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古史傳說時代的山西文化·晉南地區是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文化政治中心
中國的古史傳說時代,主要是指夏王朝以前的歷史時代;我們這里談古史傳說時代的人物,將主要從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談起,進而談唐堯、虞舜和夏禹,再進而談商族始祖殷契和周族始族周棄(后稷),他們是開創和推進華夏文明的最著名領袖,是歷來最受人們崇敬和稱頌的華夏民族的偉大先祖。
據《國語·晉語四》記載:“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黃帝、炎帝。”這是說炎黃二帝為少典國君之子,本系同胞兄弟。《史記·五帝本紀》寫道:“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姓。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按這個說法,華夏族的先祖,自黃帝以至周棄,原本是一個大的氏族系列延續下來,他們之間存在著血統傳承關系。《史記》還曾記述了這種傳承關系的發展序列(譜系),盡管其中不乏虛構成份,卻至少能夠反映出華夏族先民及其領袖人物的一種歷史聯系。
最重要的是,根據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文化政治中心是在山西晉南地區,也就是說,古稱河東的晉南地區,曾經是華夏族先民領袖人物的主要活動基地。拿蘇秉琦教授的話說:“夏代以前有堯舜禹,他們的活動中心在晉南一帶。‘中國’一詞的出現也正在此時,所以稱舜即位要‘之(到)中國’。后人解釋:‘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由此可見,‘中國’一詞最初指的是‘晉南’一塊地方,即‘帝王所都’。”(《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這意思是說,在中國古史傳說時代,山西晉南曾經是作為“帝王所都”的地方,因而是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也就是說,華夏族先民的領袖人物是以晉南為基地,開創并推進了華夏文明,從而使這里成為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文化政治中心。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蘇秉琦教授把晉南這塊地方稱作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總根系的“直根”。下面,我們沿著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歷史軌跡,分別談談華夏族先民領袖人物在晉南地區的活動概況。
(1) 黃帝敗炎帝、殺蚩尤的古戰場在晉南地區
炎帝和黃帝屬于華夏族集團兩大支系的部落首領,生活于距今五千年左右。他們是華夏文明的偉大開創者,與他們同時并存的還有東夷族集團的首領蚩尤。根據古史傳說,當時曾發生過黃帝大敗炎帝和擒殺蚩尤的大規模爭奪戰,這也是炎黃時代最重大的活動之一。先是,黃帝與炎帝“戰于坂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接著,黃帝又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史記·五帝本紀》)。可見,坂泉之野和涿鹿之野是當時的主戰場。那末,這個坂泉和涿鹿究竟在何處?自古以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我們覺得,還是解釋為就在晉南地區河東鹽池附近的解鎮(今運城市解州鎮)一帶比較貼近史實。主要根據是:一方面,這有大量的古史傳說可作印證。解鎮原是解州治所,古稱“解梁”,即三國名將關羽出生地。據《解縣志》記載,原解梁亦稱“涿鹿”。如唐代詩人王翰詠解州的《鹽池曉望》詩寫道:“涿鹿城頭分曙光,素池無練回無塵。”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也說:“軒轅氏誅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鹵,使萬世之人食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傳是其葬處。”又說:“解州鹽澤方一百二十里。……鹵色正赤,在坂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這些傳說,不但把黃帝擒殺蚩尤的涿鹿直接同解州鹽池聯在一起,而且還說鹽池鹵水所以呈紅色,是因為蚩尤被殺后其血入池化鹵所致。同時,《夢溪筆談》還提到了“坂泉”和“蚩尤城”。蚩尤城在鹽池東南約二華里的中條山腳下,又名“蚩尤村”,現名“從善村”,有“改惡從善”之義,村里有蚩尤冢。因蚩尤村距離舜的都城蒲坂不遠,故宋代羅泌的《路史·蚩尤傳》稱蚩尤為“坂泉氏”,這也可見,坂泉之野和涿鹿之野應是同一地理范圍內兩個毗鄰相接的地方,就在河東鹽池附近的解鎮一帶。另一方面,根據有關的古代地理或歷史文獻的記載,炎、黃、蚩尤之間的爭戰地是在“冀州”,或者叫“中冀”。如《山海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尤攻之冀州之野。”《逸周書》說:“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孔子三朝記》也說:“黃帝殺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為解(jiě)。”