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近年來音韻學研究進展·對上古音的研究
1958年王力《漢語史稿》(上冊)提出一個韻部一個主要元音的看法,同時提出以i替代前人構擬的輔音韻尾-d,以零韻尾和元音韻尾-u代替輔音韻尾-k,從而大大簡化了上古音系中的主要元音和輔音韻尾的數目。1958年王力的《詩經韻讀》、《楚辭韻讀》,提出《詩經》時代古韻為29部、戰國時代分為30部的看法。
1984年嚴學宭的《周秦古音結構體系(稿)》一文,構擬出234個復輔音聲母。喻世長的《用諧聲關系擬測上古聲母系統》、《上古韻母的剖析和擬音》,主張上古陰聲韻沒有塞輔音韻尾,支持了王力先生的觀點。
另外,1956年李榮的《從現代方言論古群母有一、二、四等》,1984年何九盈、陳復華的《古韻三十部歸字總論》,張永言的《關于上古漢語的送氣流音聲母》,邵榮芬的《試論上古音中的常船兩聲母》等論文都對上古音的個別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較有針對性的對上古音兩漢階段的研究有較重要的進展。1958年羅常培、周祖謨的《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一書,對兩漢時期的韻部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從而揭示了周秦韻部在兩漢時期發展演變的具體情況。1982年、1983年邵榮芬的《古韻魚侯兩部在后漢時期的演變》和《古韻魚侯兩部在前漢時期的分合》兩文,提出魚侯兩部在漢代各自獨立的事實,從而糾正了羅常培、周祖謨所作的兩漢時期魚侯兩部已經合并的結論。1984年俞敏的《后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一文,提出上古入聲具有濁塞音韻尾、后漢平聲是高調、去聲是低調等看法。1983年邵榮芬的《古韻幽宵兩部在后漢時期的演變》一文,提出古韻幽宵魚侯四部后漢中期以后已經變成了中古遇效流三攝的觀點。1984年王顯的《古韻陽部到漢代所起的變化》一文,認為后漢時期陽部的二等字仍保留不變,而三等字已變入耕部。
綜上所述,音韻學作為中國語言文字學的一部分,作為中國國學的一部分,它的研究歷史盡管步履維艱,但卻步步留下堅實的腳印。音韻學研究的發展是植根于肥沃的中國文化土壤中并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營養的。
上一篇:徐學·關于徐霞客的研究·家世研究
下一篇:簡牘學·奠基期(二十世紀的三十——四十年代)·居延漢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