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秦人再哭五十年
朔風吹度秦時關,鐵衣映雪夜更寒。生吞六國建功業,死臥北疆鎮河山。
——(唐)佚名《詠秦民》
城濮之戰后,晉文公效仿齊桓公,舉行了踐土會盟,獲得了霸權。
但是好景不長,公元前628年(周襄王二十四年),年歲已高的晉文公壽終正寢。許多被晉文公死死壓住的賢臣明君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其中最為興奮的就是晉文公的岳父——西方霸主秦穆公。
當時,鄭國因為受到晉國的懲罰,其國都大門分別是晉國和秦國的人把持——約等于現在的海外軍事基地。晉文公去世的消息傳出后,戍衛鄭國東大門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穆公密報,說他們掌握著鄭國都城的城防,建議穆公派兵偷襲鄭國,由他們做內應,則鄭國可滅。秦穆公多年以來處心積慮謀求向東發展,這個建議正中下懷,如能襲取鄭國,即可進入中原,分享晉國的霸權。
于是,穆公向大夫蹇叔征求意見。蹇叔說:“辛勞大軍遠道奔襲,這是我從未聽說過的。跨越千里去襲擊別人,人家怎么會不知道?我軍長途跋涉,筋疲力盡,人家有所準備,是不會成功的。”但襲鄭的誘惑力很大,穆公主意早已拿定,遂不聽蹇叔意見,命令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帥率兵東進。
秦軍襲鄭,由秦都雍(今陜西鳳翔縣)至鄭都(今河南新鄭縣),歷程一千五百余里,中經桃林、崤函、轅、虎牢等數道雄關險塞,是一次冒險性的軍事行動。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秦軍經過王都洛邑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表現輕佻無禮,就有王室的士大夫預測:“秦軍如此傲慢,必定缺少朋友,千里行軍,還四處樹敵。我看不到秦國軍隊贏的希望。”
大規模行軍是無法保密的,而且秦軍也沒有保密的意識。秦軍行抵滑國,遇鄭國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見狀,一面以滑國國君名義先送四張牛皮,然后送牛十二頭,犒勞秦軍,說:“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厚)敝邑,為從者之淹(久),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一面派人乘專車急回國內報告。
鄭穆公獲得弦高報告,立即派人去探察秦將所居的館舍,見秦兵已“束載、厲兵、秣馬”,準備作戰了。于是,鄭穆公正式派出使者對戍守鄭國的秦將說:“聽說你要走了,我邀請你去我的圍場射獵,為你們送行。”并暗暗下令鄭國都戒嚴。
秦將見機密已泄,杞子逃亡到齊,逢孫、揚孫逃亡到宋。秦帥孟明見內應已逃遁,鄭國有了準備,認為“攻之不克,圍之不繼”,不如退兵,就順手消滅了小滑國,滿載戰利品而還——士兵們經長途跋涉十分疲憊,現在更是滿載戰利品,這種狀態,基本上戰斗欲望為零。
晉國當時在文公的國喪之中,得到秦國消滅了自己“后花園”滑國的情報,中軍帥先軫認為,秦穆公不聽蹇叔忠告,而以貪婪興師,這是上天賜給我們擊敵的機會,力主攻擊秦軍。先軫說:“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又說:“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
新即位的晉襄公采納了先軫建議,發兵擊秦,并聯合姜戎一道行動。襄公下令全軍服喪,自己也穿著喪服親自督軍,在崤函地區的東、西崤山之間設下埋伏。
公元前627年四月,秦軍進入埋伏圈。戰斗中,秦軍士氣全無,而國喪中的晉軍則認為“秦國無禮”,各個奮勇爭先。在晉與姜戎夾擊下,秦軍全軍覆沒,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等三帥被俘。
知識鏈接 《詩經》
《詩經》是我國先秦時代的詩歌總集,現存的總共有305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然而這是經過后人整理而留下來的,而春秋時代人們能接觸到的“詩”一共有兩萬多首。“不學詩,無以言”,作為一個合格的貴族,在重大的場合或者鄭重的談話場所,都需要念詩來開口。所以唱詩、應對是中國古代外交極具特色的一個環節。
