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絲綢之路的西陲孔道·河西走廊的著名關隘
河西走廊雄關漫道,古代關城遺址甚多,其中最著名的關隘是嘉峪關、玉門關、陽關。
(1) 天下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距酒泉三十五公里,筑關前,就是絲綢大道的途徑之地。據文獻記載,在五代甘州回鶻時期,在這附近就有天門關(有人說遺址在嘉峪關外黑山湖附近),明代又在這里修筑嘉峪關。它是明代修筑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是明長城的西端,南連祁連山,北倚嘉峪山、黑山,因建在嘉峪山西麓的一個地勢險要的高崗上而得名。
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代的開國勛臣、征西大將軍馮勝、傅友德等奉命追殲元朝在河西的殘余勢力,攻取甘州、肅州,平河西。河西戰役結束后,以“嘉峪關為中外巨防,西域入貢路必由此”(《重修肅州新志·邊墻》)為由,在此修筑了一座關城。城高一丈八尺,周長二百二十丈,當時無關樓,并不雄偉。明正德元年(1506),修起了東西兩座城樓和官廳、夷廠、倉庫等。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兵部尚書翟鑾巡視西北邊防,登嘉峪關,看到這里瀕臨西境,“為河西第一隘口”,但墻壕淤損、守備單弱,于嘉靖十九年(1540)修筑了關城,又令肅州兵備李涵監修了南至卯來泉(今北大河邊),東北至野麻灣北一帶的長城,與嘉峪關相連,每五里設墩臺一座,此后又增兵添將,設游擊員一名,步將數百名駐守,嘉峪關才逐漸成為名符其實的雄關。
嘉峪關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在明代進出關口的商人、使臣都要注冊登記,商人要寫明馱運何物、來自何方、前往何地。守關人員白天點煙,夜里舉火,將商人來到的消息傳知酒泉,守關人員還可得到是否立即放行的信息。喜峪關是古代軍事建筑的雄偉之作,這座總面積達3350余平方米的關城,有內城、外城、甕城,形成了重城并守之勢。城垣上高達三層的柔遠門、光化門城樓,飛閣凌空,氣勢壯觀。城內墻垣嚴整、雉堞環繞,有敵樓、矢樓、角樓,角樓的樓頂有磚砌的垛口,猶如高聳的碉堡,遠處有烽火臺。1842年,林則徐謫放新疆,途經嘉峪關,遺詩一首:“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云低。天山峭摩肩立,翰海蒼茫入望迷。誰道淆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绷止娭忻钄⒘思斡P的雄險。
嘉峪關不僅雄偉而且建筑質量高超,具有高超的施工技巧和質量。當年雄關的匠師們不僅提出了精巧的設計,而且還準確計算了用料,雄關建成后只多了現在重關上放的這塊唯一的磚。關城的正門兩側,及甕城北側的墻角,投石叩墻角或兩石相擊,能引起啾啾之聲如燕鳴,謂之燕鳴墻??傊?,嘉峪關的修筑閃耀著中華民族傳統建筑藝術的光輝,體現了古代匠師們高超的技藝和無窮的智慧。嘉峪雄關,巍然屹立,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
(2) 聞名遐邇的玉門關與陽關。玉門關、陽關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兩個重要關隘,是由敦煌出西域的必經之地。它們是漢武帝為抗擊匈奴,聯絡西域,加強對河西走廊的控制而設置的。兩關都在漢敦煌郡龍勒(今敦煌)縣境。出玉門關,經伊吾、鄯善、龜茲北行,即絲綢之路的天山北道(隋唐時期的中道);出陽關,經鄯善(今新疆若羌縣北)、且末(今且末南)、精絕、扦彌(在今于田東)、于闐向西行,即絲綢之路上的南道。玉門、陽關雄踞于兩道的咽喉之地,相距約七十公里。兩關是絲綢之路在甘肅的最后的大型停息站,出兩關后西行就到西域地區。
自唐朝以后,漢玉門關址究竟在何處,無人能說得清。到目前為止,對玉門關址之所在有五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關址在唐代壽昌縣舊址(今敦煌縣南湖鄉境內)西北一百一十八華里處。唐代以來的一些地理書如《括地志》《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均這樣記載。第二種觀點認為,關址在唐代壽昌縣西北一百六十華里處。敦煌石窟保存的唐《沙州都督府圖經》和后晉天福十年(后晉天福無十年,實為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寫本《壽昌縣地境》就持此論。第三種觀點認為,關址在敦煌西北的大方盤城,這是清代人陶保廉《辛卯侍行記》中的看法。第四種觀點認為,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第五種則認為在千秋燧附近。這是甘肅省考古研究所1979年以來對敦煌境內的漢長城、烽燧進行大量考察、發掘后提出的最新看法。在沒有最后確定真正的漢玉門關址之前,我們暫且把小方盤城當作玉門關址。
