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一、大權旁落 奸佞擅政
妥歡貼睦爾生于延祐七年 (1320) 四月, 是元明宗和世?的長子。 傳說, 他不是和世?的親生兒子, 他為一個名叫邁來迪的回回女子所生, 邁來迪生下他沒幾天, 和世?收養了他們母子。雖然這一傳說真偽難辨,但它卻給妥歡貼睦爾的早年經歷罩上了一層陰影。童年時代,妥歡貼睦爾幾經劫難,倍受冷遇。他還沒長到懂事的年齡,母親就撒手人世。9歲那年,叔父圖帖睦爾毒死他父親,篡奪了皇位,并以妥歡貼睦爾不是明宗的親生兒子為借口,將他放逐高麗一個海島上,一年后,又移居廣西靜江 (今廣西桂林)。
圖帖睦爾晚年,對弒兄奪位一事深感懊悔,至順三年 (1332) 八月,圖帖睦爾臨終之際,囑咐眾人,他死之后,皇位由明宗之子繼承。圖帖睦爾死后,皇后卜答失里和權臣燕鐵木兒控制了朝中大權,二人經過周密策劃,決定擁立明宗年僅7歲的二兒子懿璘質班繼承皇位。誰知懿璘質班只做了43天的皇帝便一命嗚呼,皇位再度虛懸,卜答失里臨時攝政。
在此期間,燕鐵木兒縱容卜答失里立她自己的兒子燕鐵古思為帝,卜答失里覺得這樣做違背了丈夫遺詔,擔心招致朝野不滿,于己不利,因此,她主張擁立妥歡貼睦爾登位,并遣使去桂林迎接妥歡貼睦爾回京。妥歡貼睦爾見到來使,立即啟程北上。當他行至大都附近的良鄉 (今北京西南良鄉鎮) 時,燕鐵木兒親自出迎,一路上,二人并馬而行,燕鐵木兒在馬上不時地揮動皮鞭,告訴妥歡貼睦爾國難當頭,迎他回京是為了讓他做皇帝等等,想以此取悅于這位未來小皇帝。殊不知年僅13歲的妥歡貼睦爾不諳世事,根本聽不出燕鐵木兒話中的含意,加上他對燕鐵木兒心懷恐懼,所以一言不發,這使燕鐵木兒心驚肉跳。當年,他與圖帖睦爾合謀,毒死了明宗,一旦妥歡貼睦爾即位后追究此事,恐怕他自己難逃殺身之禍。因此,到京后,燕鐵木兒使用各種伎倆,一再拖延時日,使妥歡貼睦爾遲遲不能登上皇位。幾個月后,燕鐵木兒因荒淫過度,命歸西天,妥歡貼睦爾才在卜答失里和大臣們的擁戴下,于至順四年 (1333) 六月即皇帝位,這就是元順帝。
妥歡貼睦爾登極之時,蒙古統治的興盛時代早已成為過眼煙云。從大德十一年(1307) 元成宗鐵穆耳之死到他即位的短短25年間,朝廷走馬燈似地換了7個皇帝,擺在他面前的是一付快要撒架的破爛攤子。而妥歡貼睦爾年幼無知,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治國安邦之道,只知道同一個姓奇的高麗女子與伯牙吾氏皇后 (先朝太師燕鐵木兒的女兒) 游玩嬉戲,這就給權臣擅政以可乘之機。朝中大權全由伯顏和燕鐵木兒兩大家族所壟斷。
蒙古蔑兒乞部貴族伯顏曾被授予中書右丞相的頭銜,燕鐵木兒的弟弟撒敦擔任中書左丞相,伯顏的弟弟馬札兒臺與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并為御史大夫。文宗在位時期,伯顏的權勢與威望遠遠比不上燕鐵木兒,而今登上中書右丞相寶座,權勢躍居燕鐵木兒家族之上。對此,唐其勢忿忿不平,揚言說: “天下本是我家的天下,伯顏是什么人?竟然官職比我還高!”他幾次想刺殺伯顏,終未得手。伯顏則不露聲色,靜觀事態的發展,暗中卻在尋找時機剪除這個死對頭。順帝至元元年(1335),撒敦死去,唐其勢晉升為中書左丞相。他見小皇帝越來越寵信伯顏,便抓緊行動,暗地里與他叔叔答里,弟弟塔剌海和宗王晃火帖木兒密謀策劃,決定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妥歡貼睦爾,另立文宗的兒子燕鐵古思為帝。可是陰謀敗露,至元元年 (1335) 六月三十日,當唐其勢率領幾位勇士闖入皇宮時,伯顏伏兵以待,將唐其勢及其同黨團團圍住,唐其勢當即死于亂刀之下,塔剌海逃進后宮,躲入姐姐伯牙吾氏座位底下。伯顏隨即闖入后宮,從伯牙吾氏的座位下拖出塔刺海,揮刀即斬,鮮血濺了伯牙吾氏滿身。伯顏立即上奏妥歡貼睦爾,指責皇后伯牙吾氏窩藏大逆不道的弟弟,并欲將伯牙吾氏抓走。伯牙吾氏向妥歡貼睦爾求救,高喊: “陛下救救我!”沒想到小皇帝毫不動心。這兩年來,伯牙吾氏見妥歡貼睦爾日益寵幸奇氏,非常惱恨,多次無故痛打奇氏,妥歡貼睦爾表面上雖不敢作聲,暗中則對伯牙吾氏咬牙切齒,而今她的兄弟犯上作亂,無論如何不能輕饒了她,所以當妥歡貼睦爾聽到伯牙吾氏向他呼救,冷笑一聲,說道: “你的兄弟想置我于死地,我豈能救你!”接著下令將她逐出宮門,貶為平民,不久被伯顏毒死。答里和晃火帖木兒也很快兵敗身亡。
伯牙吾氏被黜,妥歡貼睦爾打算立奇氏為皇后,但遭到伯顏的反對,結果,在伯顏的薦舉下,伯顏忽都做了皇后,奇氏被立為二皇后。據說,兩宮皇后并立,就是從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開始的。伯顏忽都素來莊重樸實,整天端坐宮中,從不伴隨皇帝游樂,妥歡貼睦爾覺得她缺少魅力,很少出入她的宮中,所以伯顏忽都做了30多年正宮皇后,幾乎沒有對妥歡貼睦爾產生什么影響。相比之下,二皇后奇氏則出盡風頭,成為左右朝政的關鍵人物。
燕鐵木兒家族敗亡后,妥歡貼睦爾將一切大權委付伯顏,聽他決斷,朝中不再設置左丞相,伯顏以中書右丞相的身份獨專相權。不久,妥歡貼睦爾授予伯顏世襲的答刺罕封號。按照蒙古慣例,受封者可以隨意出入宮禁,并享有許多特權。這樣一來,伯顏身價就更高了。據記載,他當政期間所得的封號、官銜加在一起長達246個字,其權勢之顯赫,為元朝歷代宰相中前所未有。自從誅滅唐其勢后,伯顏專政自恣,肆行貪暴,越來越不把當朝小皇帝放在眼里。一天,他對15歲的妥歡貼睦爾說: “陛下有太子,不要讓他讀漢人書。漢人讀書,實在太欺負人了。”適逢中書省官員建議廢除科舉,深得伯顏贊賞,他立即上奏皇帝,請求批準。至元元年 (1335) 十一月,在伯顏的煽動下,妥歡貼睦爾下詔停止科舉取士,把各地儒學貢士莊田的田租改撥為宿衛士的衣糧,又下令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文字。據說,伯顏家中有一位西藏巫婆,名叫畀畀,有一次伯顏問畀畀自己的命運如何,畀畀說他將死在南人手里,伯顏信以為真,下令漢人、南人不得攜帶武器;蒙古、色目人毆打南人,不許還手。當時,有的地方已經樹起反元旗幟,伯顏看到起義者都是漢人、南人,竟荒唐地向妥歡貼睦爾提出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的建議,以為把多數漢人、南人殺光了,就能杜絕禍患,妥歡貼睦爾覺得伯顏這一招太狠毒,沒有同意。
