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漢文化在貴州的發展·流放者和文化傳播者—陽明心學及在貴州的傳人
貴州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中央政府當作貶謫罪臣的蠻夷之鄉。一些得罪朝廷的學者,經過艱苦跋涉來到貴州,同時也將發達地區的文化傳播到這里,為這里的教育、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其中最著名的是王陽明。
王陽明(1472—1529),原名守仁,字伯安。學者稱陽明先生,浙江余姚人。王陽明出身世代書香門弟,父親王華中過狀元,做過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自幼聰慧過人,經史百家無所不讀,還熟諳兵書,對程朱理學更作過深入研究。明弘治十二年(1499)中進士,后任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因上疏營救彈劾大宦官劉瑾的朝臣,被下詔獄,廷杖四十,謫為龍場(今貴州修文)驛丞,于正德三年(1508)春三月抵達龍場。
貴州雖經過多年開發,但無論自然條件還是文化環境對于出身于江南官宦之家、又長在京師任職的王陽明來說仍感到極為荒涼,龍場坐落在萬山叢中,毒蛇猛獸隨處可見,蠱毒瘴厲更使人膽寒,當地人多穴居。王陽明是貶官,不能住驛舍,于是他上山勉強“范土架木以居”,實則是個茅棚,一應砍柴、汲水作飯,都要親自勞作,有時糧食不夠,只得采蕨充饑。中國古代圣賢有在逆境中研習《易經》的習慣,王陽明在茅棚附近發現一小山洞,他在此洞中反復思索,明白了“精粗一,內外翕,視險若夷,而不知其夷之為厄”的易理,體驗“古之君子所以甘為囚奴,忘故幽,而不知老之將至”的情操。后來他又在龍崗山發現另一個較寬敞的古洞,他稱之為“陽明小洞天”,搬了進去,山洞畢竟潮濕,周圍農民(大多為少數民族),主動為他在洞旁蓋了幾棟木屋,使他能夠安居下來。
王陽明龍場謫居的生活是他一生最大的轉折,因為艱苦的生活和相對遠離政治中心的地理環境,使他能對從宋代以來的儒家正統——朱熹理學進行回顧與批判。他經常日夜苦思,據說一天半夜,他突然翻身呼躍,跟隨他的人也從酣睡中驚醒,他自稱在寤寐中有人指點“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是,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痹瓉硭^去二十多個春秋苦心探求的圣人之道,就在自己心中,不用外求。正如他自己說的:“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六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之海也。 ……獨于朱子之說有相牴牾,恒疚于心?!?《朱子晚年定論序》)明顯地對朱熹求理于事物表示不滿,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一套心學就此逐漸形成,因此“龍場悟道”是王學形成的關鍵。陽明心學與朱熹理學相比,兩者均是唯心主義,朱熹理學從南宋以來被統治者推為獨尊地位后日益煩瑣(也即是王陽明指出的“支離”)、教條化,而王陽明的心學在唯心主義上雖走得更遠,但他強調個性的解放,強調個人的能動作用,對于被禁錮于程朱理學下的儒士們卻是個大解放,因此曾被視為“異端”。他的部分弟子(被稱為“左派王學”的那部分人),將“人皆可以為堯舜”等思想進一步深入民間,農夫、商賈都奉習王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更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其進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王陽明在龍場停留期間,許多學生便來求學,陽明洞中容納不下,弟子們和當地百姓在洞外擴建學舍,稱為龍岡書院。他的學生有不少是苗、彝、仡佬族子弟。王陽明聲望越來越大,貴州提學副使席書(字文同),是個有學問的人,他研治宋代理學,聽到陽明心學,很感興趣,與王書信往來,討論理學與心學的同異,對王陽明學問極為欽佩,于是敦請王陽明來貴陽文明書院講學,召集全省各州縣學行并優的學生來文明書院拜王陽明為師,席書有時也參加討論,互相論辯,學生們一層又一層地聽講,王陽明心學由此傳播到貴州各地。
