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藝術·儒學與中國建筑·實用為先
由于與宗教的密切關系,其它民族的代表性建筑多是用于敬神的。中國則不同,其代表性的建筑藝術是用于居住的宮殿。儒學的發達沖淡了宗教的意識,也遏制了為宗教而存在的建筑的產生。儒學代替了宗教,從一開始就沒有將人神隔離。由此,中國的宮殿宗廟建筑不是脫離日常生活、只為一種精神而存在的,它將建筑的實用功能作為最基本的建筑內容。這種入世的實用為先的建筑起源,奠定了中國建筑的主要風格特色。
中國住宅宮室建筑的較早完善,為其它用途的建筑提供了構造的樣本,因而導致那些非實用性的廟祠建筑也多仿其形,不求過多的差異。儒學重人倫之道,不宣揚鬼神靈魂,祭祀時強調對祖先的崇敬,較多地包含著道德的意味。祭祀祖先在廟,廟與普通住宅是一式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君王祭祀祖先處則稱為太廟,與宮室住宅亦無很大差異。作為建筑的廟,與宮室住宅相同是合乎情理的,否則便不合理。
說到廟,有一種建筑現象很值得深究,那就是孔廟。盡管儒家思想的脈絡遠離了神秘主義和宗教色彩,然而人們仍以近乎宗教的形式去推崇它。尊孔讀經的場所是固定的殿堂,比如故宮的文華殿就有著經筵功能。統治者為表示自己對孔孟圣人的尊崇及對其學說的經研,在宮心殿供奉孔子、孟子等圣人影像,經常舉行祭祀,還在文華殿舉行隆重的經筵典禮,由翰林出身的大學士講書論經,皇帝闡發經義,然后由皇帝賜宴講演者和講演的王公大臣。在肅穆莊嚴的環境中宣揚儒學倫常,與之有關的建筑便往往成為一種符號,一種理想精神的符號,一種社會道德、行為規范最高準則的符號,甚至是一種囊括一切意識形態的標志。歸根結底,還是國家政治的功利目的使然。
上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大同世界—道統之社會觀·宗法倫理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孫中山對儒學政治精神的繼承·宣傳造成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