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雪域藝術·壁畫
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藏族僧俗畫匠高手們,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一幅幅傳世的精湛藝術壁畫作品,把美的世界帶給了人間,同時,又把歷史的生活畫面“載錄”下來。
壁畫是藏族繪畫藝術的一門精道。而藏族繪畫歷史悠久,傳統優良。從考古發掘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遺址發現的陶器藝術看,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藏族的先祖就有了原始的“畫”的概念。卡若遺址、林芝、拉薩等地出土的陶器上面“畫”滿了各式各樣的“紋飾”和彩繪。它們是藏族繪畫的源頭或萌芽。藏族早期的“壁畫”是一種巖畫,其代表是發現于青海玉樹的巖畫,畫面有大型野牛、小個野羊,獵人拉弓待射等內容,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狩獵生活。本教是藏族早期宗教,本教藝術富有表現性的浪漫主義傳統,對藏族壁畫藝術影響深遠。佛教傳入藏族地區,吸收、改造和融合了本教教義及神祗,這在壁畫藝術中表現明顯。如諸佛像既按印度《繪畫量度經》繪畫理論的比例和規格繪制,又具有本教藝術傳統的重夸張和表現的風格。那些怒目圓睜、猙獰恐怖,以骷髏為頭飾、以頭蓋作飲器的諸金剛佛,以及面目兇惡的吉祥天女、繪作男身的觀音菩薩,都表現了這種夸張、粗獷、慓悍及剛勁的藝術特征,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豐富的想象。
公元7世紀以后,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從而促進了青藏高原地區和周邊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和交流,吐蕃吸收各國先進文化成果,豐富了自身的發展。藏族壁畫也正是在吐蕃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她們帶去了許多工匠畫師進入吐蕃,給吐蕃壁畫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后來,古代印度梵語學者阿齋布所著的《繪畫量度經》譯成藏文流傳于世,它與其他幾部著作如《造像量度經》《佛說造像量度經疏》等成為藏族壁畫和雕塑藝術的指導理論。《繪畫量度經》中對畫像量度、技法和用色都作了詳盡的講解。藏族歷代畫師把這些理論運用于藏族壁畫中,創造出無數著名的莊嚴而精湛的繪畫作品。如,吐蕃修建昌珠寺、大昭寺、桑耶寺時畫于寺中的壁畫,有的保存至今。它們畫風簡練古樸,線條簡略明快,色彩單純厚重,造型夸張。這批壁畫因年代久遠,已成畫中珍品。
公元13世紀以后,各種工藝美術和眾多工匠畫師相繼進入青藏高原。同時,藏族社會在吐蕃王朝崩潰后經過了四百余年的封建分裂割據時期以后,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藏族壁畫藝術亦迅速興起。這時,藏族壁畫畫派林立,出現了百花爭艷的局面。其中,噶瑪嘎哲畫派、堪日畫派和門塘畫派為此期最富影響的三大畫派。噶瑪嘎哲畫派主要盛行在西藏東部康區,此派受漢族畫師影響,故有“加赤”之稱,意為漢畫派。昌都類烏齊寺壁畫即體現了這一畫風:畫面清爽,線條挺秀,色彩和諧,造型準確生動。堪日畫派在西藏后藏地區影響較大,著名的江孜白居寺壁畫即屬這一畫派風格。它深受印度和尼泊爾的影響,因此被稱為“培赤”,意為尼畫派。特點是“構圖飽滿,色彩渾暗,人物造型豐滿,裝飾性很強。”門唐畫派,被稱為西藏的正統畫派,西藏四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壁畫,代表了該派的特點,即畫面“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刻畫細致,富麗堂皇”。在門唐畫風中前述兩種的特長都兼而有之,并且將藏族壁畫的傳統風格特色加以繼承和融匯,形成了濃厚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成為藏區特別是西藏最有影響的畫派。