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王揮鞭
在淮河以南的諸侯國,多數都是小國,根本無力對抗日益強大的楚國。楚國作為南方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周邊的小諸侯國很多都依附于它,其中的一個小國叫“巴國”。
巴國想改善與鄧國的外交關系,于是請楚國來擔任中間人的角色,以撮合巴鄧兩國建立友好外交。楚武王很樂意助人為樂,派大夫道朔為中介,率巴國的使節團出發前往鄧國。到了鄧國南部的鄾地時,突然冒出一伙強盜將巴國使團與楚國大夫道朔一行人全部殺死,并且搶走了使團所攜帶的禮物。
這個搶劫行兇發生在鄧國,楚武王認為鄧國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派人前去責問鄧國政府。按道理說,外國使團在鄧國被殺,鄧國政府至少也應該要緝拿兇手,給巴國與楚國一個合理的交代。但鄧國君主卻認為不是自己派人前去截殺使團的,而楚國卻怪到自己頭上。他心里頗不舒服,拒絕接受楚國的問責。
楚武王生氣了,既然鄧國不處理這件事,就由楚國來處理吧。使團是在鄾地被殺的,楚武王就派大將斗廉率領楚國與巴國的軍隊包圍這一地區。
鄧國政府認為楚國出兵實屬侵略行徑,也出動軍隊,救援鄾地。鄧國軍隊由養甥和聃甥指揮,他們在觀察楚巴聯軍的陣地后,決定先進攻實力較弱的巴國軍隊。雖然這個戰術并沒有錯,但鄧軍的戰斗力實在無法恭維。連續三次向巴軍陣地發動進攻均未能得勝,在楚軍與巴軍的夾擊下,鄧軍終于大敗而逃。
鄧軍敗走后,楚軍占領了鄾地。
楚軍在鄾地戰役中的勝利使漢水以東的諸侯國大為恐慌,必須要聯合起來才能遏制楚國的擴張,于是隨國與鄖國、絞國、州國和蓼國等再度結成軍事同盟。
面對反楚同盟的擴大,楚國也積極展開外交攻勢,遠交近攻。公元前701年,楚國軍事總長屈瑕出使貳國和軫國,打算與兩國訂立同盟條約。為了遏制楚國人的外交攻勢,反楚同盟的五個國家緊急磋商決定聯手作戰。即在楚國邊境發動進攻,截擊屈瑕的部隊,以阻止楚與貳國和軫國的結盟。
五個同盟國將蒲騷作為軍事集結地,這是鄖和楚邊境的一座城邑,筑有城墻和防御工事。鄖國軍隊率先抵達,在此安營扎寨,等候隨、絞、州和蓼四國軍隊前來會合。
屈瑕偵察到反楚同盟的軍隊正在秘密集結,而駐守在邊境的楚軍兵力不多,他深感擔憂。大將斗廉卻沉著冷靜,提出一個圍城打援的作戰計劃。即由他本人率軍攻打蒲騷,由屈瑕負責阻擊四國援軍。只要以最快的速度攻克蒲騷城,便可以一舉打亂反楚同盟的計劃。
小心謹慎的屈瑕覺得這個計劃過于冒險,一旦不能如期攻克蒲騷城,則將面臨五個國家軍隊的進攻,這對數量不多的楚軍來說將是毀滅性的結果。膽略過人的斗廉堅定地答道:“兵不在多,而在于將士能否齊心協力。戰機轉瞬即逝,只要我們做好戰斗準備,全力以赴,必可獲勝。何必等待援軍,坐失良機呢?”
優柔寡斷的屈瑕甚至想通過占卜的方式向鬼神討問吉兇,這種做法無疑暴露了他內心深處的恐懼。而一名將領如果心懷恐懼,勢必會在戰場上退縮。斗廉深知此理,他斷然回答道:“有疑惑才要占卜,現在沒什么好疑惑的,何必占卜呢?”