此后,伯顏自恃功高權重,毫無顧忌,又向蒙古諸王下了毒手。當時,蒙哥的后裔徹徹禿受封為郯王,伯顏的先祖是蒙哥家中的奴隸,按照蒙古傳統,伯顏一家應該世代尊蒙哥后裔為使長。伯顏覺得這是自家的奇恥大辱,忿然地說:“我身為太師,位高權大,豈能容忍使長存在!”于是,他在妥歡貼睦爾面前誣陷徹徹禿謀反,請求將他處死,妥歡貼睦爾不允,伯顏竟擅自行刑,使徹徹禿蒙冤而死。妥歡貼睦爾對伯顏的所做所為日益不滿,卻奈何不了他。
伯顏雖然覺察到小皇帝已對他心存戒心,仍然我行我素,滿不在乎。天下貢賦大多被他私吞,他的親信布滿朝中,他的居宅,門庭若市,朝廷官員進進出出,好不熱鬧。每次退朝,他在眾臣的簇擁下,趾高氣揚地走出宮門,宮內空無一人。他在京城街道上通過,諸衛精兵前呼后擁,擠滿街頭。相比之下,妥歡貼睦爾的儀衛則廖若晨星。妥歡貼睦爾明明看見伯顏多次夜間進入皇太后宮中,通宵不出,也耳聞京城上下議論紛紛,說伯顏: “上把君欺,下把民虐”,但也無計可施。宮中忠心耿耿為妥歡貼睦爾效力的只有兩個近侍官員,一個名叫阿魯,另一個名叫世杰班,這二人職卑權小,哪里能夠與伯顏相抗衡。妥歡貼睦爾苦于沒有得力之人幫助他鏟除權臣伯顏,不免時常暗自傷心落淚。
就在妥歡貼睦爾郁悶不樂之際,來了位救星為他排憂解難,此人名叫脫脫,是伯顏的侄子,自幼養于伯顏家中,被伯顏視為親生兒子。他曾率領精兵剿捕唐其勢及其同黨,榮立軍功。至元元年 (1335),妥歡貼睦爾任命脫脫為御史中丞,至元四年 (1338) 又提升他為御史大夫。脫脫見伯父專橫跋扈,日甚一日,擔心他盛極而敗,貽害自己,就對父親馬札兒臺說:“伯父驕縱太過份了,萬一天子震怒,我們一家可就完蛋了,不如先想辦法除掉他。”馬札兒臺贊成兒子的主意。脫脫又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幼年時的老師吳直方,征求他的意見。吳直方對他說: “古書上有所謂大義滅親,大夫只知道忠于國家,別的可以不管。”于是,脫脫向妥歡貼睦爾自陳忠忱,立志輔助皇帝清除伯顏。起初,妥歡貼睦爾對脫脫的行動表示懷疑,不敢輕舉妄動,他暗中讓阿魯、世杰班與脫脫頻繁接觸,察看他的言行,證明脫脫確實可靠,這才解除了疑心。
脫脫得到皇帝的信任之后,便開始付諸行動,與伯父抗爭。至元五年(1339),伯顏授意御史臺官員,不能讓漢人擔任廉訪使,脫脫認為漢人出任廉訪使,先朝已有,決不可廢,就上奏妥歡貼睦爾,請求廉訪使不要排斥漢人,得到妥歡貼睦爾允諾。伯顏得知此事,大動肝火,氣呼呼地對妥歡貼睦爾說: “脫脫雖是臣的兒子,可他一心偏袒漢人,應該治罪!”這些年來,妥歡貼睦爾對伯顏言聽計從慣了,這會有脫脫撐腰,一反常態,當即反駁說: “這是朕的主意,脫脫無罪!”
沒過多久,伯顏又背著妥歡貼睦爾,擅自將宗室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不花撤職法辦,這使妥歡貼睦爾忿懣之極。他召見脫脫,歷數伯顏欺上罔下的種種罪名,說到傷心之處,泣不成聲。脫脫深為皇帝的境遇難過,立即與阿魯、世杰班密謀,決定盡快除掉伯顏。這時候,伯顏也在緊鑼密鼓,暗中與皇太后卜答失里策劃,打算廢掉妥歡貼睦爾,扶立燕鐵古思為帝,雙方的斗爭趨于白熱化。
至元六年 (1340) 二月初的一天,伯顏邀請妥歡貼睦爾出游打獵,一向好動的妥歡貼睦爾心存戒心,托詞身體不適,不能前去,伯顏就邀了太子燕鐵古思出獵柳林 (今北京市西南郊)。脫脫見時機成熟,急忙與阿魯、世杰班商討對策,秘密派人去柳林接太子回京,二月十五日,下令封鎖京師城門。這天夜里,妥歡貼睦爾召集大臣,草擬詔書,驅逐伯顏,貶他為河南行省左丞相,當夜遣使者急赴柳林宣詔。第二天,伯顏派人到京師城下詢問事由,脫脫站在城上宣讀圣旨:“隨從伯顏者一概無罪,可以即刻解散,各還本衛所,犯罪的只是伯顏一人。”伯顏又請求入城向妥歡貼睦爾辭行,使者不許,對他說:“皇帝有令,命丞相立即動身,不必辭行。”伯顏無可奈何,只得俯首聽命。
這時候的伯顏,一掃昔日威風,狼狽不堪,當他南下途經真定 (今河北正定縣)時,問當地父老: “你們見過兒子 (指脫脫) 殺父親嗎?”父老回答說: “兒子殺父親沒見過,只見過奴婢殺使長。”暗指伯顏殺郯王一事。伯顏聽罷,面紅耳赤,低頭不語,伯顏剛到河南,又接到皇帝旨令,命他遷居南恩州 (今廣東陽江)。伯顏不堪長途跋涉,加上心情郁悶,病死于江西途中,時人作詩諷刺說:“人臣位極更封王,欲逞聰明變舊章。”“虎視南人如草芥,天教遺臭在南荒。”
伯顏一死,樹倒猢猻散,伯顏同黨全受牽連,與伯顏過往甚密的皇太后卜答失里也沒能幸免。妥歡貼睦爾早就對卜答失里心懷不滿,她與伯顏勾搭成奸不說,還多次當面指責他整日游玩,不用心治理天下,恰逢此時有人上奏說:“太皇太后不是陛下生母,而是陛下嬸母,以前她把陛下母親推入燒羊爐中燒死,殺母之仇,不共戴天!”事情是這樣的,10年前,卜答失里與宦官合謀,害死明宗皇后八不沙,但不是妥歡貼睦爾生母。接著他又聽說叔父圖帖睦爾在位時公開說他不是明宗的親生兒子。新仇舊恨加在一起,妥歡貼睦爾不禁怒火中燒,立即追究父親被毒死一案,下詔撤除文宗廟主,將卜答失里削去后號,貶居東安州 (今河北安次縣),太子燕鐵古思流放高麗,中途遇害。至此,妥歡貼睦爾終算報了殺父之仇。
二、向慕之志 付諸東流
及鏟除伯顏,妥歡貼睦爾已長到21歲,正值年少氣盛之時,他封馬札兒臺為太師和中書右丞相,脫脫知樞密院事,總領諸衛親軍,脫脫的弟弟也先帖木兒為御史大夫,馬札兒臺父子總攬軍政大權。這時,正宮皇后伯顏忽都所生2歲的兒子不幸夭折,二皇后奇氏生下一子,取名愛猷識里達臘,深得妥歡貼睦爾喜愛。
馬札兒臺做了中書右丞相后,自恃輔佐皇帝鏟除伯顏有功,私自在京城附近開酒館、糟坊,派人去南方販賣食鹽。脫脫恐遭非議,禍及自身,暗中讓人向妥歡貼睦爾告了一狀,上任僅半年的馬札兒臺被迫辭職。至元六年 (1340) 三月,妥歡貼睦爾任命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妥歡貼睦爾即位后,先是建元“元統”(1333——1334),后改用忽必烈的年號“至元” (1335——1340),習慣上稱為“后至元”。1341年,妥歡貼睦爾改元“至正”,決定任用脫脫進行改革,廢除伯顏舊政,重振祖宗大業,大有恢復元朝盛世的向慕之志,史稱 “更化”。
