭市)人。出身貴族世家,是韓國的公子,和后來作了秦相的李斯同是荀況的學生。韓非生來口吃,不善于言辭,但文章寫得很好,連李斯也承認自己比不上他。韓非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的韓國在強秦的威脅下面臨亡國的危機,青年時代的韓非,目睹韓國的削弱,為了救亡圖存,多次上書韓王,希望能勵精圖治,變法圖存,但沒有被接受。只好退而著書立說來闡明自己的政治觀點。他縱觀天下形勢利害,針對現實中的種種弊端,總結了歷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將自己的滿腔熱血和憤懣化作流傳千古的輝煌篇章。他的代表作有《五蠹》、《孤憤》、《說難》、《內儲說》、《外儲說》、《解老》、《喻老》等,韓非的著作收在《韓非子》一書中,共55篇約10萬言。
韓非積極堅決地倡導變法,在韓國宣傳法家學說時,他的前輩堂溪公曾勸他小心保全自己,并用吳起、商鞅因變法而慘遭殺身之禍的例子警告他。韓非表示,他之所以要變法,是為了利國利民,決不會為了個人安危得失而有所避趨,拒絕了堂溪公的勸告。他的主張雖然未被韓王所采用,卻深得秦王贏政的賞識。秦王政讀了韓非《說難》、《孤憤》等文章,竟感嘆說: “我如果能見到這個人并同他在一起,死了也沒有什么遺憾了。” 于是秦王加緊進攻韓國,韓王急得沒有辦法,只得讓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國后,秦王十分高興,但并未馬上信用他。當時韓非懷著一顆救國之心,一到秦國,就上書秦王,竭力主張保存韓國,但此舉遭到了李斯的反對。李斯、姚賈又深知秦王欣賞韓非,惟恐重用韓非而疏遠自己,就設法要除掉他。他們對秦王說,韓非是韓國公子,只會向著韓國而不會向著秦國,這是人之常情,留下韓非終是后患,不如以犯法為由殺了他。秦王認為有道理,就把韓非下獄治罪。李斯連夜派人把毒藥送給韓非叫他自殺,韓非想面見秦王申訴而終未如愿,只好飲恨自盡。等到后來秦王反悔,派人去赦免韓非,韓非早已死在獄中了。一個專門研究統治階級統治術的大思想家就這樣死在秦國,成了當時秦國統治集團內部斗爭的犧牲品。
韓非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批判繼承了先秦各家的學術成果,匯成了自己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思想。他的思想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教育等各個領域,思想淵源十分豐富。但他的思想主要源于道、法兩家。在哲學宇宙觀和方法論方面,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老聃的道家思想和儒家的荀況學派,政治思想方面主要受前期法家的理論和實踐的影響。韓非的思想源于各家,又不同于各家。他否認天有意志,認為無論自然界和社會,都沒有什么神秘力量。他把宇宙發展客觀規律稱為“道”,又把各種具體事物的客觀規律稱為 “理”,主張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不摻入自己的主觀因素。他又認為 “道” 和 “理”都處在不斷變化中,用這種發展哲學觀來觀察歷史,看到了“上古競于道德,中世競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的歷史變化,形成了“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歷史進化論,將這一觀點落實到政治領域中,就形成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的變法論。
韓非肯定了人的認識能力,認為聰明智慧是人的自然認識機能,進行思考是人的認識活動。他提出了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參驗”方法,即必須考察思想、言論與客觀事物是否符合,才能判定其是非; 只有將各種言論加以比較,才能區別它們的正誤。他十分強調認識必須以實際功用為目的。他第一次使用了“矛盾”這個概念,同老子一樣,認識到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的兩方相反相成。他還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轉化的條件性,如禍福的轉化,是由客觀條件的變化引起的,這是對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改造和發展。
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早期法家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他對上述三個派別的思想加以融會貫通并予以發展,又吸取了道、儒、墨多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法”為主,“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主集權的法治思想。這是韓非思想的主體。韓非的法治學說,是一種純粹的君主獨裁理論,即古人所說的“帝王之說”。主要研究君主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運用種種手段達到鞏固統治、富國強兵的目的。韓非學說的要點是法、術、勢兼治的專制論。他認為,法、術、勢三者都是君主專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法是正式向老百姓公布的成文法,官吏根據這些條例來統治人民,而術則是最高統治者暗藏在心中的權術,是駕駛臣民的手段。法是公開的,家喻戶曉的,是除了國君外,無論貴賤都必須遵守的,而術則是深藏不露、秘不示人的。法治主要是統治人民,術治側重于駕馭群臣。韓非法治思想的要義是依靠赤裸裸的暴力,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他認為,統治者應當牢牢地掌握賞罰“二柄”,堅決徹底地實行賞罰,做到“賞而信,刑重而必”,“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術治則完全是站在極端君權主義的立場上,主張為維護君主的至尊地位,可以不講任何政治道德,不擇任何手段。韓非的“帝王之術”歷來被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中國的大多數封建帝王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這種統治術。
韓非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各種學術思想的實際社會政治效應,再沒有超過韓非的。他一生的業績,也集中體現在他順應歷史潮流,綜合百家學說,創立了一整套君主專制的政治理論,這套政治理論,作為封建專制獨裁的理論基礎,一直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
上一篇:治理運河有功的宋禮
下一篇:深沉大度的名將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