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法制文化·劓
奴隸制五刑之一。即割掉罪犯鼻子的刑罰。劓最早見于甲骨文,在周代適用的范圍最廣,史稱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時增至千條。《秦簡·法律答問》對劓刑有記載:“當黥城旦而以完成旦誣人,何論?當黥、劓。”商鞅也曾對公子虔使用劓刑,直到漢文帝除肉刑,才以笞三百代替劓刑。但南北朝時期,偶爾還采用劓刑,隋以后各代都不再使用。只有金國對于犯重罪的贖刑者,仍用劓刑。
中華傳統文化·法制文化·劓
奴隸制五刑之一。即割掉罪犯鼻子的刑罰。劓最早見于甲骨文,在周代適用的范圍最廣,史稱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時增至千條。《秦簡·法律答問》對劓刑有記載:“當黥城旦而以完成旦誣人,何論?當黥、劓。”商鞅也曾對公子虔使用劓刑,直到漢文帝除肉刑,才以笞三百代替劓刑。但南北朝時期,偶爾還采用劓刑,隋以后各代都不再使用。只有金國對于犯重罪的贖刑者,仍用劓刑。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副語言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文化·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