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漢文化在貴州的發展·舍人、盛覽和尹珍—漢文化在貴州的開拓者
從地下考古發掘可知,斷代為西漢早期的墓葬,出土的鐵制農具、工具及陶制品與中原出土的同期文物相比,不僅型制相同,工藝水平也毫不遜色,足證漢族居民很早便已到這里,將漢族地區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藝帶到貴州,與當地土著居民一起,共同開發著這塊廣袤、美麗的土地,在此基礎上,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族文化也在這里扎下根來,并不斷發揚光大。
提起貴州儒家文化在貴州的開拓,就不能不提及舍人、盛覽和尹珍,這是被貴州后世文人稱為“漢三賢”的三位大學者。
舍人,生卒年份已不可考,大約生活在漢景帝、武帝時期,是犍為郡鄨縣(今遵義一帶)人。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為設郡之前,舍人已有一定名望,他曾遠赴成都郡國學校學習。成都在西漢時不僅經濟繁榮,而且聚集了像司馬相如這樣的詞賦名家和張寬(字叔文)這樣的經學大師(張曾著有《春秋章句》15萬言)。因此舍人學問日有長進,并開始為《爾雅》作注,當時舍人的身份不過是犍為郡的文學卒史,是個低級小官。
《爾雅》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詞書,專門解釋詞義和名物,相傳為周公所著,實際上由春秋戰國時期一批儒家學者纂輯而成。《爾雅》文字艱深,必須有注、疏方能閱讀。舍人是第一個為《爾雅》作注的人。注成后,舍人赴長安向漢武帝獻書,得到贊許,令其為待詔,是個顧問性質的閑職。舍人的《爾雅》注,全本已失傳,但歷魏晉、隋唐至宋,凡為《爾雅》作注疏的都曾大量引用他的釋文,作為先秦古義的佐證。舍人對《爾雅》一書的貢獻是極大的,清代漢學家朱彝尊《經義考》稱舍人注《爾雅》為漢儒釋經之祖,也即是漢代第一位訓詁學家,是訓詁學的鼻祖。清代經學家鄭珍稱舍人“既挺生古所未臣之地,而即注古所未訓之經,其通貫百家,學究天下,與相如、張叔輩上下馳騁,同辟一代絕詣。”將舍人尊為貴州的“文學鼻祖”。(《遵義府志·列傳》)
盛覽,字長通,西漢牂柯郡人,生活年代大致與司馬相如同時,是位“牂柯名士”。據劉歆《西京雜記》記載:當時司馬相如在成都,盛覽不顧路途遙遠赴成都拜謁司馬相如,向他學習賦的作法。司馬相如講了一段話:“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賦系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于內,不可得而傳。”從賦的組織、音律、內容及作賦人的修養,總結了賦這一文學樣式的特征及作賦的要點、方法。盛覽聽了后很受啟發,經過勤學苦練,創作了《合組歌》《列錦賦》等作品,但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舍人與盛覽的籍貫都在今天貴州境內,他們的活動時間大致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7年至公元87年),這反映了在西漢中葉,貴州的漢文化水準已相當高,出現了一流經學家及文學家。
到了東漢,貴州又出現了一位大學問家尹珍。尹珍字道真,牂柯郡毋斂縣(轄境在今天獨山、荔波一帶)人,生活年代在章帝至桓帝(79至153)間。尹珍年輕時深感生于邊陲之地,無法深造,遂千里迢迢奔赴京城洛陽,拜當代大儒許慎為師。許慎是有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其著作《說文解字》一直流傳至今。經過艱苦學習,尹珍學問大進,返回牂柯,在鄨邑境內教授生徒,將中原儒家文化傳播到邊遠山區。后來另一位學者應奉(字世叔)出任武陵太守,尹珍又去武陵郡拜應奉為師,學習流行的圖讖之學,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尹珍成為飽學之士后,名聲漸大,朝廷選他為官,歷任尚書丞、荊州刺史。他的老師應奉在朝廷做了司隸校尉,師生同時顯聞,一時傳為佳話。
尹珍在貴州設館教讀,傳播中原文化,受到后來學者和群眾的尊崇。常璩《華陽國志》說他“還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學焉。”在他講學、生活的地方,后人多建講堂以為紀念。唐代播州司戶崔礽在今天綏陽縣旺草場地方建了尹珍講堂。今正安縣境據說有尹珍的住宅和墳墓,明代遵義知府孫敏政在此建了務本堂。為紀念尹珍的功績,民國年間將正安縣東北地分割出來,特設道真縣,這個縣名一直保存至今。另外在貴陽、遵義、獨山、銅仁等地歷代都建有尹公祠,貴陽的尹公祠今天已修繕一新。人們永遠紀念這位熱愛家鄉并為家鄉傳播文化的先賢。
上一篇:東北文化·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自辟蹊徑的指頭畫家高其佩
下一篇: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節日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