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學
做為“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的目錄學,對于探索方志的起源、流變,展示方志的存佚、數量,指導治學的方法、門徑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方志目錄最早體現在正史藝文志中,如《隋書·經籍志》“地理”中載有地記類著作一百三十八部;《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則分別載有九十三部和一百零六部;《宋史·藝文志》“地理類”記載圖經等書籍四百零七部五千一百九十六卷;《明史·藝文志》則收錄了四百七十一部七千四百九十八卷方志。私家藏書目錄對于方志的記述也很豐富,如宋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除記載了許多方志外,還開創了使用提要的先河,對每種方志的卷帙、著者、學術淵源和版本類別都加以考辨。清代御修《四庫全書》,于“史部·地理類”中收錄了總志、都會郡縣、河渠、山川等志書數百種,《四庫全書總目》對每種志書的編修情況、內容體例、得失優劣都進行了詳盡的評述。
方志目錄學則創立在民國時期,它的出現是方志事業上的重要成就。方志目錄的發展經歷了由藏書單位的館藏目錄到區域性、全國性的聯合目錄,由簡單的著錄款目到附有提要的詳細款目的過程。
上一篇:簡牘學
下一篇:沈(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