斗廉必勝的信念拯救了楚軍的命運,他們在夜幕的掩護下大膽地進攻蒲騷城。守城的鄖軍在黑燈瞎火中根本無法判斷敵人數量的眾寡,而盟軍的到來還遙遙無期。在不知虛實的情況下,鄖國人選擇了撤退,他們在星夜棄城而逃。斗廉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大膽運用心理戰術,兵行險招,出奇制勝。
此役的勝利意義非凡,后至的隨、絞、州和蓼諸國軍隊在得知蒲騷失陷后再無心戀戰,各自作鳥獸散。
屈瑕通往貳國和軫國的道路遂通行無阻,楚與兩國訂立盟約,打出一張漂亮的外交牌,令反楚同盟陷于被動之中。
反楚同盟日益成為楚武王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當然,要擊敗反楚聯盟并非易事,因為這些國家有軍事合作協定。即倘若遇到楚國入侵,其他國家得出兵相援。因此選擇打擊對象就特別重要,一定要速戰速決。決不能拖泥帶水,陷入持久戰。
面積較小、實力較弱的絞國自然成為攻擊的目標。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親自操刀,統領大軍兵臨絞國都城之下,在絞國都城的南門外安營扎寨。絞國都城頗為堅固,易守難攻。屈瑕視察了周圍的地形,發現絞都北面是一片山地,山上樹木很多。他心生一計,向楚武王建議說:“絞國是個小國,缺少有謀略的人才,可以用智謀巧勝。我們先派一些樵兵到北山砍伐樹木,作為誘餌將絞軍引誘出城。再埋伏,可在城外解決戰斗。”
這個計劃相當好,倘若攻城,有可能陷入持久戰,十分不利;如果能殲敵于城門之外,這是最好不過了。楚武王對屈瑕的建議十分欣賞,派出三十名樵兵到北山中砍柴。絞軍在城樓上看到楚國的樵兵三三兩兩的,便殺出城去,在北山中將這三十名樵兵全部生擒。
這么輕松就抓到俘虜,絞國人欣喜若狂。
當天晚上,楚武王悄悄地將主力部隊轉移到北城門附近埋伏起來,在山中也埋伏了一支部隊。第二天,更多的樵兵進山砍柴。絞國士兵一看,這個唾手可得的立功機會可不能丟失,爭先恐后地涌出北門到山中搜捕樵兵。不想絞國士兵傾城而出后,遭到了埋伏在山中的楚軍的迎頭痛擊。抱頭鼠竄,逃回北門。
這時絞軍還以為楚軍的主力部隊仍然駐扎在南門,其實楚武王已經將主力集結在北門附近。絞軍被趕下山后,楚軍從兩旁殺出截斷絞軍的退路。一陣混戰之后,絞軍大敗。死的死,傷的傷,還有不少被楚國人俘虜。
至此,絞國已無力與楚軍對抗,只得開城投降。與楚武王簽下城下之盟,并退出反楚同盟。
楚國只以短短幾天的時間,便打垮絞國,贏得相當漂亮。
南方的小諸侯國實在太多了,這些國家大多成為楚國鯨吞蠶食的對象,但是楚國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迫降絞國后,楚國盯上了位于彭水流域的羅國。
楚國遠征軍的統帥屈瑕,他也是伐絞之役中的幕后英雄,這些年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他春風得意,有點飄飄然,完全不把羅國放在眼中。自認為揮鞭一指,羅國就得繳械投降。
驕兵必敗,可是很多人忘了這句警告。
以弱敵強,羅國人并沒有喪失斗志。為了擊敗強大的楚國兵團,羅國派出情報專家伯嘉單槍匹馬三次前往楚軍駐地附近,偵察敵人動向,對楚軍的人馬、裝備和行動了如指掌。伯嘉可以稱得上是春秋時期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諜報人員了,他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了增強軍事實力,羅國又派人聯系了盧戎(南蠻的一支),請求出兵共同抗擊楚國。
與羅國的精心備戰相反,楚軍統帥屈瑕卻趾高氣揚。不僅對羅國不屑一顧,甚至對部將的意見也懶得聽了。他下令:“誰要提意見,就得受罰。”誰也不敢開口說話了,軍隊與其說是在進軍,不如說是在游山玩水。全軍彌漫著一種過度的樂觀主義,松松散散地抵達了鄢水。