王陽明雖于正德五年(1510)結束流亡生活,離開了貴州,但由他傳播的心學卻在貴州代有傳人,形成了一個黔中流派,人稱“黔中王學”。著名的有陳文學,字宗魯,號五栗,貴州宣慰司(后改為貴陽府)人,十多歲就會吟詩作文,考取秀才后,親赴龍場拜陽明為師,就讀龍岡書院,王陽明見他聰明好學,特寫詩相贈(《贈陳宗魯》),后中舉,官至耀州知州,有《陳耀州集》,惜已失傳。湯哻(音劣),字伯元,祖籍淮北,流寓貴州宣慰司,也是王陽明在龍岡書院的弟子,后中進士,任潮昌、鞏昌知府,有《逸老閑錄》《逸老續錄》等著作。
王陽明在貴州還有一批再傳弟子,都能光大王學,產生較大影響。如王氏弟子蔣信,曾任貴州提學副使;他在貴州培養了馬廷钖,字朝寵,貴陽府人,曾出任四川內江知縣,后回貴陽精研王學,又主持講席,為貴陽培養人才。另一位王氏得意門生徐樾出任貴州提學副使時,培養了孫應鰲,字山甫,號淮海,貴州清平衛(今屬凱里)人,孫除拜徐樾為師外,又拜蔣信為師,得到王氏真傳。孫應鰲為官顯達,中進士后在陜西、湖北出任地方官,回京歷任大理寺卿、戶部侍郎、禮部侍郎、國子祭酒,年老致仕后,朝廷又起用為南京工部尚書,他的著作很多,以《淮海易談》《四書近語》最著名。蔣信在貴州還有一位學生李渭,字湜之,號同野,思南府人,中舉后歷任知縣、知州、同知等地方官,后出任云南左參政。他為地方官時將陽明心學用于地方政事,很有成績,在學問上他善于向王學前輩、湖廣耿定向兄弟及云南羅汝芳切磋,有多種著作問世。
王陽明在貴州留下了許多詩歌、散文作品。著名的《瘞旅文》,描寫他在龍場時親見一小官自京城攜一子一仆,三人先后死于蜈蚣坡下,王親為埋葬的悽慘遭遇,其中也包含了自己被貶謫的悲涼心情,是一篇千古傳頌的名文。另有一篇《象祠記》?!跋蟆笔莻髡f中大禹的弟弟,一個已有定評的惡人。但偏偏水西少數民族為他建了祠,王陽明在《象祠記》中塑造了一個改過從善的“象”,這樣既照顧了民族情結,又維護了名教。這兩篇古文后來都收入《古文觀止》。
王陽明對貴州優美山川和風物是極為欣賞的,留下許多散文、詩歌,屬于龍場的有《玩易寓記》《何陋軒記》《君子亭記》《賓陽堂記》《教條示龍場諸生》《龍場諸生問答》《教約》等文章及《龍岡新構》《龍岡復興》《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諸生夜坐》《過天生橋》等詩;屬于貴陽的有關吟詠文明書院、南庵(今翠微閣)、南霽云詞、棲霞山來仙洞(今仙人洞)、易氏萬卷樓、太子橋、二橋、三橋等詩作。另外在往返途中路經貴州各地又有關于平溪衛(今玉屏)、鐘鼓洞、興隆衛(今黃平)及月潭寺(今飛云洞)、清平衛(今凱里)、平越(今福泉)、七盤嶺等詩文??梢哉f貴州的山川景物不僅豐富了王陽明的閱歷,對他形成獨特的哲學思想產生了影響,而且對他文學造詣上的精進也發揮了作用。
王陽明在貴州比較注意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他的弟子中便有各民族子弟,通過書院傳授,將儒家文化傳播到邊陲;與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他也多有交往,至今王陽明集子中還保留了他與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重貴(彝族)的三封信,信中消除安對朝廷的疑慮,規勸他以民族團結為重。由于王陽明的聲望及以理服人的態度,安重貴很為感動。王陽明離開貴州后,安重貴后裔安國亨仍對王很尊重,至今陽明洞中還留有安國亨題字。
王陽明在貴州不過三年,但對貴州影響極大,二十多年后貴州巡撫王吉來黔,巡視各地,“每行部聞歌聲,藹藹如越音”,問之,士民皆回:“龍場夫子遺化”。貴州各族人民對王陽明傳播文化的功績一直不能忘懷,至今仍保留他在龍場(修文)講學、活動的場所,即今陽明洞遺址;貴陽的陽明祠也依然屹立于扶風山下,最近兩地均修繕一新。貴州陽明遺址保存之多、之完好,常使國內外陽明研究者贊嘆。最近,在貴州多次召開了全國性和國際性的王陽明學術討論會,以紀念這位對貴州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思想家。
上一篇:青藏文化·世界屋脊的信仰·活佛轉世
下一篇:燕趙文化·燕趙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燕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