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濟源陽臺宮
陽臺宮位于濟源市西北王屋鄉愚公村,全稱大陽臺萬壽宮,古稱陽臺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處形似鳳身,背依狀若鳳首的天壇山,下臨宛如鳳尾的九芝嶺,地望恰似“丹鳳朝陽”形勝之地,其選址頗具匠心。
陽臺宮始建于唐開元十二年(724)。為唐代王屋山道教著名三宮之一,由茅山宗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奉敕創建,開元十五年落成。唐玄宗御題匾額“廖陽殿”,又命其胞妹玉真公主進王屋山師從司馬承禎。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宋徽宗曾至陽臺觀,金貞元二年(1154)改觀為宮。金正大四年(1227),丘處機弟子王志主持修復陽臺宮,復盛一時。終元之世,由全真派十七任掌教大宗師完顏德明主持。元后至元六年(1340)重修玉皇殿。明正德十年(1515)落架大修大羅三境殿。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新建玉皇閣,并把大羅三境殿的木柱抽換為方形浮雕石柱。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乾隆年間、嘉慶六年(1801)均有重修玉皇閣和東王公、西王母二殿的記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山門。
陽臺宮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級遞升。院落南北長67m,東西寬71m,占地面積4757㎡。建筑依中軸線而建,依次有山門、大羅三境殿、東西廊房、玉皇閣、王母殿、長生殿遺址等。
大羅三境殿保留了宋元時期的諸多營造手法。前檐明間、次間四方柱頂石沿用宋元時代的覆蓮式柱礎,正脊與垂脊采用瓦條脊式,保持了宋代遺風。殿內柱頭兩側以龍首雀替承托大額枋,系明代手法。殿基縱橫排列30根方柱頂石。明萬歷年間石柱分別雕刻云龍、丹鳳、瑞禽祥獸、神仙世俗故事,主要有“八仙過海”“風云雷電仙壇”“張良與黃石公”“乘鶴仙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等,均系圓刀手法,屬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玉皇閣為河南省最高大的明代歇山式樓閣建筑之一,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正面四柱采用碩大的通長木柱,從第一層直達第三層,柱頭前后斜殺,體現了明代建筑手法,為研究明清樓閣式建筑結構體系提供了完整實例。石柱雕刻精美,內容豐富,蘊涵了豐富的藝術和歷史文化信息,為研究明代雕刻藝術、風俗民情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外景(文宣提供)
大羅三境殿藻井(文宣提供)
大殿(顧馥保提供)
大羅三境殿(杜啟明提供)
玉皇閣石雕龍柱(文宣提供)
上一篇:道教建筑·濟源濟瀆廟
下一篇:橋梁建筑·浚縣云溪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