至正元年(1341),妥歡貼睦爾恢復了中斷6年的科舉取士制度,親試進士78人,以籠絡漢族士大夫,同時大興國子監,選名儒雅士傳授儒學。他下詔將4個素有聲望的儒士歐陽玄、李好文、黃溍,許有壬召進宮內,讓他們5日進講一次,幫助他讀四書五經,練習書法。為了表達對儒學正統思想的尊崇,至正二年(1342),妥歡貼睦爾派人到曲阜祭祀孔廟,第二年,下詔編修遼、金、宋三史,命脫脫為都總監官,許多漢人文士參加了編纂,這成了妥歡貼睦爾新政中 “文治” 的重要內容。
妥歡貼睦爾起用脫脫改革弊政,略見成效,脫脫因而博得“賢相”之譽。可惜好景不長,自至正三年 (1343) 妥歡貼睦爾起用中書平章別兒怯不花擔任中書左丞相后,朝中形勢發生微妙的變化。別兒怯不花是元成宗時逆臣阿忽臺的兒子,素與脫脫不和,他上臺后,多次在妥歡貼睦爾面前說脫脫的壞話,妥歡貼睦爾本人也覺得脫脫權勢太重,恐怕他走上伯顏獨攬大權的老路,漸漸疏遠脫脫。至正四年 (1344),脫脫被迫稱疾家居,辭去相位。這時候,妥歡貼睦爾尚存勵精圖治之心,任用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博爾術四代孫阿魯圖為中書右丞相。至正五年 (1345) 十月,遣使巡行天下,意在廣布圣德,詢民疾苦,尋訪賢能,罷黜地方貪官污吏,規定,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五品以下處決。可是奉命巡行各省的宣撫使不僅不按皇帝旨意秉公辦事,反而借此機會敲詐勒索,虐害百姓。江西福建道宣撫使到達后,當地人作歌說:“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員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妥歡貼睦爾的一番苦心化為烏有。
脫脫罷相后的幾年中,右丞相一職數易其主,朝中大臣彼此傾軋,日甚一日,妥歡貼睦爾的向慕之志漸漸消失。至正七年 (1347) 六月,他聽信別兒怯兒不花讒言,罷免太師馬札兒臺,將他徙于西寧州,后又詔居甘肅。脫脫憂郁不得志,請求隨父同行,以盡孝道。先前,太子愛猷識里達臘降生后,一直養于脫脫家中,因而二皇后奇氏與脫脫關系甚密。在脫脫罷相的日子里,奇氏一再在妥歡貼睦爾面前為他求情,妥歡貼睦爾自己也覺得,脫脫任中書右丞相的4年中,為他出盡氣力,其后任命的丞相遠不如脫脫精明能干。一天,有人進獻佛郎國馬,妥歡貼睦爾看著膘肥體壯的良馬,感慨地說:“人中有脫脫,馬中有佛郎國馬,都是世上出類拔萃的”。不出半年,馬札兒臺病亡,奇氏得知后,立即對妥歡貼睦爾說:“脫脫是好人,不能讓他久居外地。”妥歡貼睦爾點頭贊同,下詔命脫脫回京。脫脫到京后,妥歡貼睦爾任命他為太傅,綜理后宮事務,至正九年(1349) 七月,復命脫脫為右丞相。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重新起用脫脫時已是今非昔比,元朝的統治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妥歡貼睦爾又開始深居宮中,與嬪妃嬉游玩樂,不理朝政,對國內形勢茫然無知,前幾年的“向慕之志”、圖治之心早已消失殆盡。脫脫復相后,雖有一番抱負,卻無從施展,而且他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上臺后,他在各官署安插自己的親信,將以前與自己結冤的官員,一一貶黜,逐漸專橫跋扈起來,為此得罪了一些皇帝近侍官員。朝中大臣為爭權奪利,結黨拉派; 地方官員則互相勾結,魚肉百姓。至于元朝軍隊,更為腐敗,軍官們日益沉迷聲色,飲酒作樂,以“酒令為軍令,肉陣為軍陣,謳歌為凱歌”,根本不談軍事。廣大勞動人民則饑寒交迫,流離失所,掙扎在死亡線上。有人做了一首《哀流民操》,其中這樣寫道:
“哀哉流民,為鬼非鬼,為人非人。
哀哉流民,男子無褞袍,婦女無完裙。
哀哉流民,父不子厥子,親不親厥親。
哀哉流民,言辭不忍聽,號泣下忍聞。
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哀哉流民,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
不堪壓迫的農民不得不鋌而走險,至正八年(1348年),浙江臺州 (今漸江臨海縣)、溫州的農民樹起了反抗旗幟,上面寫著: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一場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風暴就要來臨了。
三、大敵當前 溺于聲色
妥歡貼睦爾起用脫脫,把一切大權交付與他,自以為高枕無憂。為了籠絡人心,他對貴族、官僚濫行賞賜,揮霍無度,造成國庫入不敷出。與此同時,黃河連年發生水患,脫脫覺得這是自己大顯身手,博得功名的好機會,先后提出“變鈔”和“開河”的建議,豈知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變鈔”和 “開河”成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導火線。
當時,有一曲 《醉太平小令》傳遍大江南北,曲子是這樣寫的: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 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何為變鈔呢?
脫脫復相后,鑒于元廷財政十分拮據,于至元十年(1350)發行了一種新的紙幣,叫“至正寶鈔”,用它來代替流通已久的 “中統寶鈔”和 “至元寶鈔”。為了搜括民脂民膏,政府拼命印造這種紙幣,物價一下子暴漲十倍,老百姓來不及倒換新鈔,只好以貨易貨,全國出現 “米價貴似珠” 的局面,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什么是開河呢?