公元17世紀以后,藏族的壁畫藝術又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壁畫內容更為廣泛豐富,藝術風格更濃,畫師隊伍龐大、繪畫技法更加純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名揚天下的布達拉宮壁畫和拉薩羅布林卡壁畫即是這個時代的最高佳作。藏族壁畫產生和形成于佛教傳入的吐蕃時期,因此,壁畫的內容絕大多數都與佛教內容有關。吐蕃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在各殿的墻壁上畫的內容是佛、菩薩、護法、羅剎、魔鬼、金剛杵、曼荼羅、方格圖案,以及蓮花生大師為諸佛開光及落成慶典上連續三天表演的節目,等等。大昭寺壁畫內容十分豐富,有釋迦牟尼畫傳、藥師佛、藏戲、摔跤、舉石、六道輪回等。在梁、柱身、檐椽、門框等上面亦刻畫有各種浮雕、圓雕,圖案精美。
但是,藏族壁畫卻具有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題材極為廣泛多樣。既有政治歷史畫、傳記畫、宗教畫,又有故事畫、風俗畫、建筑畫,等等。壁畫記載了歷史。昌珠寺的壁畫,描繪了藏族史上七大賢人之一的如來吉(約公元1世紀的人)時期,人們燒木為炭、熬皮制膠,開采礦產,引水入渠,播種于田的生產情況。大昭寺主殿西墻上畫的一組大型《文成公主進藏圖》則是唐蕃聯姻、藏漢友好關系偉大開始的政治歷史題材的壁畫。畫景廣闊,采用鳥瞰全局的構圖手法,立體感很強。畫面包括“文成公主入藏途中”和“文成公主抵拉薩”兩個部分。場面熱烈,人物眾多、中心突出,工筆重彩,濃淡相襯,活潑變化,形神兼備。這一重大題材在布達拉宮壁畫中也很突出。即布達拉宮的大型連環壁畫《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它記載了松贊干布派大臣噶爾·東贊宇松到長安請婚、解答疑難,選出文成公主,最終迎至拉薩,受到松贊干布盛大迎娶的歷史場面。政治歷史題材的壁畫,還有布達拉宮的《清順治皇帝接見五世達賴圖》、日喀則德欽頗章宮中的《忽必烈與八思巴相會圖》《大明使臣會見宗喀巴》《十三世達賴入京》等。藏族壁畫由于一開始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壁畫中更多的題材為佛教內容。《釋迦牟尼本生傳》的連環壁畫,描繪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得道,從收徒講法到示現涅槃,最后眾徒分舍利的經歷。《四大部洲圖》《輪回圖》《宇宙圖》《各佛剎土圖》的壁畫,則描繪了佛教關于世界形成的宇宙觀。此外,尚有許多根據佛經故事繪制的壁畫以及諸佛、菩薩、度母、羅漢、護法、神鬼的畫像,它們被畫在各大小寺院、大小昭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中的院墻、殿墻和宮墻上面。扎什倫布寺的《廟會圖》桑珠頗章宮的《牧民之家》、桑耶寺的《馬球圖》等壁畫,則是古代藏族社會的風俗、世故、人情的寫照。一些著名寺院、宮殿的修筑情況也通過壁畫被記載下來。如布達拉宮的《修建布達拉宮》、西藏山南桑耶寺的《修建桑耶寺》《修建大昭寺》等等,都形象地描繪了修建這些寺院的歷史盛況。羅布林卡的《藏族發展史》巨幅連環壁畫,從藏族的發源地山南雅龍河谷的獼猴變人、藏族第一座宮堡雍布拉康的建成,一直講到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一部巨大的歷史畫卷。
藏族的壁畫不僅講述了神秘的佛教世界,而且也反映了藏族社會歷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一些杰出人物。例如: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忽必烈會見八思巴、五世達賴朝覲清順治皇帝、十三世達賴朝見慈禧太后以及其他著名人物,諸如興佛三法王(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和赤熱巴巾)、噶爾·祿東贊、蓮花生、阿底峽、薩迦五祖(貢噶寧布、蘇納孜莫、扎巴堅贊、貢噶堅贊、八思巴)、宗喀巴、四世班禪、固始汗、第司·桑杰嘉措等等。藏族壁畫是研究藏族歷史、宗教、文化等各個領域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上一篇:齊魯文化·從“百家爭鳴”到儒術“獨尊”·墨學的興衰
下一篇:中州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搖籃·夏王朝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