這里不但把黃帝擒殺蚩尤的冀州或中冀直接同解鎮的鹽池聯系在一起,而且還說明了“解”作為地名的由來,就是黃帝“尸解”蚩尤的意思。羅泌的《路史》也有同樣的說法。那末,冀州或者中冀又在哪里? 古文獻中最早記載我國古代地理區劃的名著是《禹貢》,冀州便是《禹貢》所載大禹治水劃分天下為九州的第一州。夏王朝建立后,各州向中央王朝的貢賦各隨本州河道運來,最后都“入于海”而抵達冀州,冀州便成了九州的首腦州,也就是京師所在之州。關于冀州的方位,《爾雅·釋地》概括為:“兩河間曰冀州。”《呂氏春秋·有始覽》則說:“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孔穎達的《禹貢正義》又說:“明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這里說的“河”是指黃河,“兩河”是指東河、西河,此外還有南河。這是因為,黃河之水自晉、陜、豫交界處以下環曲流向不同,才有了不同的稱謂。三河之間的這片土地就是冀州,其中心地帶是在晉南,晉南在西周至春秋時代屬于晉國疆域,所以說“冀州,晉也”。由于冀州是九州的首腦州,其中心又在晉南,晉南是古代帝王所都之地,在當時被稱作中國,所以人們又稱冀州為中冀。正如羅泌《路史》所說:“中國總謂之冀州。”顧炎武的《日知錄》也說:“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為中國之號。”這些記載,進一步證明了炎、黃、蚩尤當年爭戰的主戰場是在晉南地區。
再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分析炎、黃、蚩尤三大部落集團的地域分布以及他們之間發生戰爭的起因來說明問題。中華民族的遠祖,主要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民族集團,此外還有號稱“西戎”、“北狄”的戎狄民族集團。炎、黃是華夏集團兩大氏族的首領,蚩尤是東夷集團的首領。據說,炎、黃氏族都發祥于今陜西境內。炎帝生長于渭河流域的姜水,故姓姜;黃帝是在涇河流域的姬水長大,故為姬姓(參見《國語·晉語四》)。后來,炎、黃氏族由陜西渡河東遷,黃帝氏族沿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一帶定居下來,以山西晉南為根據地擴展自己的勢力;炎帝氏族則沿著黃河南岸向東偏南遷徙,在河南、山東交界處一帶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集團的勢力范圍是在山東、河南東南部和安徽中部一帶。三大部落集團的這種地域分布表明,黃帝占據的晉南地區顯然具有優勢。這里不但農業發達,盛產谷物,更重要的還是對人類生命有特殊意義的食鹽產地。在當時萬國并存、眾多部落王國激烈紛爭的形勢下,誰控制了谷物和食鹽這兩大自然資源,也就掌握了征服其他部落、統治天下萬國、登上中央大帝寶座的主動權。可以說,這正是炎、黃、蚩尤三大部落集團發生戰爭的根本起因,也就是說,他們之間進行的這場戰爭,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爭奪晉南地區這塊戰略要地。正象從事鹽文化研究的學者指出的那樣:“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實質上是為了爭奪解池食鹽。占據鹽池,就掌握了對其他部落的控制權。同樣,我們也不難理解黃帝又曾與炎帝大戰于涿鹿的坂泉,也是為了爭奪鹽池。”(陳然、曾凡英《鹽,一種文化現象》)所以,當黃帝大敗炎帝、擒殺蚩尤、牢固地控制了晉南地區之后,“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史記·五帝本紀》),正式登上了中央大帝的寶座。接著,他又把都城由晉南的涿鹿(解鎮)遷往河南新鄭一帶的有熊。再接著,他又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終于征服了四方諸侯,平定了天下,成為當時“監于萬國”(同上書)的最高統治者和領袖,由此開創了偉大的華夏文明,被后世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2) 堯舜禹的都城同在晉南地區
堯舜禹是繼炎黃之后,進一步推進華夏文明的偉大領袖人物,他們的活動中心同樣是在晉南地區。
一方面,歷史文獻有明確記載。如《左傳·哀公六年》說:“惟彼陶唐,帥被天常,有此冀方。”杜預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孔穎達疏:“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冀州。統天下四方,故云‘有此冀方’也。”《太平御覽》也說:“按經傳曰,夏與堯、舜,同在河北冀州之域,不在河南也。”這些記載,向我們說明了以下兩層意思:其一,明確肯定了堯舜禹時代的文化政治中心“俱在冀州”,也就是晉南地區。所謂“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正說明晉南是古代帝王所都之地。為什么說“有此冀方”呢?按照孔穎達的解釋:“統天下四方,故云‘有此冀方’也。”意思是說,冀州作為帝王所都之地,可以統領天下四方,故爾又有“冀方”的稱謂,正如同冀州又稱“中冀”是一樣的情形。為什么又說“同在河北冀州之域,不在河南”呢? 因為,冀州地域是在黃河以北,而不在黃河以南,和上面說的冀州在“南河之北”是一個意思。其二,這些記載顯然是把堯舜禹三個部落集團看作同一個系統,說明古史傳說時代有關堯舜禹部落的史跡,不可能是由幾種傳說拼湊而成的,它必然是曾經作為一個較大的部落聯盟長期活動于晉南地區。這和《史記》所說的“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屬于同樣的情形,再次說明華夏族先民及其領袖人物,原本是由一個大的氏族系列延續下來,他們之間有著血統傳承的關系。
