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重耳
即晉文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春秋五變之一,著名政治家、謀略家。重耳從小喜愛結賢納士,17歲時身邊已有一批賢能之士,他們機智堅毅,忠心耿耿,重耳充分信賴和依靠身邊的這些智囊。晉獻公即位時,重耳已經成年。獻公昏庸要殺之,不得已出逃在外,流于諸國19年。這種遭遇使他更加成熟起來。前636年春,62歲的重耳做了晉國國君。執政后,第一件事是粉碎了惠公、懷公余黨妄圖殺害他的陰謀,從而加固了他的政治地位,隨著晉國的興旺和實力的雄厚,他認識到:晉國若能抓到“尊王攘夷”的旗幟,充分發揮晉國是周王近親的姬姓大國的優勢,晉民多年與戎狄雜居,強悍善戰,以及晉國易守難攻等優勢,又敢于同楚國決一雌雄,那么逐鹿中原而稱霸天下,將非晉莫屬。周襄王十六年,周王弟太叔子帶勾結狄國的軍隊打進京城洛邑,要奪取王位。周襄王逃到鄭國,要求諸侯國發兵勤王。文公以為這是求取霸業的捷徑。便于周襄王十七年春,親自率軍,不到一個月便打敗狄軍,活捉太叔子帶,護送周襄王回洛邑。襄王尉勞文公,把陽樊(今河南濟源縣)原城(今河南濟源縣西北)等田地賜給他。晉文公派軍隊進駐原城、陰樊時,遭到當地軍民的抵抗。他沒強令攻戰,而是采用講信義服民心的政策,委派忠誠多謀的趙哀為原城鎮守大夫,穩定了新得的地方。周襄王二十年(前623),晉楚之間展開了戰爭。當時,楚軍的人數遠遠超過晉軍,文公自知兵力不足,武器有限,硬拼必敗,所以處處小心謹慎,而多用智謀。為充實武備,他下令砍伐山林,斬木為兵。面對強楚,挫其銳氣,以退為進,下令退避三舍,駐軍城濮(今河南范縣西南),晉國既可向諸侯國表現自身有理,又可從道義上得到諸侯國同情,同時也激發了晉軍的士氣,誘敵深入,然后殲滅之。晉、楚城大戰在莘(今山東曹縣北)擺開陣勢。楚國由于君臣、將佐之間有離異之心,又不把盟國放在眼里,使軍隊士氣大減。而晉國上下齊心,晉文公指揮得當,知人善任,用“虎皮”神獸之計,以少勝多,大敗楚軍,威震中原。戰后,晉文公率諸侯國在踐土(今河南鄭州市北)訂立盟約,并向周襄王獻上楚國的戰車和俘虜。周王則封晉文公為“侯伯”,即諸侯領袖。周襄王二十四年(前826),文公病死。他在位時借尊王攘夷之名,扶助周王室,志敗楚國,開創了晉楚爭霸的歷史。春秋五霸中,晉文公的霸業顯赫,以他的足智多謀、知人善任成為名符其實的春秋時期的諸侯領袖。
上一篇:姚廣孝
下一篇: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