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燦爛的甘肅遠古文化·商周時期甘肅境內的文化遺存
中國的遠古歷史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先后被夏文化和商周文化所代替,進入奴隸社會。此時的甘肅,盡管存在著東西部發展的不平衡,但仍陸續跨入了文明時代。玉門火燒溝文化以及辛店、寺洼、沙井文化就是充分的證明。
(1) 玉門火燒溝文化遺存及其內涵
①火燒溝文化類型。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玉門市清泉鄉的火燒溝發現遺址一處,清理了三百一十二座墓葬,其中有銅器隨葬的墓共一百零六座,出土了大量彩陶、石器、銅器與金銀器遺物,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有大量銅器,如斧、鋤、刀、鑿、針、鏡等共二百多件,這些銅器以模鑄為主,發現有鑄造鏃、鐮的石范。金銀裝飾器的出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多種礦產開采、冶煉和使用的能力。
根據以陶器形制作為劃分文化類型的特征,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陶器確有自己本身的特點,四耳帶蓋的彩陶和較多的粗陶罐是其文化特征。在花紋裝飾上,承襲馬廠類型風格,黑彩多而紅彩少,而一些陶器的形式又接近齊家文化的風格。火燒溝遺址又有早中晚期的地層關系,說明它曾經歷了相當長的發展過程。考古工作者依據火燒溝遺址文化自身的特點,將它命名為“火燒溝文化類型”。
火燒溝文化類型多分布在河西地區的山丹、民樂、酒泉、玉門等地。從它的陶器深受齊家文化的影響來看,它的相對年代大致相當于齊家文化晚期,最晚約為前一千六百年,即夏商之際。
②火燒溝文化內涵。火燒溝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銅器充分說明,處于火燒溝文化期的人們已較多使用青銅器,新的生產力必然會加強社會生產、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生產率的提高。農業上除使用石質斧、刀、鋤、石磨等工具外,還使用了銅質的鐮、刀、斧等農具,這可以顯著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糧食已有積蓄,不少墓葬中出土的大陶罐中都貯存有粟粒,出土的小型方杯和人足形罐,應是一種酒器,表明已有多余糧食作釀酒之用。墓葬中普遍有羊的雙角和羊腿骨、髖骨等,有的墓還有豬頭、羊頭、狗骨、馬骨等,這既反映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畜牧業的繁榮,也反映了社會分工的加強。畜牧業的繁榮為私有財產的增殖、階級的產生提供了前提。火燒溝墓葬中殉葬羊頭數量的懸殊以及大墓中以人殉葬,正是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反映。手工業和冶銅業的發達是火燒溝文化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以早期青銅器居多,說明火燒溝文化已進入早期青銅時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多余產品的出現,氏族部落間的廣泛交流,一定會促進原始商品交換的發展。火燒溝墓葬中普遍發現松綠石珠、瑪瑙珠、海貝和蚌,有的是從外地交換得來的,貝、蚌多發現在有金、銀、玉器殉葬的富有者墓中,所以它同時體現了財富的占有和充當貨幣的職能,而“私有制則是隨著交換的出現而產生的”(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這些文化遺存都表明火燒溝文化已跨進文明時代的門檻了。雖然當時各種條件還構不成完全的奴隸制,但奴隸制確已出現。
火燒溝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反映了社會分工、交換的發展以及私有制的出現所帶來的原始社會的解體,而且也提供了原始公社解體后所謂古代東方型農村公社的圖景。當然,火燒溝文化還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原始社會的殘余,正如人類帶著自身起源的痕跡進入歷史一樣,在奴隸社會早期,氏族和農村公社是作為原始社會的重要遺產而普遍存在,而“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以這種公社或帶著它的非常顯著的殘余進入歷史的”(恩格斯《反杜林論》)。火燒溝文化遺存表明甘肅地區的古代先民已基本結束野蠻時代,進入了人類文明時期。
(2) 辛店文化遺存
①辛店文化的分布。辛店文化是甘肅地區的青銅時代的文化,年代約為前一千年,大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西周時期。辛店文化是因1924年首先在甘肅省臨洮縣辛甸(店)鎮發現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蘭州以西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莊浪河等地區;渭水流域的隴西、渭源縣境內,也有少量遺存。辛店文化的重要遺址,有甘肅省永靖縣的姬家川、張家咀,東鄉縣的崖頭等處。在這些遺址里,發現了房屋基跡、儲藏窖穴、墓葬和石質、骨質、陶質生產工具和大量陶器,還發現了各種銅器、金器、裝飾品等,這對于我們了解辛店文化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資料。
②辛店文化的類型。辛店文化的特征,就陶器而言主要以夾砂紅褐和橙黃陶為主,陶土中摻入碎陶末與石英砂粒等,陶衣較為粗糙,陶器多為手制,表面磨光,施有一層白色和紫紅色陶衣。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與彩繪紋。彩繪花紋別具一格,近似一對羊角的雙勾紋與象生犬形紋是辛店文化的重要標志。根據辛店文化陶器形制的差異性,分為兩個類型:姬家川類型(或稱辛店文化甲組)和張家咀類型(或稱辛店文化乙組)。
