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民間的神圣世界·祭成吉思汗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名字具有神秘的吸引力,這不僅是由于他功不可沒的歷史功績永遠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而且在蒙古草原人民的心目中,他是民族精神的旗幟,民族力量的象征、民族幸福的源泉,祭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為蒙古民族最盛大的節日。 (參看賽音吉日格拉《成吉思汗的祭奠》)。
關于成吉思汗逝世及發喪的地點,早為中外學者所矚目。在拉施特的《史集》、宋濂的《元史·太祖紀》、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馬可·波羅游記》、《蒙古黃金史綱》、薩囊徹辰的《蒙古源流》、葉子奇的《草木子》中都談及了這個問題。但是《史集》記載,成吉思汗謝世時“秘不發喪”,其逝世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是隱秘的,其陵寢的所在地也是隱秘的,因此,這始終是一個苦苦探尋而又未有答案的謎。
《元史·太祖紀》: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乙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薩里川·哈老徒”是蒙古地名,但并非洪鈞在《元史譯文證補》中所說的鄂爾多斯。據學者通過蒙文、波斯文、漢文三種史科考證,成吉思汗逝世地點以六盤山以南的清水縣西江或六盤山營地較靈州(朵兒篾該城)更為可信。而其葬地也非鄂爾多斯。《元史》記成吉思汗逝世后“葬起輦谷”。起輦谷在哪里? 何因“秘不發喪”又是一個謎。據《蒙古源流》卷四載,“于是以輦奉柩,……啼泣而行,至穆納之淖泥處所,……遂至所卜久安之地,并在阿勒臺山陰、哈岱山陽之大鄂特克地方,建立陵寢。”拉施特·哀丁《史集》第一卷載:“蒙古有一座名叫不兒罕、合勒敦的大山。從這座山的一個坡面流出許多河流。這些河流沿岸有無數樹木和森林。泰亦赤兀惕就住在這些森林里。成吉思汗將那里選做自己的墳葬地,……他出生在斡難河下游的不魯克——孛勒答黑地方,距不兒罕一合勒敦有六天路程。”學者考證,成吉思汗葬地為斡難、怯緣連、禿刺三河發源的不兒罕諸山之一谷,即所謂“起輦谷”。
祭祀成吉思汗的地點在現今內蒙古的鄂爾多斯,且不說建國后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境內建立了巍峨壯觀的成吉思汗陵,早在清代的《蒙古游牧記》《清稗類鈔·祭成吉思汗》《欽定理藩院則例》中都有清楚的記載。但這些記載并不確切,因為:成吉思汗逝世以后,“異密們按照他的命令,秘不發喪,直到唐兀惕人民從城里出來。當時就把他們全部殺死。于是,異密們運著靈柩回去了。他們在抵達斡耳朵之前,將一路上遇到的人畜全部殺死”。如上所述,由于當時“秘不發喪”,成吉思汗的葬地不為人知。史書模糊所記之起輦谷并不在伊金霍洛境內,而在三河發源地的不兒罕山。
