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學·近體詩
相對于古體詩的詩歌名稱。實指唐宋以來的格律詩。詩的格律創于梁沈約,至唐代沈佺期、宋之問又加以改進。《新唐書·宋之問傳》:“魏建安后迄江左(指六朝),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崇之。”可見,近體詩是在沈約提出的作詩是講四聲,忌八病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而形成的。從此,不講四聲、不忌八病,用語較為自由的詩,稱為古體詩;講究字句聲韻,用語有嚴格限制的詩,稱為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與絕句兩種。所謂“近體”,是唐代人當時的稱謂,遂成定名。就中國詩歌的整體而言,近體詩恰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文化·辛亥革命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逍遙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