姬家川遺址是1960年6至7月發掘的,共清理窖穴四十一個,房址一座,墓葬一座,出土遺物有石制工具三十六件,骨制工具二十四件,陶紡輪四件,器形種類除石網墜一種外,其余與張家咀出土的生產工具相同。生活用具有完整或能復原的陶器三十多件,骨匕三件,裝飾品發現有骨笄一件,動物骨骼有牛、羊、豬、鹿、鼠等。張家咀遺址先后于1958年10月至11月和1959年4月至7月兩次發掘,清理窖穴一百六十五個,出土的石制工具有刀、鐮、斧、杵、紡輪、石臼和敲砸器等一百三十六件,骨制工具有鏃、針、錐、鑿、鏟、梳等四十七件,此外還有陶制紡輪等。生活用具有陶容器和炊器,完整或能復原的有四十多種,另有骨器、裝飾品、銅器以及豬、牛、羊、狗、馬等動物骨骼。
張家咀遺址的辛店文化就其陶器質料、表面修飾和花紋、器形等都另具特點,不同于洮河流域典型的辛店文化陶器。姬家川遺址同張家咀遺址相比,在陶器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別,姬家川凹底器多,平底器少,并不見鼎和豆形器;張家咀遺址則相反,凹底器少,平底器多,有鼎、豆之類陶器。在紋飾方面,姬家川繩紋占多數,素面較少,附加堆紋多作鋸齒狀,而張家咀卻素面多,繩紋較少。在彩繪花紋方面也都別具風格。這兩個類型,反映了辛店文化在長期發展中出現的差異性,它們與辛店文化具有先后發展的繼承關系。
處于青銅時代早期的辛店文化,明顯地接受了中原商周文化的影響,在甘肅東部與周族毗鄰地區的辛店文化所受影響的程度更深,而甘肅西部和青海東部的辛店文化,在社會發展階段上雖然已突破氏族制,出現了貧富的階級對立,但氏族制的殘余卻較多地保留在它們的社會形態里。
(3) 寺洼文化與沙井文化
①寺洼文化的類型與特征。寺洼文化是分布在洮河流域的一種青銅時代文化,是以1924年甘肅臨洮縣寺洼山首先發現而得名。其年代約相當于前1400至前1100年。寺洼文化自發現至今,先后發掘過二百一十多座墓葬(見方群《甘肅地區齊家文化及青銅時代諸文化的發現與研究》)。寺洼文化包括典型寺洼類型和安國(平涼市安國鎮)類型。典型寺洼類型主要分布在隴山東西兩面,洮河流域為其中心區,渭水上游也有它的遺存;安國類型主要分布在涇水、渭水、白龍江、西漢水各流域,平涼、慶陽、合水發現的還有與周文化共存的現象。典型寺洼文化的時代上限要早于西周,安國類型大致與西周同時,它們是先后發展的兩個階段。
寺洼文化的陶器除以馬鞍口形為特征外,還有平口罐,典型的寺洼文化多以罐、鼎、豆等為組合,并有陶鈴、陶紡輪等。安國類型以口耳部均呈馬鞍口為特征,以罐、鬲、豆、盂、杯等為組合,不見鼎器。少數陶器還用紅色或黑白色彩繪,或刻有指甲紋、凹弦紋、“十”字形或“人”字形、“個”形紋。這些區別可能是發展過程中地域和時代的差異,但刻劃符號類似殷周文化中的數字符號,寺洼文化中發現有青銅器,應屬于青銅文化。
寺洼文化是甘肅地區的土著文化,與殷周文化有密切的關系,是甘肅地區齊家文化之后,同辛店文化同時并存的兩支青銅文化,“是形成先周文化的主要來源”(郭厚安等《甘肅古代史》)。在商末周初時,甘肅東部寺洼文化的社會發展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②沙井文化的分布及其特色。沙井文化是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一種青銅時代文化。沙井文化因1924年首次發現于甘肅民勤縣沙井村而得名。過去,沙井文化遺址大多在河西走廊的古浪、民勤、永昌、張掖等地發現。1980年,在永登縣榆樹溝也發現了沙井文化墓葬,除出土的銅器外,還發現了鐵器,因此,它的時代上限晚于馬廠文化,下限應晚于戰國或更遲的時候。沙井文化的分布范圍多在河西走廊東部的民勤、永昌、天祝、武威及張掖等地,永登發現的沙井文化則表明烏鞘嶺以南瀕臨黃河地帶也有沙井文化先民的活動(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甘肅永登榆樹溝的沙井墓葬》)。
沙井文化是以畜牧業為主體的社會經濟,農業、手工業也都存在,但在經濟領域中不占主導地位,狩獵活動是輔助形式,根據碳14測定,年代約在春秋早期至戰國之間,當時的社會處于奴隸制時期(蒲朝發《試論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的陶器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主要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手制,陶器的上半部多施一層紅色陶衣,器表飾繩紋、錐刺紋、弦紋與彩繪等,彩繪花紋有連續三角紋、窄長三角紋、菱格紋、波斯紋與鳥紋等。典型陶器有單耳桶狀杯、單耳圜底罐、雙耳平底罐、雙耳圜底罐等。石器有打制、磨制兩種,制作粗糙,說明了它的原始性,或是使用銅器的緣故。銅器在沙井文化中所占比例較大,出土的有銅刀、銅鏃、銅鈴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銅器飾物。出土的各種動物紋樣為題材的裝飾品是匈奴文化的象征,說明沙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有相當的關系,沙井文化的先民與匈奴有密切聯系。據分布地區和所處時代推測,它可能是曾經活動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古月氏部族的后裔。戰國時,匈奴族、東胡族南接中山、燕、趙國,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十分顯著。沙井文化中發現的鐵器、鐵鏟形器、鐵矛、鐵錐等,應是來自中原的產品,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與華夏族在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
上一篇:燕趙文化·由民族融合體現出的在全國的地位和作用·唐代以后的民族融合
下一篇:中州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搖籃·商王朝發祥于中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