另一方面,考古發現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如上所說,陶寺文化的年代,大體相當于古史傳說的堯舜禹時代,也就是華夏文明起源及其向前推進的時代。陶寺文化經歷了五六百年的發展,在這期間,臨汾盆地及其周圍的晉南廣大地區,廣泛地分布著屬于陶寺類型的文化遺址,說明當時的晉南一帶曾經有過很長的一段文化繁榮期。陶寺文化與中國青銅器時代緊密銜接,它對于晉南地區青銅器文化發展起了重要的先導作用。于是,繼陶寺文化之后,便出現了在中國青銅器時代有代表性的夏縣東下馮文化。東下馮文化的年代,約在公元前二十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經歷了四百年左右的發展,基本上是在夏代紀年范圍內,屬于早期青銅器文化。在東下馮文化發展的四百年間,從臨汾盆地到運城盆地的幾乎整個晉南地區,同樣廣泛地分布著屬于東下馮類型的文化遺址,說明當時的晉南一帶又有過很長的一段文化繁榮期。也就是說,從陶寺文化到東下馮文化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晉南地區曾經表現出相當程度的繁榮。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歷史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不僅在橫的方面表現出相當大的一致性,而且從縱的方面來看,也有其一以貫之的前后連續性。這說明,在這一時期,整個晉南地區的文化已經渾為一體,不可能是幾種文化的依次交替,而應當是屬于同一個文化系統一脈相承的發展,也就是說,當時“晉南地區所出現的文化繁榮期,很可能即是堯舜禹系統的文化”(田昌五主編《華夏文明》第1集)。
(3) 商族和周族的策源地同在晉南地區
商族和周族的始祖分別是殷契和周棄(后稷)。根據《史記》《殷本紀》和《周本紀》的記載:“契興于唐、虞、大禹之際”;“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就是說,作為商、周族的始祖殷契和周棄,都生活于古史傳說的堯舜禹時代。并且,二人均系五帝之一的帝嚳之子:契為帝嚳次妃有娀氏女簡狄所生;棄為帝嚳元妃有邰氏女姜嫄所生。看來,他們未必一定為帝嚳親生,很可能同屬于帝嚳族的分支,是當時并存的兩個大的部落集團的首領。《史記》還說:在堯舜禹時代,由于契“佐禹治水有功”,舜命契作“司徒”,主“五教”,“賜姓子氏”;棄由于“好耕農”,堯“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命棄“播時百谷”,“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這樣,契和棄便成了商族和周族的始祖,殷商和姬周文化的開創者。
那末,契和棄當時主要活動在哪里?對這個問題,史學界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從大的時代背景看,他們作為堯舜禹時代的部落首領或大臣,不大可能遠離帝王所都的晉南地區。
先說殷契。《史記集解》說:“契父帝嚳都亳。”這個亳在何處? 有學者經考證認為,“此亳則因山西南部之薄山緣起”(李民《夏商史探索》),就在今永濟市蒲州一帶的中條山,“亦名薄山”;《史記正義》又說:契的母系有娀氏部落亦“當在蒲州也”。可見,晉南蒲州一帶是當時帝嚳族的活動地域,契便是在這一帶出生成長的。契作為部落首領后又主要活動在哪里? 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契居蕃”,(《水經·渭水注》引《世本》)這個蕃“在太華之陽”(《路史·國名紀三》引《魯連子》)。二是說契“封于商”(《史記·殷本紀》),這個商亦“在太華之陽”(《史記集解》)。可見,契部落的活動地域是在太華之陽。據有的學者考證,這個太華之陽“其地當在今永濟華縣間”,也就是晉陜交界處一帶,這里是“商族的策源地”(李民《夏商史探索》)。據說,契卒后,其子昭明、其孫相土可能因受夏王朝排擠,率領本部落沿黃河北岸和太行山以南的地帶向東遷徙,到達今豫北的濮陽一帶,從此,商族勢力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后來,契的十四世孫商湯,即以豫北為基地,消滅了夏王朝,建立起商王朝。“總之,如果說山西南部是商族的搖籃,那末,豫北地區則是商族興旺發展的歷史舞臺”。(同上書)
再說周棄(后稷)。棄的父系與契同為帝嚳族,棄的母系為有邰氏。據錢穆考證,有邰氏部落的活動地域亦“在河東”,其地“實相當于今之聞喜,即姜嫄之有邰,而后稷所生也”(《周初地理考》)。就是說,棄的外婆家,也是他的出生成長地,就在今聞喜、稷山一帶。棄作為部落首領后,舜“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命“后稷播時百谷”(《史記·周本紀》)。這說明,棄部落的活動地域也是在今聞喜、稷山一帶,這一帶至今尚有稷王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都是后世紀念后稷播時百谷的文物遺址。所以,周族的策源地也在晉南地區。據說,棄卒后,其子不窟因避夏王朝太康之亂,率本部落西向遷徙,渡黃河“而奔戎狄之間(同上書),到達今陜西境內。不窟卒后,其子公劉及其后裔古公亶父又經過長期的艱苦創業,使周族勢力獲得重大發展。到商朝末年,周文王和武王終于滅掉殷商王朝,并以今陜西長安附近的豐、鎬為國都,建立起西周王朝的統治。
上一篇:草原文化·珍奇的歷史腳印·昭廟攬勝
下一篇:三晉文化·緒論·晉國與魏、韓、趙國家疆域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