從至正四年(1344)開始,黃河接連在白茅堤、金堤決口,河水暴溢。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沿河地區受災,有的地方水深達2丈左右。接著又發生旱災和瘟疫。災區人民死了一半。山東地方的鹽場也被洪水沖毀,直接影響了政府的收入。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脫脫決定修治黃河,他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兼河防使,征發黃河沿岸15萬民工和廬州 (今合肥市) 2萬戍軍充當勞役,欲把黃河勒回故道。
15萬民工整日在戍卒的皮鞭下出苦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怨恨、憤怒的氣氛籠罩著治河工地。白蓮教會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認為時機成熟,欲謀暴動起義。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他倆暗中鑿了一個獨眼石人,埋入工地,然后到處傳播一句民謠:“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果然,石人被挖了出來,河工們議論紛紛,在韓山童、劉福通的鼓動下,3000名河工聚集白鹿莊,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大家推舉韓山童為明王,決定以紅巾為號,發動起義。可是事情敗露,韓山童被官方捕殺,他的妻子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逃到武安山 (今河北境內),劉福通等人沖出重圍,一舉攻占穎州 (今安徽阜陽),揭開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妥歡貼睦爾調了6000名官兵前往鎮壓,原以為馬到成功,可是,元軍開赴前線后,主帥只顧飲酒作樂,士兵們則乘機搶掠,與紅巾軍剛一交戰,主帥揚鞭高喊: “阿卜! 阿卜” (快跑! 快跑) 回馬便逃,元軍潰敗。
這時候的脫脫變得奸詐狡黠,他不僅向妥歡貼睦爾隱瞞事情真相,而且每當朝中商討軍事,他一概不讓漢人官員參預。至元十一年 (1351) 八月,邳州 (今江蘇邳縣) 人李二 (號芝麻李) 率7人智取徐州,樹起反元大旗,事聞朝廷,脫脫竟在案牘上題曰:“河南漢人謀反事”,把大事化小,爾后進宮上奏妥歡貼睦爾,他看到官至中書左丞和參知政事的兩位漢人官員隨后而來,當即命令門衛不讓他們入內。
至正十一年 (1351) 十一月,脫脫奏請妥歡貼睦爾,讓他的弟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為知樞密院事,此后也先帖木兒率10余萬大軍進討紅巾軍,結果不戰自潰,也先帖木兒只身逃回京城,第二天,照舊做他的御史大夫。12個監察御史彈劾他喪師辱國,脫脫大怒,將這些官員全部罷免,朝中再也沒人敢于說話了。
這時候,紅巾軍遍布大江南北,形成兩大分支。北方紅巾軍以劉福通、郭子興等人的隊伍為主,南方紅巾軍由彭瑩玉、徐壽輝等人發動和領導。至元十一年 (1351)十月,南方紅巾軍攻占蘄水(今湖北浠水),徐壽輝稱帝,建國號為“天完”,“天完”就是壓倒“大元” 的意思,勢力逐漸發展到兩湖、安徽、江漸、福建、廣西等地。
脫脫見弟弟吃了敗仗,怕皇帝知道了怪罪下來,于己不利,所以不在皇帝面前提及紅巾軍起兵之事。可是紙里包不住火,一個名叫哈麻的近侍官員向妥歡貼睦爾告了脫脫一狀。妥歡貼睦爾聞知天下大亂,而自己還蒙在鼓里,急忙召見脫脫,氣憤地責備他說:“你曾說天下太平無事,現在紅巾軍遍及半個國土,你丞相有什么計策對付?”脫脫嚇得瑟瑟發抖。當時,元朝將領逯魯召募了兩淮地方3萬名鹽丁,組成一支“黃軍”,包圍了芝麻李占據的徐州城,脫脫覺得徐州垂手可得,是他獵取功名的好機會,于是當即請求親自督軍征討徐州。至元十二年 (1352) 九月,脫脫指揮元軍攻陷徐州,大肆屠城,芝麻李逃走。妥歡貼睦爾派使臣至軍中嘉賞脫脫,又讓人為他刻碑記功。
脫脫平定徐州,自恃功高,洋洋得意,這就犯了 “功高震主”的大忌,妥歡貼睦爾開始對他產生了疑心,越來越疏遠他,哈麻日漸得勢。哈麻是康里部人,他與弟弟雪雪都是宮中宿衛。哈麻為人圓滑,善于巴結權貴。他為了獲取高官厚祿,極盡獻媚之能事,想盡辦法迎合妥歡帖睦爾喜歡玩樂的心理,暗中向妥歡貼睦爾推薦了一位西天僧 (印度僧),教皇帝學習淫術,號稱“演揲兒法”,又稱“秘密佛法”,漢語意為 “大喜樂”。不久,哈麻的妹婿禿魯帖木兒又向妥歡貼睦爾推薦了一個善行“秘密佛法”的西藏僧人,這位僧人對妥歡貼睦爾說:“陛下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也不過保有現世而已。人生幾何?當受我秘密大喜樂禪定,其樂無窮。”妥歡貼睦爾受此誘惑,很快迷戀上淫亂不堪的“秘密佛法”,對國家大事也就不管不問了。在西藏僧人的建議下,妥歡貼睦爾選了10個皇親國戚,稱為十“倚納”,在宮中練習“秘密佛法”,其中有妥歡貼睦爾的母舅老的沙。他又派人四處搜羅美貌女子,召進皇宮,伴陪他與十“倚納”從事“秘密佛法”,妥歡貼睦爾整天與倚納們偕同宮女相與褻狎,男女裸處,惟淫戲是樂。妥歡貼睦爾的丑聲穢行,聞于內外。他還下令在避暑地上都 (今內蒙古正藍旗) 建立穆清閣,連延數百間,奇婦美女充實其中,供他夏季到上都避暑時與親信們行“秘密佛法”。妥歡貼睦爾還嫌不足,又挑選了108個僧人進宮演練“秘密佛法”,并私下對脫脫說,他之所以整日從事“大喜樂”,不理政事,乃是為了天下生靈之故,真可謂荒謬絕倫。
就在妥歡貼睦爾溺于聲色之時,另外兩支大的地方反元勢力,繼紅巾軍起事后乘機發展起來。方國珍占據慶元(今浙江寧波)、臺州、溫州一帶浙東地區。鹽商出身的張士誠不堪富豪欺凌,至正十三年 (1353) 正月聚集鹽丁起兵反元,攻克淮東的泰州,興化(今屬江蘇),至正十四年(1354) 占據高郵 (今江蘇高郵縣),自稱誠王,國號大周,改元天佑。之后,張士誠對元朝發起了新的攻勢,至正十四年(1354)六月,攻破揚州,切斷京杭大運河,江南的歲貢和稅糧有斷絕的危險。妥歡貼睦爾驚慌萬分,決定派脫脫再次出征,去高郵鎮壓張士誠。至正十四年 (1354) 九月,脫脫率領諸王各省軍馬,號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高郵。十一月,元朝軍隊將高郵包圍得水泄不通。高郵城破就在旦夕,突然間,元軍不戰自亂,張士誠乘機出擊,大獲全勝。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事情還得圍繞妥歡貼睦爾與脫脫、哈麻三人的關系談起。