▲《詩經》
晉軍全勝而歸,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襄公請求釋放秦國三帥,說他們是構成秦、晉二君間隙的罪魁,請讓他們回國去接受殺戮。晉襄公聽從母親的話,釋放了秦國三帥。先軫得知,責備襄公處置失當。襄公又命陽處父去追擊,秦三帥已登舟渡河。孟明等三帥回到秦國,穆公不但沒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其專任軍事。
秦穆公不甘心失敗,雖然對中原霸權已經不抱有奢望,但他必須讓晉國人知道厲害,必須在敵人面前為自己揚威。
公元前624年夏天,秦穆公親自帶領秦軍主力渡過黃河,向晉國發起了復仇的攻勢。秦軍橫跨黃河,整裝待發,秦穆公下令焚燒所有渡船,自斷歸路。
秦軍來勢洶洶,大有不破晉軍終不還的架勢,晉襄公召開內閣會議商討對策,執政大夫趙衰認為秦穆公為了這一戰做了長期的準備,秦軍人人抱著必死的決心來找晉國拼命,以報當年崤山之恨。晉國沒有完成戰爭動員,不如堅壁清野,關門不出,只要給足了秦穆公面子,他自然撤兵。晉襄公果斷地接納趙衰的建議。
秦穆公攻占了晉國的王、官兩邑,在晉國國土上耀武揚威長達一個多月,也沒有碰上晉軍主力,秦穆公也很識大體地撤軍。但是這支復仇之師的口號是“報崤山之恨”。因此,秦穆公率領秦軍,向南移動,來到崤山,收拾當年崤山之戰中陣亡的秦軍將士,并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秦穆公在崤山閱兵,并深刻反思了當年一時意氣用事而造成的失誤。
秦穆公的這次軍事行動大大地提高了秦國的國際聲望,打破了晉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極大地打擊了晉軍的傲氣,晉襄公開始重視秦國,反思這些年來的盛氣凌人的外交策略。晉襄公乃至手下的諸卿臣子都在考慮這么一個問題:“已經奪取霸權時,該如何維護霸權?”
這時,一批思想先進、開放的卿大夫,如郤缺等涌現出來,他們主張對諸侯恩威相濟。晉國的霸權也開始潛移默化地轉變。
這些改變首先體現在對小國的態度上。
公元前624年冬天,秦國人撤走后不到半年,晉國主動向魯國表達了歉意,熱情邀請魯文公再次訪問晉國。魯文公不僅見到了晉襄公,而且受到了晉襄公相當隆重的接待。在歡迎宴會上,晉襄公詩興大發,把魯文公比作君子,大加贊賞。知書達理的魯國人被捧得有些飄飄然。在大夫叔孫得臣的指點下,魯文公當即莊重地表態;“小國受命于大國,敢不端莊慎重?君侯您如此大禮相待,哪里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小國之所以開心,是因為大國的恩惠啊!”——這個表態持續時間是三百年,一直到晉國分裂,魯都是從來不背叛的鐵桿小弟。
晉國人的高帽子自然送得貼切,魯國人的馬屁也拍得恰到好處。晉襄公非常感動,誠摯邀請魯文公一起登臺,再互成拜禮,說:“作為大國,怎么能不承擔維護小國的責任呢?”——這個表態持續時間也是三百年,等到晉國分裂,失去了庇護的魯國迅速被滅了。
晉襄公好人做到底,于第二年春,歸還衛大夫孔達。當然,為了給自己一個臺階下,晉國對外宣稱:孔達乃是衛國的賢臣,晉國不忍心忠義之士因為盡忠國事而身陷囹圄,故釋放孔達。這一說辭既給了自己的面子,也給了衛國面子。夏天,衛成公親自到晉國,致拜謝之意。
在古代的史官看來,晉襄公通過仁德而不是通過武力,使得晉文公建立的霸業得到延續,而且受到諸侯的尊重,是比他父親高明的地方。
不過,晉國的這種“軟弱”根本原因還是戰略環境惡劣,四處都是敵人。特別是此后秦、晉交惡,秦國一直是晉國的背上刺。直到戰國時代石門之戰,二百五十年間,秦、晉多次交戰,甚至有點新上臺的領導集團,都會打一打對方。
然而畢竟是天下霸主,晉國并不是特別在乎外敵秦的威脅。借用晉國著名大臣士會的一句話就是:“如果秦人不服,那么就讓他們再哭泣五十年。”
知識點思考 為什么秦國和晉國不能一直保持友好?
在晉文公時代,秦晉之好因為三四代的聯姻關系,成為政治常態,甚至這個詞語還發展成了“婚姻”的代名詞。然而對秦國來說,西、北兩個方向都是蠻荒,根本無法獲得文明的發展,南方則是高山峻嶺,不具備開發條件,只有向東方發展,才能接近文明。可以說,秦晉交惡取代秦晉之好,是地緣政治的必然。
上一篇:讓我們學習敵人吧!-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趙氏孤兒-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