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李遵頊
遵頊是皇室齊王彥宗之子。史書上說遵頊 “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好像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在桓宗純祐時,遵頊曾以 “廷試進士,唱名第一”,是個狀元。后來嗣齊王爵,擢升為大都督府主,統領軍兵,可見很得桓宗的賞識和重用。這樣的出身和經歷,使他成為西夏皇族中具有威望的人物。遵頊繼位時,已經四十九歲。
遵頊繼位后,并不扭轉襄宗安全的錯誤方針,反而越走越遠,干脆實行附蒙侵金,企圖乘蒙古攻金的機會,擄掠財物,擴大領土,于是,西夏對金的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
遵頊繼位時,不再向金朝求冊封,即派兵萬騎圍攻金東勝城,金派大兵來援,才得解圍。
同年冬,遵頊乘蒙古兵圍攻金中都之機,派兵侵入金涇州、邠州,又進圍平涼府。
光定二年 (1212) 三月,金朝處于兩面受敵的危急之中,主動派使臣冊封遵頊為夏國王,想以此緩解與夏國的緊張關系,遵頊并不立即酬答,一直拖到年底,才遣使臣謝封,但并不罷兵,仍然繼續攻金。
光定三年 (1213) 六月,夏兵攻破金保安州,圍慶陽府。八月,破金邠州。十二月破鞏州。光定四年 (1214) 八月,攻慶、原、延安諸州。光定五年 (1215) 十月,攻破金臨洮府。光定六年(1216)秋,成吉思汗出兵侵金。遵頊出兵配合蒙古作戰,攻延安、代州,進而破潼關。十一月,遵頊又派兵四萬余,乘勝圍攻金定西城,此次因遇金兵奮力抵抗而退兵。十二月,金兵反攻西夏,分兵攻打鹽、宥、夏、威、靈等州,金朝欲以此重創夏兵,教訓遵頊,但遵頊已派重兵分道防御,金兵不能前進。
看一看這張戰爭的日程表,就可以知道遵頊即位后五年之中,連年動用軍隊侵金。他想仿效崇宗乾順時利用金國興起,進攻遼朝的機會,擴大疆域的辦法,依附蒙古、侵金擴土。殊不知時代不同,形勢也不同。蒙古不僅要滅金,也要滅夏,還要滅宋。遵頊的附蒙侵金政策,實際上在玩火自焚。
光定七年(1217),蒙古攻金,遵頊因已經降蒙,只好應蒙古的征調,派兵三萬助攻,結果在寧州被金兵打得大敗而回。蒙古西侵花剌子模,再次向西夏征兵。這時,西夏因連年用兵,軍費耗費巨大,兵民厭戰,朝議沸騰。遵頊鑒于寧州新敗,不敢隨蒙西征,拒絕出兵。蒙古見西夏不肯出兵,就發兵渡河進攻西夏,迅速圍困夏都中興府。遵頊見蒙古突然來攻,驚恐萬狀,逃奔西涼府,只留太子德任守城。直到蒙古兵退,遵頊才返回國都。
經過這場驚嚇,遵頊深感蒙古的威脅,想改變方針,于是,遵頊時而聯金抗蒙,時而聯宋抗金,以求得自保。然而越搞越亂。
光定八年 (1218) 二月,遵頊起用主張聯金抗蒙的秘書監蘇寅孫為樞密都承旨,作出抗蒙的姿態。三月,遵頊寫信給金朝的保安、綏德、葭州,商請恢復邊地互市,與金朝講和。金宣帝惱恨遵頊反復無常,沒有允許。遵頊見聯金不成,轉而聯宋。
光定九年 (1219),金宣宗由于在北面受到蒙古和西夏的時時打擊,為了擺脫困境,發兵渡淮,分道南侵宋朝。遵頊乘機派遣樞密都招討使寗子寧去四川與宋將聯絡,企圖聯宋侵金,與南宋兩面夾擊金兵。宋利州路安撫使丁焴回信答復西夏,同意聯兵抗金。但宋軍沒如約出師。 次年初, 寗子寧再寫信向四川質問負約原因, 至五月間, 宋四川安撫使安丙正式復信,定議宋、夏同時出兵,夾擊金兵。