脫脫罷相后,哈麻曾在皇帝面前為脫脫說過好話,打算有朝一日脫脫復相,投在他的門下,共享榮華富貴。可是,脫脫再次登上中書右丞相的寶座后,排斥異己,根本不理哈麻,僅讓他做了宣政院使,職小勢微,因此,哈麻對脫脫懷恨在心。后來,在奇氏的授意下,哈麻多次與脫脫商量,授予愛猷識里達臘“皇太子寶璽”。脫脫以愛猷識里達臘不是正宮皇后所生為由,予以拒絕,這樣一來,二人的隔閡越來越深,脫脫還由此得罪了奇氏和太子。奇氏開始在妥歡貼睦爾面前添油加醋地說脫脫的不是,加上哈麻從中作梗,使妥歡貼睦爾與脫脫的君臣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妥歡貼睦爾對脫脫由猜疑發展到不信任的地步。
脫脫膺命出兵高郵以后,哈麻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博得了妥歡貼睦爾的信任,做了中書平章政事。之后,哈麻告訴奇氏和愛猷識里達臘說,脫脫與其弟也先帖木兒拖延立嗣,有不軌之舉。其實,在至正十三年 (1353) 六月,妥歡貼睦爾已立愛猷識里達臘為皇太子,哈麻此舉別具用心,奇氏和愛猷識里達臘心領神會,指使監察御史三次上奏妥歡貼睦爾,指責脫脫出師3月,空耗大量人力財力,毫無戰功可言,請求罷免脫脫。妥歡貼睦爾聽信了讒言,派使臣急赴軍中下詔,以脫脫“勞師費財,坐視寇盜”為借口,削除他的軍權和官爵,將他貶居淮安(路治在今江蘇淮安縣),改派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書平章月闊察兒、知樞密院事雪雪代替脫脫任前線指揮。消息傳開,軍心大亂,脫脫的心腹龔伯遂對脫脫說: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勸他不奉圣旨,待攻下高郵,小人讒言自會大白于天下。脫脫搖了搖頭,說: “天子詔我而我不從,這是與天子作對,君臣之義何在?”說完,騎馬向北奔去,百萬大軍失去主帥,頓時潰散,使走投無路的張士誠抓住戰機,反敗為勝。
至正十五年 (1355) 三月,妥歡貼睦爾再下詔書,將脫脫流放到云南大理,其弟也先帖木兒流于四川,脫脫的兩個兒子也因此受到牽連,分別被放逐蘭州、肅州 (今玉門)。這年十二月,哈麻假托妥歡貼睦爾之命,派人毒死了脫脫。
妥歡貼睦爾不辨事非,臨陣易帥,使元朝軍隊功虧一簣,從此,元朝失去了原有的軍事優勢,而高郵之戰卻成為元末農民起義由衰入盛的轉折點,這是妥歡貼睦爾料所不及的。
四、朝中傾軋 荒于游宴
貶除脫脫之后,妥歡貼睦爾任命哈麻做中書左丞相,其弟雪雪為御史大夫,國家大權完全由兄弟二人操縱,十“倚納”也都升官晉職。妥歡貼睦爾對哈麻兄弟倆十分放心,自己只顧尋歡作樂,更加殆于政事。不料,事情偏偏出在哈麻身上。
哈麻掌權后,對自己向妥歡貼睦爾秘薦西天僧一事心有余悸,擔心一旦朝臣知曉,自己名譽掃地,于是他找借口將西天僧打了170大板,放逐西北邊遠之地。可是,哈麻并未因此除卻心病。當初,他向皇帝推薦西天僧時,他的妹婿禿魯帖木兒是知道的,現在禿魯帖木兒越來越受寵于皇帝,權勢漸增,完全有力量與哈麻抗爭,這使哈麻很不自在。更重要的是,哈麻開始感到,身為一國之主的妥歡貼睦爾整天沉迷于宮廷享樂,不理朝政,對大臣們放任自流,這樣下去,國家危在旦夕。最后,哈麻決定站在二皇后奇氏和皇太子愛猷識里達臘一邊,逼迫妥歡貼睦爾退位,并借機干掉禿魯帖木兒。至正十六年(1356) 二月的一天,哈麻秘密對他父親說: “我們兄弟二人身為丞相、大夫,仰賴的是祖宗恩德。而今禿魯帖木兒為取悅皇上,教他淫褻,必遭天下士大夫譏笑,我們兄弟有何臉面見人? 我要除掉禿魯帖木兒。而且皇上日趨昏憒,何以治天下? 現在皇太子已長大成人,聰明過人,不如立他為帝,讓妥歡貼睦爾做太上皇算了。”不料,他妹妹正躲在屏風后面,偷聽到哥哥與父親的談話,慌忙跑回家中告訴了丈夫,禿魯帖木兒大驚失色,決定借妥歡貼睦爾除掉哈麻。他急忙面見皇帝,不敢直說哈麻指責皇帝荒淫失道,只是笑著對妥歡貼睦爾說: “哈麻之所以想讓陛下退位,是因為陛下年紀大了。”妥歡貼睦爾聽罷,十分驚訝地說: “朕頭發不白,牙齒沒掉,怎么能說我老了呢!”在禿魯帖木兒的挑唆下,妥歡貼睦爾決定先發制人,鏟除哈麻和雪雪,君臣二人商討好計策后,禿魯帖木兒躲入尼姑庵中暫避風聲。第二天,妥歡貼睦爾遣使傳旨,令哈麻、雪雪二人居家聽命,不必入朝,兄弟二人不知是計。在這當口,妥歡貼睦爾暗中授意御史大夫搠思監劾奏哈麻兄弟罪惡,沒過幾天,妥歡貼睦爾下詔罷免哈麻、雪雪官職,將兄弟二人分別流放惠州 (今河北寬城縣北)和肇州(今黑龍江肇州縣東),兄弟倆還未來得及動身,就死于刑杖之下。事到如今,妥歡貼睦爾才明白,自己聽信奸臣之言,枉殺了脫脫,遂下令將脫脫遺骨送至京城。但是,他擅貶脫脫,痛失戰機所造成的惡果卻是無法挽回的。
高郵之戰后,潰散的元軍不少人投靠了紅巾軍。元朝政府軍隊一蹶不振,妥歡貼睦爾不得不改變排漢政策,鼓勵和依靠豪強地主武裝去鎮壓農民起義,他廉價地授與地主武裝頭目以萬戶,千戶等官銜,這樣,相繼出現了幾支靠鎮壓農民起義發跡的地主武裝,其中最主要的是答失八都魯和察罕帖木兒兩股勢力。答失八都魯出身于蒙古貴族,至正十二年(1352),他在四川招集官吏、土豪二萬人,拉起一支隊伍,鎮壓了屬于北方紅巾軍分支的北瑣紅軍和南瑣紅軍。察罕帖木兒是畏兀兒人,世居河南沈丘,至正十二年(1352),他組織當地地主子弟數百人,與羅山 (今河南羅山縣)地主李思齊的武裝聯合襲破劉福通農民軍占據的羅山。正十五年 (1355) 一月,妥歡貼睦爾調兵遣將,分守河南、陜西、山東等地,企圖對劉福通的起義軍形成包圍之勢,讓答失八都魯、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地主武裝對農民軍進行剿殺。但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并沒有被元軍的瘋狂反撲所嚇倒,至正十五年 (1355) 二月,劉福通迎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建都亳州 (今安徽亳縣) 改元龍鳳,決定分兵出擊,擴大戰果。
