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聯吳抗楚
巫臣叛逃到晉國后,提出聯吳抗楚的主張,這是個堪稱高明的戰略。其基本思想是大力扶持楚國東部的吳國,開辟對楚戰爭的第二戰場。
為什么巫臣如此賣力地想幫助晉國打垮楚國呢?
這自然有很曲折的原因。
自從巫臣為了夏姬和愛情而逃離楚國、投奔晉國后,有兩個人對他恨之入骨。誰呢?正是楚國軍政兩大巨頭,令尹子重與大將子反。
這兩個人跟巫臣有很深的矛盾,首先是子反。當時楚國伐陳后,子反就看上夏姬了。巫臣就說夏姬克夫,跟她的男人沒有一個好下場。說得危言聳聽,子反聽得心驚肉跳,就放棄了占有夏姬的念頭。不料巫臣說一套,做一套,居然把夏姬拐跑了。背叛楚國,投降晉國。子反氣暈了。眼睜睜地看一代美女被巫臣從自己手中奪走,作為一個男人哪吃得消這怨氣?
子重對巫臣也是懷恨在心,在楚莊王圍困宋國九個月的那場戰爭勝利結束后,子重自恃功勞頗著,向楚莊王提出將申和呂兩邑作為獎賞賜封給他。當時作為申地行政長官的巫臣當然不愿將自己的地盤交給子重,便勸楚莊王。說申和呂這兩個地方,是楚國北部的軍事重鎮。負責防御晉軍的入侵,戰略地位上非常重要。必須要政府直接控制,不能作為個人的地盤。楚莊王聽后覺得巫臣說得有理,就沒有答應子重的要求,子重因此對巫臣恨之入骨。
巫臣為了愛情,逃離楚國。與美女夏姬去晉國纏綿后,子重與子反這兩個楚國實權人物開始大肆報復。首先是清洗巫臣的家族,殺死其族人子閻、子蕩和弗忌等人。緊接著,把夏姬前夫襄老的兒子黑要處死;除了大開殺戒之外,巫臣家族的龐大家產也自然落到了兩大巨頭的私人口袋里了。
家族的悲慘遭遇令巫臣深感震驚與悲慟。
平心而論,巫臣雖然為了愛情打了一些私人算盤,但總的說來,他在楚莊王時代,一直盡心竭力為楚國效力,楚國的強盛他也有份功勞。他的逃跑,并沒有政治上的因素。純粹是為了愛情,為了美女。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國,卻以株連的方式來報復他。
春秋時代,復仇的觀念深入人心,特別在楚國這個極其重視武士精神的國家更是如此。憤怒的巫臣給子重與子反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譴責子重與子反:“你們以讒言貪婪侍奉君主,殺死無辜之人。我一定要讓你們疲于奔命,一直到死。”
巫臣與后來的伍子胥一樣,開始為報復楚國而奔走。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報復楚國的希望寄托在吳國身上。
從這個時候開始,吳國開始出現在春秋的大舞臺上。
吳國是個怎么樣的國家呢?為什么巫臣會構想出聯吳抗楚的戰略主張呢?
吳國是與周王朝同脈同姓的國家。
故事要從周王朝的開山鼻祖周文王姬昌的爺爺古公亶父說起。
古公亶父是一位部落首領,生有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季歷這個人賢明能干,古公亶父想讓他繼承部落首領。但是季歷有兩個哥哥,當時的傳統是長子繼承制。太伯和仲雍得知父親的想法后,為了滿足父親的意愿,哥倆一商量決定出逃,以便讓弟弟季歷繼承父親的事業。兩人就逃到了當時稱為“荊蠻”的吳越地區,并且入鄉隨俗混入吳越蠻族人群中。剪斷頭發,在身上文身,就成為蠻族人中的一員了。
由于兩個哥哥跑到荊蠻地區,季歷就成為部落領袖。后來傳位給兒子姬昌,就是周文王。到了周武王滅掉殷商后,派人去尋找太伯和仲雍后人的下落。
太伯和仲雍到了吳越之地后,做了些什么呢?
