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起巖
張起巖,字夢臣,山東禹城人,出生在漢族官僚家中。他的祖先世居山東章丘,在他上五輩時金、宋之間連年爭戰,為躲避戰亂遷到禹城。在金統治北方時期,張榮在山東成為割據勢力,控制著章丘、鄒平、濟陽等地,后來歸附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國。那時,張起巖的高祖張迪是張榮的部下,任元帥右監軍,駐守濟南; 曾祖張福也在濟南為官,為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 祖父張鐸為東昌事判官; 父親張范為四川行省儒學副提舉。史載: 張起巖的母親丘氏在要分娩時,忽然見一條數丈長的蛇爬到榻下,不一會兒就不見了。丘氏受驚而生下了張起巖。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三月,元世祖統治時期,太史入奏,文昌星近日格外明亮,文運將興。這時元世祖行幸上京。第二天,皇孫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儒州降生,這一天夜里,張起巖也降生了。后來,愛育黎拔力八達即皇位,是為仁宗。仁宗大興儒學,始詔設科取士。在廷試時,張起巖中左榜進士第一,二人又同日出生,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巧合。
張起巖從小便師從其父張范,年滿20,以察舉任福山(今屬山東)縣學教諭。元代在科舉制度恢復以前,官員的來源主要是蔭敘和察舉,承蔭為宦的人數不是很多,主要來于察舉。張起巖在福山縣任職其間,縣官率人去捕蝗蟲,將縣里的政務交給張起巖管理,時間一長,由于張起巖聰斷明選而深得民心,許多百姓說: “如果張教諭為真縣尹,我們跟著他怕什么災害呢?”后來,張起巖因政績突出被推為安丘縣(今屬山東)縣尹,將家遷到安丘。
至大四年(1311),仁宗即位,第二年改元“皇慶”。仁宗在其師李孟等人的輔佐下,確立了尊孔崇儒、推行“漢法”的政治方針。仁宗重視人才的選拔,根據李孟的建議決定實行科舉取士制度。唐、宋以來,科舉制度是儒士入仕為官的主要途徑,但元朝建立后科舉停廢長達半個世紀。世祖忽必烈時期,元廷圍繞科舉行廢問題展開反復討論; 成宗、武宗時,也一再議貢舉“法度”,但仍然沒有結果。到主張以儒治國的仁宗時,朝廷才制定出科舉考試的各項制度和章程。皇慶二年(1313),仁宗以行科舉詔頒布天下,決定恢復科舉制度。元代科舉考試每3年舉行一次,分為鄉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級。各級考試時,蒙古人和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開考。在考試科目方面,蒙古人、色目人試2場,漢人、南人試3場,題目以四書五經為主。考畢,唱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列右榜(蒙古人以右為上),漢人、南人列左榜。兩榜各分三甲,第一甲各1人,賜進士及第,秩從六品;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秩正七品,第三甲同進士出身,正八品。延祐二年(1315),元朝首次開科取士,深通儒學的張起巖榮中左榜榜首。按規定,張起巖被授以登州知事,但仁宗十分垂愛這位與他同日出生的狀元,于是,特旨將張起巖改為集賢修撰,轉國子博士,升任國子監丞,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這時,張起巖的母親丘氏去世,他回家鄉為母守孝3年。期滿后,出任監察御史。當時,中書參政楊廷玉因有錯被臺臣奉旨逮捕,丞相倒剌沙痛恨臺臣糾劾了他的同伴,便誣蔑臺臣欺君罔上。張起巖雖然新任臺臣,但他不畏懼權高勢大的倒剌沙,抗章奏道: “臺臣按例劾糾百官,論列朝政,這是他們的職責。而現在有人不顧法紀,令忠良寒心,這不是盛世所該出現的。況且世祖皇帝設立臺閣,廣開言路,維持治體,沿續已久。現在臺臣都被譴,公論被杜塞,何以為法,何以維護祖宗治體?”張起巖三上奏章,但都未報與仁宗皇帝。張起巖在上朝時又與倒剌沙廷爭,終于使仁宗感悟。不久,張起巖升為中書右司員外郎,進左司郎中,兼經筵官,并被拜太子右贊善。任職其間,張起巖的父親張范去世,守孝期滿后改任燕王府司馬,禮部尚書。
