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而百獲者,人也
1.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管仲十分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教育,他從根本上提出:“天以時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樞言》,第113頁)使人有德,必須從教育著手,他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而百獲者,人也。”(《權修》,第18頁)“我茍種之(培養人才),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功效神奇),唯王之門(霸業的唯一道路)。”“使士無邪行,使女無淫事。士無邪行,教也;女無淫事,訓也。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欲民之正。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無傷國,不可得也。”(《權修》,第18頁)“欲民之有禮,則小禮不可不謹也;小禮不謹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禮,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義也,則小義不可不行,小義不行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義,不可得也。欲民之有廉也。欲民之有廉,則小廉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欲民之修小禮、行小義、飾小廉、謹小恥、禁微邪,此厲(勵)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禮、行小義、飾小廉、謹小恥、禁微邪,治之本也。”(《權修》,第18~19頁)
2.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張,則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仲將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他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復,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復可起也,滅不可復錯(改變)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不合正道),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牧民》,第1頁)禮、義、廉、恥,也為今天社會所必須,對建設現代文明和諧社會不無積極意義。
管子很重視對官員士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倡個人要增強自我道德修養,并且要有賞罰獎懲規范。他主張“為善者,君予之賞,為非者,君予之罰”“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名生于實,實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當”(《九守》,第449至450頁)。道德是客觀自然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德循道,道循規律。道德要求人的思想行為符合客觀事物自然社會發展規律。個人道德修養首先要心正,身正,行正,管仲說:“行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內業》,第398頁)
道德修養就是治心與治身,“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鄉?有鄉不治,奚待于國?有國不治,奚待于天下?天下者,國之本也。國者,鄉之本也;鄉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權修》,第17~18頁)。
3.大德至仁,操國得眾,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大德至仁,則操國得眾。”(《立政》,第26頁)“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人之道,莫如教之以政。”(《五輔》,第88頁)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仁,最大的仁是愛人民,只有愛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得人先利人,給人民以物質利益和政治權利以及人格尊嚴。從政治方面教之以政,從思想道德方面教育關心他們,政教是最大的關愛。人和人才是治國理政最重要的前提,因此,“人,不可不務也,此天下之大極也”(《五輔》,第88頁)。“以德予人謂之仁,以財予人謂之良。”(《戒》,第241頁)管子強調人的基本道德修養是仁,人應當樹立仁愛之心,培養人們的高尚道德是仁的體現。
仁在人際關系方面,首先是愛人,同時也要講誠信,這是古今做人處事的基本要求,“誠信者,天下之結(關鍵)也”(《樞言》,第112頁)。誠信是處理好一切關系事務的關鍵。孔子也說: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可知也。人的道德素質要求是多方面的,在家“孝悌慈惠,以養親戚”;在社會上“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誼),以行禮節;整齊撙拙(以禮德規范自己),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饑饉;敦檬純固(敦厚樸實),以備禍亂;和協輯睦(友善鄰里),以備寇戎。凡比七者,義之體也”(《五輔》,第89頁)。在處理人際關系上不要太吝嗇,不要聽信小人之言,“吝于財者失親,信小人者失士”(《牧民》,第3頁),處事要謹慎,不要狂妄自大,因為“伐矜好專(自大驕傲)舉事之禍也”。(《形勢》,第10頁)即主觀驕傲專斷是處世的禍害。
4.先生施教,弟子則是
“先生施教,弟子則是,溫恭自虛,所受至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母驕持力;赤毋虛邪(心志不虛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中心必式,夙興夜寐;衣帶必飾。朝益暮習,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懈),是謂學則。”(《弟子職》,第480頁)意思是說,先生施教,學生學習要恭敬謙虛,所接受的必須極盡原本,領會精義,見善必學,聽義必行,溫柔友愛,勿驕持強,心無邪念,行為端正,在家或外出,都必須守常規。近有德之人,容貌端莊整齊,內心必正,起臥有常,衣冠整潔。白天用心學習,晚上認真復習,小心翼翼,不可懈怠,這就是學習的規則。
“少者之事,夜寐早作……出入恭敬,如見賓客,危坐鄉師,顏色毋作。”(同上)少年學生,要早起,進出課堂,要保持端莊恭敬,像會見賓客一樣,正襟危坐,面向老師容貌莊重。
“受業之紀,必由長始,……始誦必作,其次則已。凡言與行,思中(中和之道)以為紀,古之將興者,必由此始。”(同上)學生接受紀律,從年齡大的開始,學生的言行,必須符合中和之道,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古往今來,凡成大器者,皆由此開始。“若有所疑,奉手問之,師出皆起。”(同上)
上一篇:《貞觀政要》的人才觀念
下一篇:與時俱進,創新“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