在此期間,妥歡貼睦爾起用搠思監為中書右丞相,漢人太平 (原名賀惟一) 為左丞相,他自己則不問政事,整天與嬪妃嬉游宮中,還常常學著當初西藏僧人教他淫褻時的腔調說:“百年光陰就象馳電一樣,能有多少呢? 日夜作樂還不滿十萬日,況且其間疾病相侵。有朝一日死去,富貴可就不歸我所有了,何必自討苦吃,虛度一生呢?”他親自動手設計龍舟,龍舟長120尺,寬20尺,舟身及舟上殿宇皆飾以五彩金,舟行時龍首、眼、口、爪、尾一齊擺動。妥歡貼睦爾經常乘舟在宮苑湖內往來游戲。他又選了16個宮女,稱為16天魔,讓她們身披纓絡,頭戴象牙佛冠,載歌載舞,供他與親信觀賞。妥歡貼睦爾還為大臣們設計庭院房閣圖樣,然后交給工匠,照此修建,附炎趨勢者為博得皇上歡心,稱他是魯班天子。近侍官員看到妥歡貼睦爾設計的房閣飾以金珠,就對他說,所建房閣不如某某官員居宅別致,妥歡貼睦爾不服氣,下令拆毀重建,近侍官員則把金珠刮去,裝入自己腰包。二皇后奇氏實在看不下去了,再三懇求他愛惜身體,不要受天魔舞女迷惑,停止土木興建。妥歡貼睦爾勃然大怒,高聲喊道: “古今只我一人而已!”此后日益疏遠奇氏,奇氏見自己失寵,轉而拉攏朝中大臣,暗中招納不少高麗美女,送給他們,以爭得外援。
妥歡貼睦爾為了防止大臣們勸阻他與天魔舞女嬉游,竟想出了一個十分荒唐的主意,他秘密讓人在宮內挖掘地道,在地道內與天魔舞女廝混,達到了以晝作夜的地步。他傾國家資財,把府庫積粟全都賜給女寵,而百官俸祿則支給茶、紙等雜物,朝野上下,怨聲不絕。
正當妥歡貼睦爾殆于政事,荒于游宴之時,劉福通率領北方紅巾軍沖破元軍圍困堵截,分兵三路北伐,直指大都。各路大軍高舉戰旗,上面寫著:“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至正十八年 (1358) 五月,劉福通率主力軍攻占汴梁(今河南開封),毛貴率領東路紅巾軍從山東出發,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打到離京城120里的地方。正在與十 “倚納”和天魔舞女行“大喜樂”的妥歡貼睦爾聽到這個消息,坐立不安,朝中亂作一團,大臣們有的主張北逃,有的主張遷都西安,還有人提出派人到高麗去造宮殿。左丞相太平力排眾議,從彰德 (路治今河南安陽) 調遣元朝將領劉哈剌不花率軍迎擊,毛貴受挫,退守濟南。不久,毛貴在內哄中被殺,山東紅巾軍分崩瓦解,西路和中路紅巾軍也被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軍閥勢力去鎮壓,妥歡貼睦爾得以保有半壁河山,茍延殘喘。
這時,妥歡貼睦爾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朝中大臣們傾軋日甚一日,愛猷識里達臘對父皇的所做所為極為不滿,雙方的矛盾逐漸趨于公開化。
中書右丞相搠思監置國難于不顧,大肆受賄,又暗中讓家中侍從朵列印造偽鈔,乘國家混亂之機,發不義之財。事情敗露后,在大臣們的再三諫請下,妥歡貼睦爾貶他為遼陽行省左丞相。詔令雖下,搠思監卻沒有離開京城。與此同時,太平拜相,招致了一些蒙王貴族的不滿,擔任湖廣行省左丞相的弘吉剌部貴族太不花素與太平不和,揚言說:“太平是漢人,而今在朝中掌權,我反倒在外面勤勞受苦!”妥歡貼睦爾不敢得罪他,及搠思監下臺,詔拜太不花為中書右丞相,命他總兵征討山東紅巾軍。太不花為報私仇,行至途中,按兵不動,借口糧餉不足,上奏妥歡貼睦爾,請求派太平送糧餉,欲謀加害太平。太平指使監察御史劾奏太不花按兵不動,抗拒皇命。妥歡貼睦爾下詔削除太不花官爵,貶居蓋州(今遼寧蓋縣)。太不花聞詔,夜間騎馬逃到保定,向原為自己部將的劉哈剌不花求救。劉哈剌不花不敢招惹是非,匆忙派人去京城與太平協商,在太平的指使下,將太不花押送京城,途中把他處死。太平以漢人左丞相,殺蒙古右丞相,一時權勢大盛。
奇氏與皇太子見政局動蕩,妥歡貼睦爾聽憑朝臣傾軋,便加緊行動步伐,打算聯合太平逼迫妥歡貼睦爾遜位與愛猷識里達臘。主意拿定后,奇氏派宦官樸不花示意太平,讓他和皇后、太子一道,把妥歡貼睦爾廢黜,太平不從。奇氏不得不親自上陣,邀太平到后宮,設宴勸請,太平仍然不肯。奇氏見太平從中阻撓,決意鏟除他。至正十九年(1359)十二月,愛猷識里達臘命令監察御史買住等人劾奏太平提拔的漢人官員中書左丞成遵和參政趙中,將二人杖殺獄中,借此中傷太平。太平見勢不可留,只得上奏妥歡貼睦爾,以患病為由,請求辭去相位,大臣們立即呼吁,要求皇帝留用太平,妥歡貼睦爾懾于奇氏和皇太子咄咄逼人之勢,被迫罷免太平。由于得不到支持,愛猷識里達臘逼父遜位未能如愿。
至正二十年 (1360) 三月,妥歡貼睦爾再次起用奸邪不法的搠思監為右丞相,沒想到搠思監上臺后,立即與皇后和皇太子串通一氣。之后,搠思監在妥歡貼睦爾面前誣告太平,下詔放逐太平于西北偏僻之地,搠思監隨即遣使逼令太平自盡,太平聞命,賦詩長嘆,拔劍自刎。
五、上下分崩 內外離心
十四世紀六十年代,北方紅巾軍由盛轉衰,三路北伐軍相繼失敗,在察罕帖木兒的圍攻下,劉福通、韓林兒被迫于至正十九年 (1359) 八月放棄汴梁,撤向安豐 (今安徽壽縣南安豐塘),從此勢單力薄,依附他人。南方紅巾軍內爭不已,天完大將倪文俊企圖謀殺徐壽輝自立,結果反被徐壽輝的部下陳友諒殺掉,接著,陳友諒排除異己,逐漸控制了天完大權,至正二十年 (1360) 閏五月,陳友諒殺害徐壽輝,自己稱帝,改天完國號為漢。方國珍、張士誠也已經投靠元朝,成為元朝統治者鎮壓農民起義的幫兇。形勢雖對元朝有力,但妥歡貼睦爾沒有,也不可能抓住這一有力戰機,相反,他象一葉孤舟,陷入上下分崩,內哄迭起的波浪中,隨時都有被吞沒的危險。
搠思監升任右丞相后,與宦官樸不花相勾結,支持皇太子愛猷識里達臘,力圖左右宮廷政事; 妥歡貼睦爾則依靠 “倚納”老的沙、禿魯帖木兒等人,不肯放棄自己的最高統治權,宮廷斗爭愈演愈烈。與此同時,一些蒙古貴族對妥歡貼睦爾昏庸無能和沉溺于宮廷享樂表示不滿,進而起兵反抗。至正二十年 (1360) 五月,嶺北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舉兵發難。他是窩闊臺的后裔,聯絡蒙古宗王,擁兵數萬,橫掃嶺北。妥歡貼睦爾遣使詔諭阿魯輝帖木兒,希望他悔罪自新。接著,派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征兵迎戰,結果慘敗,禿堅帖木兒單騎逃回上都。至正二十一年 (1361) 妥歡貼睦爾又派知樞密院事老章統兵10萬出擊,阿魯輝帖木兒戰敗東逃,后為部下脫歡和宗王囊加臺擒獲,押送京城。按照蒙古舊例,宗王犯下死罪,用弓弦將其勒死,稱為賜死。妥歡貼睦爾對阿魯渾帖木兒的叛逆行為切齒痛恨,特下令將他斬首,阿魯渾帖木兒臨死前,大罵妥歡貼睦爾不近人情。