文宗即位后,曾親郊,張起巖充任大禮使,他引導文宗陟降,步武有節,前后衣襟隨風飄動,陪位百官,看上去就像古畫中繪的人物,文宗非常高興,后來賞賜給張起巖許多物品,是別人得不到的殊榮。文宗死后,寧宗懿質璘班即位,在位僅43天便死去。文宗皇后不答失里與權臣燕帖木兒按文宗遺言迎立明宗長子妥歡帖睦爾,妥歡帖睦爾遠在桂林,尚未抵京。這時,燕南有人告變,聲稱部使者欲圖謀不軌,經調查無一屬實,而告變者未被治罪,張起巖對此不滿,但主管法司的人說: “唐律就有過告變者不反坐。”張起巖憤然地對同列說:“現在嗣君未至,人情危疑,不誅此人,恐怕有妨大計,應及早處理這件事,以杜奸謀。”順帝即位后,令中書省官員列坐銓選,張起巖推薦一位儒士,中書右丞相伯顏不高興,張起巖抬身而起,伯顏認為張起巖與他相忤,但張起巖不畏伯顏權勢熏天,從不向伯顏趨附。順帝即位不久,張起巖升為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修前三朝實錄,同時兼任經筵官。御史臺上奏請拜張起巖為浙西廉訪使,順帝未從。但不久,將張起巖擢為陜西行臺侍御史,張起巖將行時,又被留在大都,任侍講學士,后轉為燕南廉訪使。
張起巖在燕南任職期間,打擊豪強,百姓拍手稱快。那時,滹沱河水時常泛濫成災,真定一地受害最深,百姓苦不堪言。張起巖派人修堤以防水患,為真定百姓解決困難。后來,張起巖回京任職,真定百姓相擁而送。回京后,張起巖任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一事。中書右丞相別里怯不花被臺臣糾劾,順帝將其罷官。不久,別里怯不花再度為相,向順帝進言臺臣是非。張起巖在上朝時與別里怯不花發生爭執,聞者都認為張起巖論事剛直,無所顧忌,但因為張起巖秉直,與上官多不合。
至正三年(1343),順帝下詔修遼、金、宋三史。早在世祖中統二年(1261),王鶚就曾請修遼、金二史,南宋滅亡后又修宋史,元仁宗延祐年間也曾詔修三史。但終因義例未定,一直未能定稿成書。直到至正三年,中書右丞相脫脫請修三史,順帝決定設局修史。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三史都總裁,帖木兒塔識、賀惟一(太平)、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為《遼史》總裁官,帖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等人為《金史》、《宋史》總裁官。這樣,張起巖參加三史修撰。張起巖熟于金元典故,宋儒道學原委,尤多究心潛研,史官中有自以為是的,每當立言不當,張起巖總要據理力爭。至正五年(1345),三史修成,這時張起巖已是65歲的老人,他上疏請求告老還鄉,順帝應允,授張起巖榮祿大夫。
史載: 張起巖面如紫瓊,美髯方頤,眉目清揚,一望便是雅量君子。他臨政決議,屹若泰山,不可奪回。與人發生爭執時,面額紅赤,許多人都怕他,而了解他的人都說他是外和中剛。張起巖不受人籠絡,如同歐陽修,名聞四裔。至正九年(1349),張起巖卒于鄉里,謚曰“文穆”。
張起巖性孝友,對父母很孝順,總是親自從百里外背米送給父母; 撫養幼弟張如石,對弟弟關懷備至,教他學習; 出錢葬親族人20余人,并買田送其親屬; 每當得到俸賜,總是與故人賓客共享。在他亡卒之后,家無余財,廩無余粟,兩袖清風。
張起巖博學多才,尤善篆、隸,著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等。
上一篇:張謇
下一篇:張鎮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