由敦煌西北行就到了玉門關,玉門關遺址在小方盤城,位于敦煌縣城西北九十公里處。遺址呈方形,四垣保存較好,西和北各有一門,北門下部現已堵塞。遺址現殘存面積六百平方米,城墻東西長24.5米,南北寬4.9米,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內女墻厚0.85米,外女墻厚1.5米,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0.83米的走道,靠東墻向南轉上,直達頂部。城北大路旁,距城八十米處,有烽燧遺址。1907至1915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曾在離小方盤城不到90米的一座大驛站遺址中發現了許多文書,他根據漢簡和文書判斷,認為這是玉門關遺址。1944年,前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夏鼐、閻文儒先生,對小方盤城以東的敦煌漢代烽燧遺址進行了考察性試掘,獲漢簡四十三枚,這些簡牘經過沙畹(E·Charannes,法國教授)、王國維、羅叔言等先生的研究考釋,根據小方盤城附近遺址出土的“酒泉玉門都尉……”等字的簡牘,多數人認為小方盤城即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后的玉門關址。但也有人認為玉門關址還應在小方盤城之西。1978年10月,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在離小方盤城西十一公里的馬圈灣烽燧遺址進行科學發掘,共獲簡牘一千二百余枚,還獲得了珍貴實物三百三十七件,更重要的是發現了許多簡牘,有關于玉門關址、玉門關候及其管轄范圍、玉門關候所屬的屯戍活動方面的資料??脊湃藛T根據上述資料,結合長城考察情況,認定漢玉門關不當設于小方盤城,而應設在馬廠西側。雖然這次考察并沒有直接發掘到預想中的玉門關遺址,但這是迄今人們對玉門關的最新認識,為這個問題的最后解決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線索。
唐玉門關自宋以后因陸路交通的日益衰落而傾圮,現已找不到遺跡。人們根據唐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所描繪的情景,與雙塔堡附近實地對照,發現正與雙塔堡南的苦峪城(俗稱鎖陽城,在今安西橋子鄉南)遺址相合,猜測此城也許是唐玉門關遺址。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玄奘在瓜州問路的記載,唐代玉門關應該在苦峪城北數十里,即現在的雙塔堡附近。
陽關遺址也在今敦煌縣境內,距縣城七十公里,其地稱古董灘,又作葫蘆灘。古董灘茫茫荒沙,隨處可見漢代遺物,但并無遺址。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時,在古董灘西部發現了上萬平方米的板筑遺址,經試掘,房基排列整齊,還有寬闊的城堡墻基,還發現有五銖錢、銅箭頭、漢代陶片,以及耕地、窯址、水渠遺跡,總分布面積達十平方公里。文物工作者根據文獻記載和遺址,初步斷定這里才是陽關關址。陽關遺址與玉門關遺址相距一百四十里,近年甘肅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陽關至玉門關之間的長城,每隔數十里有烽燧墩,古董灘南北均有烽燧,從整個布局看,陽關遺址正座落在南北烽火臺群之間。
陽關的隱去是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結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歷代戰爭的破壞,大規模的開荒屯墾,破壞了這里的植被和水源,大自然失去了生態平衡,從而造成風沙逐漸侵移,出現了嚴重沙化。人們抵擋不住風沙的暴虐,離開這塊世居之地,向東遷徙,大約在宋遼以后,當陽關人全部撤離之后不久,歷史上曾一度赫赫有名的陽關就被流沙吞沒了。陽關的消失,是歷史上盲目屯墾開荒及戰爭造成生態不平衡所產生的惡果,實際上這是一場人被大自然所驅逐的悲劇。
上一篇:甘肅文化·絲綢之路的西陲孔道·河西走廊與河西四郡
下一篇:青藏文化·世界屋脊的信仰·活佛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