在此期間,軍閥勢力分為兩派,彼此為爭奪地盤展開激戰,宮廷斗爭又同軍閥之間的傾軋聯系起來。至正十八年(1358),答失八都魯屢戰失利,悒郁而死,其子孛羅帖木兒承襲父親之職做了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至正十九年 (1359) 三月,妥歡貼睦爾詔孛羅帖木兒移鎮大同,當時,察罕帖木兒駐軍太行,勢力伸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地,孛羅帖木兒駐大同后,就企圖南下侵吞屬于察罕帖木兒的地盤冀寧路(治所在今太原)和晉寧路 (治所在今山西臨汾),雙方發生了沖突。至正二十年(1360)八月,妥歡貼睦爾詔令雙方以石嶺關(今山西忻縣南)為界,不許越界攻伐,并且詔諭說:“土地都是皇帝的土地,庶民都是皇帝的臣民,有什么好爭的。”但是,右丞相搠思監和宦官樸不花卻貪得無厭,公開索賄,若孛羅帖木兒賄賂厚重,他倆就派人對孛羅帖木兒說: “皇帝有令,讓你南吞察罕帖木兒屬地。”如果察罕帖木兒賄賂加倍,他倆又派人對察罕帖木兒說:“皇帝已下密旨,令你北并孛羅帖木兒屬地。”這樣一來,雙方爭戰不休,而搠思監、樸不花則借機大發不義之財。十月,妥歡貼睦爾再次諭令雙方講和,但要察罕帖木兒將冀寧、晉寧兩地讓給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當然不肯聽命,并逐漸對皇帝產生不滿情緒。至正二十一年 (1361) 四月,察罕帖木兒派義子擴廓帖木兒貢糧抵京城,暗中與皇太子愛猷識里達臘聯絡,支持他掌握國家大權。至正二十二年 (1362) 六月,察罕帖木兒在奉命鎮壓山東紅巾軍時,被山東紅巾軍首領田豐、王士誠誘殺,由擴廓帖木兒接替他統帥軍隊。漸漸地,以孛羅帖木兒和依靠鎮壓西路紅巾軍起家的張良弼為一方,以擴廓帖木兒和李思齊為另一方,形成兩個互相對立的軍閥集團。妥歡貼睦爾依靠和支持孛羅帖木兒和張良弼,而皇太子則同擴廓帖木兒和李思齊通了聲氣。幾個月前,妥歡貼睦爾曾授予孛羅帖木兒中書平章政事一職,籠絡這位重兵在握的顯赫人物。至正二十二年(1362) 十月,孛羅帖木兒、張良弼占據了擴廓帖木兒所屬的真定路 (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妥歡帖睦爾聽之任之。此后的雙方繼續展開大戰,孛羅帖木兒連吃敗仗,至正二十三年(1363)六月,擴廓帖木兒派部將貊高聯合李思齊打敗了孛羅帖木兒的將領竹貞。八月,擴廓帖木兒進駐太原,十月,孛羅帖木兒發兵來戰,結果大敗而歸,自此失去主動出擊的能力。
在軍閥混戰愈演愈烈的同時,宮廷內的斗爭也趨于白熱化。至正二十三年 (1363),愛猷識里達臘再也坐不住了,又在與母親奇氏策劃逼父禪位的陰謀,掌握大權的搠思監和樸不花則密切配合,拉攏朝中大臣,將軍政大事全都壓下不讓妥歡貼睦爾聞知。御史大夫老的沙見形勢不利于己方,就支持監察御史對搠思監,樸不花進行彈劾,遭到奇氏和皇太子的強烈抵制,妥歡貼睦爾被迫讓步,將上疏的監察御史罷官,御史臺其余官員見皇帝做不了主,紛紛辭職。可是,偏偏有人不服,治書侍御史陳祖仁,李國鳳二人先后上書皇太子和妥歡貼睦爾,曉之以理,斥責搠思監、樸不花禍國殃民,理當治罪。妥歡貼睦爾屈從于皇后和皇太子的壓力,又將陳祖仁、李國鳳二人降職。愛猷識里達臘得寸進尺,意欲盡除父親親信,他見老的沙公開與他作對,就罷了他的官,貶置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老的沙逃奔大同,藏匿于孛羅帖木兒軍中。皇太子屢次遣使去孛羅帖木兒軍中索要老的沙,孛羅帖木兒不給,至正二十四年(1364)三月,愛猷識里達臘、搠思監、樸不花指責孛羅帖木兒與老的沙圖謀不軌,要求皇帝驅逐孛羅帖木兒。孤立無援的妥歡貼睦爾不得不聽命于皇太子,下詔削除孛羅帖木兒兵權和官爵,貶居四川。孛羅帖木兒接到詔書,怒不可遏,一把將它撕得粉碎。宗王不顏帖木兒、禿堅帖木兒忿忿不平,起而與孛羅帖木兒聯合,并上書妥歡貼睦爾,為孛羅帖木兒申辯。妥歡貼睦爾感到,孛羅帖木兒忠于自己,是他與皇太子一方抗衡的重要法碼,自己的親信紛紛倒臺,若再失去他,后果不堪設想,于是復下詔書,歷數搠思監、樸不花恣意弄權,欺下蒙上等罪狀,將搠思監流放嶺北,樸不花流放甘肅,恢復孛羅帖木兒官職。然而,此時皇太子一方的勢力已躍居妥歡貼睦爾之上,所以,詔書雖下,搠思監、樸不花二人權未解,職未,照常在朝中掌權。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妥歡貼睦爾再次屈從于皇太子,下詔命擴廓帖木兒統兵進討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迎戰的同時,派禿堅帖木兒率領一支軍隊直趨大都。愛猷識里達臘見勢不妙,慌忙逃出京城避難。禿堅帖木兒兵臨城下,派人對妥歡貼睦爾說:“不是我負心于朝廷,而是朝廷負心于我,我無意兵犯京城,只是想抓到二個奸臣。”妥歡貼睦爾只得將搠思監、樸不花交給禿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遣兵回營,自己則進宮面見妥歡貼睦爾,哭著對他說:“左右蒙蔽陛下,不是一天兩天了,致使忠良羅難,若不予糾正,怎樣治理天下?我帶著二個奸臣走了,陛下也應該修心省過,卓然自新……”妥歡貼睦爾似聽非聽地點了點頭,心里卻對他帶兵入京大為不滿。
一個月后,愛猷識里達臘返回京城,再次下令擴廓帖木兒進討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分兵三路,一路由部將白瑣住率領,開赴京城御守,另外二路軍隊進逼孛羅帖木兒駐守的大同。孛羅帖木兒怒殺搠思監、樸不花二人,留下一部分軍隊守衛大同,他自己則帶著禿堅帖木兒,老的沙,率領主力大軍直搗大都,揚言要盡除朝中奸臣。京城大震,愛猷識里達臘親自率領軍隊迎戰,結果大敗而回,在白瑣住軍隊的護衛下匆匆逃往太原擴廓帖木兒軍中。孛羅帖木兒擁兵入城,偕同禿堅帖木兒、老的沙面見妥歡貼睦爾。妥歡貼睦爾當即任命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左丞相,老的沙為中書平章政事,禿堅帖木兒為御史大夫。不久,又提升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右丞相,節制天下軍馬,總攬國家大權。孛羅帖木兒上任后,立即殺了妥歡貼睦爾寵幸的“倚納”和近臣,驅逐西藏僧人,幽禁奇氏。
至正二十五年 (1365) 三月,愛猷識里達臘下令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出兵聲討,并調遣嶺北、甘肅、遼陽、陜西等地軍隊增援。孛羅帖木兒派遣禿堅帖木兒率兵進討上都皇太子同黨,又調兵南下抵御擴廓帖木兒軍隊。這個時候,孛羅帖木兒荒淫無度,在數月之內,共納40多女子為妾,整天與老的沙等人飲酒作樂,甚至酗酒殺人。朝臣都對他心懷恐懼,妥歡貼睦爾漸漸失去對他的信任。而孛羅帖木兒竟色膽包天,又向妥歡貼睦爾索求皇妃,妥歡貼睦爾見他欺負到自己頭上,決定殺掉他,于是暗中選了6名勇士,身藏短刀,埋伏于孛羅帖木兒進宮必經的延春閣附近,伺機行刺。七月里一天,孛羅帖木兒進宮上奏,當他走到延春閣前的李樹下,被6名勇士亂刀殺死。老的沙騎馬北逃,孛羅帖木兒的軍隊一哄而散。事成后,妥歡貼睦爾派使者帶著孛羅帖木兒的頭顱去太原,詔諭愛猷識里達臘回京。九月,愛猷識里達臘在擴廓帖木兒的扈從下返回大都,妥歡貼睦爾無可奈何,只得任命他不喜歡的擴廓帖木兒做了中書左丞相。不久,禿堅帖木兒、老的沙皆被捕殺,至此,朝中傾軋、軍閥混戰以愛猷識里達臘和擴廓帖木兒的勝利而告一段落,步步退卻的妥歡貼睦爾僅僅保住了皇帝寶座。