那么,為什么祭祀成吉思汗之地在伊金霍洛呢?而伊金霍洛人稱為“成吉思汗的守陵人”呢?據蒙古文獻《黃金史綱》記載,相傳成吉思汗統兵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曾贊美過這方土地。爾后他在西征中去世,靈車至穆納山嘴,“車深沒輪轂,……遂葬主之身穿的衫子、居住的帳幕和一只襪子于此地”(留金鎖校注《黃金史綱》)。康熙元年(1662)的《蒙古源流》記載:為了祭祀成吉思汗“因不能請出其金身,遂造永安之陵寢,并建天下奉戴之八白室焉。”在鄂爾多斯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安放的是“八白宮”,而不是成吉思汗之真身。“八白宮”包括:(1)本陵:成吉思汗和孛爾帖格勒真哈屯靈帳(2)呼蘭哈屯白宮(3)古日勃勒真高娃哈屯白宮(4)溜圓蛋白馬神像白宮(5)檀香奶桶(寶日溫都爾)白宮(6)弓箭白宮(7)吉勞(鞍轡)白宮(8)倉廩白宮。“八白宮”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由于蒙古帝王的墓地絕對不能外傳,“其墓無冢,萬馬踐蹂,使如平地”,而八白宮成為后世人們祭祀成吉思汗的圣地。
近代,對成吉思汗的祭祀的時間為農歷3月21日。其儀式包括:
靈帳起行
《清稗類鈔》云:“弓矢馬蹺,皆元成吉思汗所親御。弓矢度之神幄中,馬躍遺于準噶爾之沙埠上,屆祭期,乃敬舁之往,冀以親其手澤焉。”又云:“歲三月二十一日為上陵期,先時即東北偏廣場村大幄,以白馬白駝恭舁石匣出,奉安其中。”相傳白駝為成吉思汗時神駝羔的后裔。
祭臺布置
祭臺上安置成吉思汗之陵柩,盛滿酒的銀杯和一人馬樁。關于立人馬樁之事,在民國25年5月出版的《蒙古旬刊》上有一說法:“相傳成吉思汗病篤時,宣急詔,如王公將相、暨諸功臣,凡在百里內者,均期于日午集齊,蓋汗因暴疾,發于夜間,使使者馳騎四出傳令,遠近奉詔諸臣皆紛紛疾馳而來,既抵行在,即下馬倉皇入宮,所乘之馬,無暇維系,多由從官執韁屹立鵠候,以人為系馬之樁。而膺此差者,猶須將雙趾埋于土中,俾不得移動,以符當年肅立之狀。”
灑馬奶
灑馬奶祭天是整個隆重古樸的祭祀的開端,把祭祀成吉思汗與祭祀蒼天聯系起來,這是有元以來就有的古俗。《元史》卷七十七載:“每歲,駕幸上都,以六月二十四日祭天,謂之‘灑馬奶子’。用馬一、羯羊八,綢緞練絹各九疋,以白羊毛纏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覡及蒙古、漢人秀才、達官四員領其子再拜告天,又呼太祖成吉思汗御名而祝之,曰:‘托天皇帝福蔭,天天祭賽者。’”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成吉思汗是授命于天的,因此,把二者聯系起來。
以馬背子為祭品
祭成吉思汗陵最主要的祭品是馬背子。一般要選擇膘滿肉肥、口輕體壯的黃膘大騾馬。祭祀者先將銀杯里的圣酒從頭至尾灑滿馬的前身,然后用銀錘輕輕一擊馬的頭部,馬便倒地。殺馬后要分析肝臟的紋路判斷時勢、年景、吉兇。被肢解的馬肉放入鼎沸的大鍋內,燉熟的馬背子就是隆重的祭品。
祭奠程序
據《清稗類鈔·祭成吉思汗》載:祭成吉思汗時,“設牲酪,拜奠如儀”。各種祭奠儀式的大體程序是:
行叩拜禮。
獻哈達。
獻祭燈。
獻香。
獻馬背子、羊背。
獻酒。
當獻上雪白的哈達、古老高大的銀燈點燃的時候,當插上明光閃亮的九把蒙古刀的馬背子和九碗醇香的美酒供奉在祭桌上的時候,當不遠百里、千里趕來的蒙古族男女崇拜者的情感與香云一起繚繞與升騰的時候,主祭人要吟誦神圣的祭詞:
受命降自
繁華圣潔的天宮。
三十五樣本領,
樣樣精通。
將那五族四夷,
囊括于版圖之中,
將這權力無上的
圣主成吉思汗身邊,
使貴寶香檀一樣繁衍的
皇室貴胃、后代子孫,
平民百姓,
今年舉行這
盛大的祭奠,
請把仁愛賜予祭奠之人,
請把諭旨賜予乞福之人,
開創大好的太平江山,
保存博大豐盛的禮品。
頌詞的內容莊重嚴肅,頌者與祭者皆虔誠而沉郁,真摯的祭奠伴隨著希冀的熱望。
上一篇:齊魯文化·禮樂之邦·祭天祀祖
下一篇:齊魯文化·信仰·政治·道統·祭祀孔子與優渥圣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