太伯與仲雍兩人來自文明先進的中原地區,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與領導才干。當時的荊蠻地區的人還處于未開化狀態,對這兩個人的來歷,他們也不清楚。隨著太伯與仲雍兩人在蠻族人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有不少人就前來投奔,共計有一千多家。這么一個小小的部落群,稱為“句吳”,就是后來吳國的雛形。
太伯去世后,仲雍接任句吳部落首領,后幾任的首領是其子孫季簡、叔達和周章。在周章擔任句吳的首領時,周武王將吳地封給他。正式成為諸侯國之一,這就是吳國。周章的弟弟虞仲也被封為諸侯,封地是在周王室的北邊,這就是虞國。后來晉國假虞滅虢的時候,順便把虞國解決了。
吳國雖然屬于姬姓國,實際上地處蠻夷之地,文化落后。在中原人士看來,這只不過是個蠻夷之邦而已。從太伯開創句吳,傳十九代君主。到了公元前590年時,壽夢成為吳國的君主,這是吳國歷史上劃時代的一位君王。
吳國的強大,要歸功于巫臣。
公元前584年,有一件事引起了巫臣的注意。
這一年,吳王壽夢派兵攻打郯國。郯國是一個中原諸侯國,在吳軍的威逼下,被迫與吳國簽下城下之盟。對于這件事,當時魯國的執政大臣季文子還發了一通議論,說:“中原各國不修武備,以致蠻夷侵犯中原,也沒有引起足夠的擔憂,可見中原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擁有完備禮儀制度的魯國人看來,吳國根本就是個蠻夷之邦。現在開始進犯中原,形成中原另一大威脅了。
然而巫臣卻看到了一個新興諸侯的崛起。
這個新興的國家將對楚國構成致命的威脅。
一直以來,晉楚爭霸的格局是南北對峙,爭奪的重點在鄭、宋、陳和蔡這些國家。這種格局使得楚國的軍事壓力主要集中在北線。楚國北方的軍事重鎮,東有息邑,西有申邑,即以前的息國與申國。對楚國來說,只要守得住這條北線,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巫臣原本是申邑長官,對楚國的軍事防線再熟悉不過了。要擊破楚國在北面堅固的防線,是不容易做到的。那么楚國的弱點在哪里呢?正是在其東部,東部楚國防備薄弱。而吳國在壽夢統治時開始崛起,這使巫臣產生了“聯吳抗楚”的念頭。
可是與楚國相比,吳國的軍事力量還是太弱小了,特別是武器裝備過于落后。當時戰車部隊是衡量一個國家軍備水平的標志,而吳國居然沒有戰車部隊。
巫臣向晉景公毛遂自薦,請求出使吳國,以達成同吳國締結軍事同盟的設想。晉景公對巫臣的這個戰略大為贊賞,便任命他為特使出使吳國,同時帶去了三十輛戰車。
吳國自壽夢開始,也學習楚國的樣子自立為王,所以稱為“吳王壽夢”。這個被中原視為蠻夷的國家,確實還沒有學到中原復雜的禮法。雖然自稱為王,但不像周王和楚王那樣有謚號。吳王壽夢是一個有雄心的君王,他對巫臣的到來非常歡迎。特別是巫臣帶來一件他夢寐以求的禮物,即中原先進的戰車。吳王興奮極了,巫臣乘機提出晉國與吳國建立正式外交,壽夢很爽快地答應了。
巫臣在圓滿完成出使任務后,他留下十五輛戰車贈送給吳國;同時留下一批軍官,負責訓練吳軍駕駛戰車及射箭的技術。并且幫助吳國組建戰車部隊,傳授吳國士兵戰車作戰的戰術。巫臣甚至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吳國,擔任晉國駐吳國的外交官。
在晉國軍官的指導下,吳國的軍備與作戰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新興的吳國馬上以剽悍的戰斗力令楚國人刮目相看。
楚國雖然國土遼闊,控制的諸侯國與蠻族部落眾多。但是楚國的軍事部署主要在首都郢都及北部防線上,在東部兵力并不雄厚。這使吳國制訂了一個拖垮楚軍的作戰計劃,在東線頻頻出擊。
公元前584年,吳軍侵入楚國東部,并且攻打歸附楚國的嘍啰國巢國與徐國。楚國令尹子重率領主力前往增援,但吳軍并不與楚軍決戰。只是憑借地緣優勢短促出擊,使子重的楚軍在巢國與徐國之間疲于奔命。
由于北部鄭國背楚附晉,楚軍的首要作戰任務是奪回鄭國的控制權,而不是征服吳國。在救援巢國與徐國之后,子重又率這支楚軍主力,不遠千里趕赴鄭國戰場,晉國糾集八個諸侯國救援鄭國。在這時,吳國又在背后插了一刀,吳王壽夢進攻州來。州來以前是個古國,此時大約已被楚國所占領。子重不得已,又將楚軍主力從鄭國千里迢迢調往州來,吳軍又揚長而去。
就這樣,吳楚雖然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交戰,但是這一年里子重帶著這支楚軍,在巢國、徐國、鄭國和州來之間來回奔波。楚軍總計調動七次,搞得筋疲力盡,吳軍四處騷擾的戰術獲得巨大的成功。
對于吳王壽夢而言,現在的吳國并不是楚國的對手;除了騷擾楚國四境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開疆略地。在吳楚附近,許多蠻族部落都歸附于楚國。吳王壽夢決心先吞并這些蠻族部落,擴大吳國的疆域。
當吳軍大舉發動征服蠻族部落的戰爭時,這次楚軍沒有大規模地救援。子重早沒脾氣了,楚軍已經被拖垮了。對于楚國來說,這些蠻族部落畢竟無足輕重。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聽任吳國大軍橫掃鯨吞了。
吳國的崛起不僅引起楚國的重視,也引起晉國的關注。
晉國政府的本意是利用吳國地處楚國東部的地緣優勢,牽制并打擊楚國。從一年來吳國騷擾楚國,致使楚軍疲于奔命這個結果來看,無疑這個戰略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晉國決不容許吳國成為第二個楚國,所以在公元前583年,晉國有一個不同尋常的舉動。
首先,晉景公派巫臣再次出訪吳國。對其在過去一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賀,這是對吳國的示好。但是與此同時,晉軍將領士燮對魯國、齊國和邾國進行訪問。并且聯合三個國家共同出兵,攻打歸附于吳國的中原諸侯國郯國。很明顯,晉國政府的策略,就是對吳國軟硬兼施,一方面向吳國輸出先進的武器及先進的戰術思想;另一方面,則對吳國窺視中原的企圖堅決打擊。
晉國人想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既拉攏吳國,又限制其擴張,但是吳國人很快就還以顏色了。在公元前582年,晉國召集齊、魯、宋、衛、鄭、曹、杞和莒八個國家,在蒲城召會諸侯會議。這次會議最初的目的之一是想讓吳國參加中原諸侯會議,但是出于對晉國軍隊打擊郯國的報復心理,吳國拒絕出席這次會議。
雖然晉和吳之間存在矛盾,但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打擊楚國。無論是晉國還是楚國都不會想到日后這個不起眼的東南小國竟然差點把楚國這個龐然大物滅掉,這是后話了。
上一篇:耐心總有回報-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艾陵之戰-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