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大運河
我國古代偉大水利工程。即京杭運河。簡稱運河。北起北京,經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南達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為我國貫通南北的唯一水道。始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鑿邗溝連通江淮。東漢初又作加工。隋大業年間(605—618),煬帝開通濟渠,由洛陽東向江入淮河,時船可至揚州。繼而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一帶),以利軍需;后又自京口(今江蘇鎮江)鑿渠,直達余杭(今浙江杭州),稱江南河,時南北已可通航。元朝建立后,先后于今山東、江蘇境內開會通河,于大都鑿通惠河,并建閘蓄水,開通漕運,至此京杭大運河始告完成。其后即為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沿運河城鎮因此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今存運河分為七段:北京市區至通縣段稱通惠河,通縣至天津段稱北運河;天津至臨清段稱南運河,臨清至臺兒莊段稱山東運河;臺兒莊至清江段稱中運河,清江至揚州段稱為里運河(即古邗溝);鎮江至杭州段稱江南運河。清代中葉后,因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對南北交通來說,運河作用日漸減少;又因黃河改道使山東境內運河淤塞,南北斷流。新中國成立后大力加以疏通開拓,并興建江都、淮安等水利樞紐工程,已可通航,但仍有不少地段常有梗阻,若干河道保護不善。現已列為南水北調主要通道。沿途經過燕、趙、齊、魯、吳越舊地,長江南岸魚米之鄉,文物古跡燦若群星,物產工藝豐富多彩,湖山勝景令人陶醉,飲食文化異彩紛呈。著名勝跡有北京故宮、滄州獅子、山東梁山、曲阜三孔、徐州云龍山、淮安周恩來故居、揚州瘦西湖、鎮江三山、無錫泰伯墓、蘇州園林、太湖風光、杭州西湖等。東西長城,南北運河共為我國燦爛文化的象征。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大明宮遺址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