光定十年 (1220) 八月,遵頊發兵萬人如約出師,攻破金會州城,金守將烏古論世顯投降。金朝非??只牛鹦诩聪蛳膰埡?,遵頊正在勝利的興奮之中,自然不許講和。九月,寗子寧與嵬名公輔領兵20萬攻打金朝軍事重鎮鞏州。宋安丙派張威、王仕信等分道進兵,攻下定邊城,與夏兵會師于鞏州城下。金行元帥府事赤盞合喜組織兵民,奮力拒守。夏兵久攻不下,死傷者數以萬計,只好退軍。在撤退途中,又遇金兵伏擊,傷亡甚眾。十月,宋安丙再約夏兵攻秦州,遵頊懼于鞏州之敗,不肯再出兵了。
遵頊聯宋侵金并沒得到多少好處,蒙古卻在他背后插刀了。光定十一年 (1221) 三月,蒙古木華黎部由東勝州渡過黃河經西夏攻金,再向夏國征兵。同時,蒙古兵已攻破西夏河西諸堡,夏守將無力抵抗,紛紛投降。在蒙古大軍壓境面前,遵頊嚇得急忙派監府塔海設宴招待蒙軍,并派塔哥甘普領兵五萬歸木華黎指揮,隨蒙軍向金葭州、綏德州進軍。遵頊重新回到附蒙侵金的老路上來了。十月,木華黎率蒙古、西夏軍隊破金朝葭州,并圍綏德、延安、安塞等城砦。十二月,遵頊得悉金主令臨洮府總管女奚烈古里間等招撫十萬大軍,準備進攻西夏興、靈二州,便先發制人,發兵數十萬,分三路攻金,對金邊境大肆擄掠和破壞。
光定十二年(1222)六月,木華黎和右都監石天應率兵攻金陜西諸州,向夏國借道,遵頊馬上應允,并于十二月出兵配合,但夏兵行至質孤堡被金兵打敗。光定十三年(1223) 春,蒙古木華黎進軍鳳翔 (今陜西鳳翔縣),遵頊發兵十萬隨蒙古軍攻城,被金兵挫敗,夏兵見勢不妙,不告蒙古,自行逃歸。
剛恢自用而又昏聵無能的遵頊,在蒙古大軍的威脅下,堅持附蒙侵金的錯誤政策,造成西夏經濟凋敝,財用匱乏,兵員消耗嚴重,國力損失巨大。光定十三年 (1223),興、靈諸州發生春旱,顆粒無收,出現 “饑民相食”的慘狀。西夏居民處在戰火蹂躪和自然災害的雙重襲擊下,痛苦不堪,怨聲四起。西夏統治集團內部也矛盾重重,日益激化。早在光定六年 (1217) 就發生葩城、苽藜等氏族首領汪三郎、青覺兒、阿令結等人,因不滿遵頊對金作戰的政策,率部投金。朝廷中以太子德任為首,竭力反對遵頊的錯誤政策。光定十三年(1223),遵頊令太子德任領兵進攻金朝,德任拒不受命,并且對父親進諫道:“現在金朝的兵力還很強大,進攻金朝很不合適,不如與金修好,結為盟友,共抗蒙古。”遵頊不聽,反而訓斥說:“你懂得什么?金朝失去了蘭州竟無力收復,它強盛在哪里?”德任再三勸阻無效,主動請求放棄太子位,出家為僧。遵頊見兒子都反對自己,惱羞成怒,下令將德任軟禁在靈州。
同年十月,跟隨蒙古出征的夏兵反而在積石州遭到蒙古兵的圍困。對此,朝中議論紛紛。遵頊不僅不引以為戒,反而征集全國十二監軍司的兵馬,孤注一擲,進攻金朝鞏州。御史中丞梁德懿挺身而出,上疏諫阻說:“國家已經連續用兵十余年,現在國內田地荒蕪,民生涂炭,連婦女小孩都知道國勢瀕危。而朝廷大臣卻連日清歌夜宴,不慮國家的危亡。太子以父子之情,敬獻忠言,反而遭到廢棄和軟禁。國主這樣做合適嗎?望國主撫恤百姓,修睦鄰幫,召太子還宮復位,使臣民悅服,危者得安。”遵頊對梁德懿的慷慨陳詞一點也聽不進去,反而將他痛罵一頓。梁德懿在悲憤之余,只好辭官退隱。
蒙古統帥木華黎在山西聞喜病死,由其子孛魯繼續領兵,向金進攻。蒙古為了懲罰夏兵在鳳翔之戰中不辭而別,竟派兵包圍積石州,并四出抄掠,將夏兵圍困達半個月之久才退兵。遵頊為保全自己,甘心做蒙古的附庸,但是蒙古已經對他失去興趣,多次遣使責令他退位。十二月,在蒙古的威逼下,遵頊在朝中上下一片反對聲中,不得不宣告退位,傳帝位給次子德旺 (獻宗),做了西夏歷史上唯一的 “上皇”。
乾定四年 (1226),遵頊死去,終年64歲,在位13年。
上一篇:神宗朱翊鈞
下一篇:肅宗李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