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雕板印刷術
一種印刷方法。是印刷術最早的形式,由印章和拓石兩種方法相結合逐漸發展起來。初唐時期已出現雕板印刷術。據載,唐太宗時刻印的長孫皇后寫的《女則》,是最早的雕板書。868年(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剛經》長卷,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有圖畫的雕板印刷品,工藝水平很高。1944年,在四川成都一座唐墓中出土的晚唐時印的《陀羅尼經咒》,是現存國內早期的雕板印刷品。具體方法是:先在尺寸相等的木板上抹上一層漿糊或膠質,把有字的透明稿紙的正面,貼在木板上,字就成了反體。再由刻工把文字和插圖刻在木板上,讓字和圖凸出來,版面上涂上墨,覆上紙,在紙上輕輕一刷,正寫的字和圖就印在紙上。一個熟練的工匠,一天可以印兩千張紙。這使書籍的生產既快又多,流傳更廣,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宋朝時,雕版印刷術很發達,雕印書籍眾多,字體優美,紙墨精良,宋版書成為古代書籍中的珍品。雕版印刷術發明后,逐步傳播到國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雁蕩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雨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