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白帝城
川江上著名勝跡之一。在四川奉節縣城東4公里,扼瞿塘峽西口長江北岸的白帝山上。傳為西漢末年公孫述所建。公孫述趁王莽之亂,在此筑城割據,托言“殿前井中有白龍出”,于公元25年自稱白帝,改魚腹為白帝城。奉節古稱魚腹,又名夔州。其后歷為州、郡治所。城居高山,形勢險要,三國時蜀漢以為防吳重鎮。劉備為吳將陸遜所敗,退居此城,后死于城西之永安宮。相傳臨終時在此托孤于諸葛亮。城址呈葫蘆形,殘垣今仍依稀可尋。唐以前城中的白帝廟為紀念公孫述而建,明正德七年(1512)改為三功祠,后又改祀劉備與諸葛亮,取“明君良臣”之意,稱主殿為明良殿。有劉備、諸葛亮等塑像。殿兩側為碑林,陳列隋以后石碑70余件,著名的有隋開皇二十年(600)《龍山公墓志》等。隋唐時,白帝城就成為游覽勝地。杜甫在此住了將近兩年,寫詩400余篇,白帝城一草一木,無不在他筆下熠熠生輝。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更是千古絕唱。白帝城歷史悠久,下臨峽口,自古為軍事要地。古跡和名士文人題詠甚多,頗受游人贊賞。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甲午海戰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知難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