在渡過鄢水后,楚軍的陣容更加混亂,毫無警戒心。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羅國軍隊應該龜縮在城中,等待他們發起進攻,然而羅國人卻密切注視著楚軍的一舉一動。正當楚軍失去戰斗隊形且沒有任何防備之時,羅國與盧戎聯軍突然發起襲擊。兵分兩路,對楚軍形成左右夾擊之勢。楚軍雖然是百勝雄獅,此時卻混亂不堪,完全失去斗志。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楚國以尚武立國,武士的榮譽感特別強。統帥屈瑕遭此大敗,羞愧難當,在荒谷自縊身亡。其余將領紛紛將自己綁起來,聽候楚武王的處罰。楚武王憒然嘆道:“不能怪諸位將領,全是我的過錯。”把失敗的責任全攬到自己身上,不愧為胸襟廣闊的明君。
伐羅之役是楚國所遭遇到的第一次慘敗。
遭此重創之后,楚武王認識到尚未具備足夠的優勢來剿滅周圍的反楚勢力。于是將重心轉向治理內政、提高軍隊素質上,之后將近十年時間楚國沒有挑起大規模的戰事。
直到公元前690年,楚國才又一次大舉用兵,此時楚武王在位時間已超過半個世紀。當他對著銅鏡時,不由得感慨歲月無情。雖然他內心仍然燃燒著年輕時的熱火,但身體還是一天天地衰老了。心臟總是“撲撲”地急跳,大概是患有心臟病。當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去日無多,更想親自出征,以遂平生之志。
出征的目標仍是隨國,臨行前他向摯愛的妻子鄧曼說:“我心跳。”
鄧曼嘆了一口氣說:“夫君的福祿怕是到盡頭了。大自然的規律,滿盈則虧。大王臨戰之際,突然心跳得厲害,大約是祖先們的英靈在召喚了。如果大王薨于途中,出征軍隊能不遭到損失,這也算是國家之福了。”
楚武王聽了夫人的話后,突然想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當時他的哥哥國君熊眴去世,熊眴的兒子繼位。但他卻發動兵變,殺死侄兒,自立為君主。在這五十年的時間里,他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并自立為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一生之事業,何其壯也,何其快哉!即便這是最后一戰,作為一名君王與武士死于征戰之途,馬革裹尸,亦死得其所也。
果不其然,楚武王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由于心臟病發作,死于征途中。
統帥之死,給出征的楚國兵團帶來不確定的變數。斗祁與屈重封鎖了楚武王去世的消息,佯裝繼續攻擊隨國。如果能迫降隨國最好,即便不能,也炫耀一下兵威。再徐徐退兵,令隨軍不敢貿然進攻。
這是一次大膽的以進為退的欺騙戰術。
在斗祁和屈重的指揮下,楚軍在溠水搭設浮橋。渡河后修筑起軍事營壘,制造持久作戰的假象,隨后兵臨隨國都城之下。隨國舉國震恐,派出使者要求與楚國和談。屈重以楚武王的名義,進入隨國的都城與隨侯簽訂盟約,然后井然有序地退兵。這次軍事行動楚軍在元首中途病逝的不利情況下,利用各種手段迷惑隨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也可見楚武王十年的整頓軍隊,使軍隊的素質大大提高。
西渡漢水之后,斗祁與屈重才正式宣布楚武王的死訊,隨侯得知消息后后悔莫及。
楚武王在春秋之初,是堪比鄭莊公的一代雄主。其在位達五十一年,南面稱王。對周圍諸侯國采取政治攻勢與軍事打擊雙管齊下的方針,楚國兩百年之霸業實以楚武王為開端。
上一篇:槜李之戰和夫椒之戰:地緣決定的國家爭斗-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死于非命-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