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建筑·安陽永和橋
永和橋原名永定橋,位于安陽縣永和鄉永和集村,橋身呈東西向,橫跨于洹河故道上,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永和集原為唐末五代相州永定縣和北宋相州永和縣縣治所在,石橋以縣名,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明嘉靖《彰德府志》記載,明弘治年間(1488—1505)重修過永和橋,現橋上的欄板多為明代補修之物。永和橋雖經過歷代修繕,但主體結構和藝術裝飾仍保持金元時期的建筑風格與特點。
該橋為跨度不同的三孔石拱橋,主拱券為半圓形,一券一伏。南北兩側拱券跨度稍有不等,北拱略長,拱券的砌筑方法為縱聯式,錯縫排砌并聯而成。東西兩拱券與主拱券相同。券臉石上均雕刻卷草圖案。南面吸水獸為盤龍浮雕,北面吸水獸為猛獸浮雕。
橋欄桿為青石所制,高0.65m。欄板兩端均勻有榫插入柱子卯口中。每塊欄板下皮兩端都支撐在長方形的墊石上,簡單樸素,且利于橋面排水。望柱柱頂有不同狀態的獅子、仙桃及素面圓雕。欄板外側雕刻幾何形圖案和人物、山林、飛禽、祥云及明月等,圖案內容豐富,人物刻工精湛、細膩,極為珍貴。
橋面系用青條石鋪墁,為南北向橫鋪。橋兩端自抱鼓石處向外逐漸展開,呈八字形平面。橋中間有兩道古代車轍痕跡。
永和橋結構合理,采用縱聯式的砌筑方法,主拱券及左、右小拱券面疊澀伸出,對拱券結構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拱券券腳均落在橋墩臺槽內,避免了結構移位,也對穩定整座橋起到了重要作用。永和橋選址的洹河故道,暴雨集流迅速,排水不及,常泛決成災,為了增加橋梁的穩固性,將木樁打入地基,形成樁基礎,有效提高了地耐力。橋身及出土的藝術構件浮雕圖案,刀工精湛,栩栩如生,是古代雕刻藝術寶庫中的精品。
平面實測圖(文宣提供)
南立面實測圖(文宣提供)
北立面實測圖(文宣提供)
橋拱券石排列(文宣提供)
主孔券(文宣提供)
橋面上的古代車轍痕跡(文宣提供)
拱券吸水獸雕刻(文宣提供)
上一篇:橋梁建筑·安陽彰善橋
下一篇:佛教建筑·安陽靈泉寺雙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