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包公祠
紀念北宋名臣包拯的專祠。在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園香花墩。始建于明弘治年間,香花墩曾是包拯讀書處。明弘治時當地太守宋光明見其風景幽雅,遂將一座古廟改建成包公書院。清代幾經修繕,改稱包公祠。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八年(1882)和1946年重修。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仁宗時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大學士、開封府尹,官至樞密副使。史稱他為官清正,剛直不阿,俗呼“包青天”。祠內大殿正中有包拯塑像,兩側放置鍘刀,傳為懲治貪官污吏的刑具。祠內有一水井,名曰“廉泉”,喻包拯清正廉潔,相傳為官不廉者,不敢飲此泉水。祠東南300米處為包拯墓地,系近年按宋代形制、風格和規模重建,1986年,遷葬于此。祠墓周圍松竹相間,香花墩四面環水,一橋徑渡,楊柳盈岸,夏日菱荷滿池,風景宜人,為游憩佳境。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動詞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北投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