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經濟與科技·農學著作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歷史悠久,古代關于農業理論和農業技術方面的文化遺產也極為豐厚。尤其是山東的古代農學成就更為突出。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的三部農學著作都產生在山東,它們是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代王楨的《農書》。這三部著作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著作,也代表了山東古代科學技術的最高成就。
汜勝之(山東曹縣人)生活于公元前一世紀的漢成帝時期,《漢書·藝文志》載有《汜勝之十八篇》,此即后世通稱的《汜勝之書》。原書已佚,后人從《齊民要術》及《太平御覽》等書中輯得一部分。輯本雖無法窺見原書全貌,但可看出作者在農業生產各方面的豐富知識和潛心的研究以及獨到的看法。該書主要總結了關中一帶農民的經驗,對戰國以來農業科技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作了小結。書中提到當時先進的農耕技術區田法和溲種法。區田法是一種園藝式的耕作技術,即把土地分成許多小區,集中澆水施肥,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溲種法則是在種子上粘上一層糞殼作為種肥,保證了作物的苗全苗壯。此外,如耕田法、種麥法、種瓜法、種瓠法、穗選法、調節稻田水溫法、桑田截干法等都反映了當時農業技術的較高水平。
賈思勰的家鄉當是今山東青州市,他的《齊民要術》是介紹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主的農業生產技術的總結性著作。他在自序中說,此書的寫作乃“采捃經傳,愛及歌謠。詢及老成,驗之行事”,可見其嚴謹的科學態度。自序說此書的內容“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可見敘述范圍之廣。全書共十卷九十二篇,分別論述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和副業等,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六世紀以前我國北方的農業生產經驗。書中所記載的旱農地區的耕作和谷物載培方法、梨樹提早結果的嫁接技術、樹苗的繁植、家畜家禽的去勢肥育以及多種農產品加工的經驗,都顯示出當時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其中許多技術如果樹嫁接、果樹熏煙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現在仍在應用。
《齊民要術》廣泛搜集了前代農學著述,凡引各種書籍八十余種,其中大部分已經亡佚,就保存文獻而言,賈思勰實在功不可沒。該書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古農書,后代的農書如元代的《農桑輯要》、王楨《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清代的《授時通考》等都引錄了《齊民要術》的內容,并作為重要的資料來源。《齊民要術》在農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王楨是山東東平人,元朝元貞元年到大德四年(1295—1300)間,他在安徽旌德、江西永豐等地做縣尹時,提倡種植桑、棉、麻等經濟作物和改良農具,并撰寫了《農書》三十七卷。該書約十三萬六千字,插圖二百八十一幅,分為三部分:即《農桑通訣》,綜述我國農業發展的全貌;《百谷譜》,分述各類農作物的栽培方法;《農器圖譜》,對各種農具、水利機械、手工業加工工具等均有詳細的圖譜并附以說明。這是一部對國內各地農業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農史巨著。另外,王楨還設計過木活字及轉輪排字架,他的《造活字印書法》載于《農書》之末,是目前所知的系統敘述木活字版印刷術的最早文獻。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生產方式及習俗·農業生產習俗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鳳鼻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