六、做亡國之君
在這期間,朱元璋的隊伍迅速崛起,直接威脅著元朝控制下的北方地區。
朱元璋 (1328——1398) 是安徽鳳陽人,家境貧寒,17歲那年,家鄉旱災流行,瘟疫漫延,父母兄長相繼死去,他孤苦無依,進皇覺寺當了和尚。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參加了農民起義隊伍,由于他善于出謀劃策,作戰勇敢,深得郭子興賞識,很快由普通士兵晉升為軍事頭目,至正十五年(1355),郭子興病死,朱元璋逐漸控制了郭子興的隊伍。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指揮軍隊攻下集慶 (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府,以這里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到至正十九年 (1359),又占領了皖南、浙江等地區,當時,朱元璋東面是陳友諒稱帝的漢國,西面是張士誠稱王的大周和變化多端的方國珍勢力,朱元璋為了擴大地盤,壯大勢力,與群雄展開激烈角逐。至正二十三年 (1363) 七月,朱元璋與陳友諒雙方軍隊在鄱陽湖展開大戰,陳友諒兵敗身亡。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控制了湖廣、江西各地。至正二十六年 (1366) 十二月,朱元璋派人迎接韓林兒和劉福通,途中將二人沉死于瓜步 (今江蘇六和東南),至正二十七年 (1367)九月,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方國珍見勢不利,向他投降。朱元璋剪除群雄,聲威大震,決定派兵北伐,滅亡元朝。
這個時候,元朝內部新的矛盾接踵而至。愛猷識里達臘逃奔太原時,曾想仿效唐肅宗在靈武稱帝的故事,自立為帝,擴廓帖木兒不同意。孛羅帖木兒被殺后,奇氏傳旨到軍中,命令擴廓帖木兒以重兵扈從皇太子入京,目的在于脅迫妥歡貼睦爾退位,擴廓帖木兒卻在距離京城30里的地方,下令軍隊原地待命,回京后,奇氏再次勸擴廓帖木兒出面逼使妥歡貼睦爾讓位與皇太子,擴廓帖木兒又予以拒絕,由此得罪了奇氏母子。妥歡貼睦爾本與擴廓帖木兒不和,又忌他兵權太重,所以常常不理他,朝中大臣也覺得他年紀輕,資歷淺,不把他放在眼里。在軍中嬌縱慣了的擴廓帖木兒做了2個月的左丞相,很不得志,在京城實在呆不下去了,只好上奏妥歡貼睦爾,請求外出帶兵。至正二十五年(1365)閏十月,妥歡貼睦爾封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命他代皇太子總制天下軍馬,進討江淮。
擴廓帖木兒率大軍離開大都后,不僅無意整軍出戰,反而借妥歡貼睦爾授予他的軍事大權,隨意征調各路軍隊,引起軍閥頭目不滿。與他父親同時起兵發跡的李思齊首先和他反目。李思齊接到擴廓帖木兒調兵文書,當即勃然大怒,罵道:“乳臭小兒,黃發還沒有退,反倒調遣我來了! 我與你父親一起飲酒時,你在我面前還沒有立足的地方呢!”下令不給擴廓帖木兒一兵一卒。張良弼、脫列伯、孔興等將領也忿忿不平,他們推舉李思齊為盟主,聯合對抗擴廓帖木兒。雙方在關中相持一年,前后百戰,損兵折將,仍未爭出高低。之后,擴廓帖木兒移軍彰德,伺機而動,妥歡貼睦爾開始懷疑他有叛逆之心。
至正十七年(1367)八月,妥歡貼睦爾對左右大臣說:“原來讓擴廓帖木兒出外統兵,是為了肅清江淮,他不去肅清江淮,反而與關中諸將尋釁開仗。關中戰事沒完沒了,他現在又移駐彰德,豈不是要窺視我京師嗎?”并嚴厲責備皇后與皇太子,他說: “過去孛羅帖木兒舉兵進犯京師,而今擴廓帖木兒總兵天下,很不得利,你們母子誤了我的天下。現在國家分崩離析,困難重重,都是你們母子造成的!”說完,妥歡貼睦爾怒氣沖沖地打了愛猷識里達臘幾拳。爾后,妥歡貼睦爾下詔命皇太子總制天下兵馬,并令擴廓帖木兒率領本軍自潼關以東出兵江淮,李思齊自鳳翔以西進取四川,張良弼、孔興、脫列伯共取襄樊。但詔書雖下,皇太子坐視不動,擴廓帖木兒及諸路軍閥也都拒命不受。擴廓帖木兒的部將貊高、關保見主帥不奉君命,只顧打內戰,倒向朝廷一邊,轉過頭來攻打擴廓帖木兒,得到妥歡貼睦爾的支持。
至正二十八年 (1368) 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國號為明。二月,徐達率軍攻占山東各地,接著回師河南,兵鋒直指汴梁、洛陽。而元朝軍閥爭戰仍在繼續,擴廓帖木兒攻占太原,盡殺朝廷命官,妥歡貼睦爾下詔削除擴廓帖木兒食邑,命令諸軍一齊征討,李思齊、張良弼見明軍已占據河南,急忙解兵西還,貊高,關保在與擴廓帖木兒交戰中被殺。這年閏七月,妥歡貼睦爾見局勢不妙,心中發怵,只好再恢復擴廓帖木兒河南王和中書左丞相的職務,讓他率軍南下,幻想依靠他挽回敗局。但在這個時候,明軍已經會師山東臨清,直趨大都,擴廓帖木兒哪敢輕舉妄動,妥歡貼睦爾的末日就要到了!
至正二十八年(1368)閏七月二十八日,徐達率領明軍攻陷通州,妥歡貼睦爾聞知,心驚膽戰,急忙將群臣召至端明殿,商討對策,端明殿中一片混亂,許多人力勸妥歡貼睦爾決不能放棄京城,妥歡貼睦爾搖頭不語,宦官伯顏不花放聲大哭,說:“這個天下是世祖忽必烈開創的,陛下應當死守,怎么能丟棄呢!我們愿率軍民和諸護衛軍出城迎戰,請求陛下固守京城!”妥歡貼睦爾在殿內不住地徘徊,最后嘆了口氣,說:“時至今日,豈可再當宋朝的徽、欽二帝!”于是,不顧大臣們的再三勸請,決意出逃,就在這天半夜里,妥歡貼睦爾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打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奔向上都。
八月二日,徐達率軍攻入大都,至此,統治了97年的元朝政權宣告結束。明洪武三年 (1370) 四月,做了36年皇帝的妥歡貼睦爾因痢疾死于應昌 (今內蒙古達里諾爾西南),時年51歲。
上一篇:懷帝司馬熾
下一篇:惠宗李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