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陰成了一座空城
公元前555年十月,初冬來臨,天氣開始變冷了。
元帥荀偃統領精銳的晉國三軍,向東行軍。跨過國界時,荀偃不自覺地回頭看一眼故土。他有一種預感,這是他最后一次凝視自己的祖國了。此番出征,也許就是自己生命的終點吧。人誰能不死呢?如果要死,就以一場輝煌的勝利來迎接死神吧。
晉軍一路向西進入魯國境內。
此時,魯、宋、衛和鄭等十個諸侯國的軍隊也在霸主的召喚下,在濟水河畔與晉軍會師。在聯軍中,也包括莒國的軍隊。這個小國一度歸附于齊國,可是現在很識相地倒向了晉國。
不甘示弱的齊靈公親臨平陰城,布置防務,初冬的寒風已經凍徹骨髓。面對著軍容龐大的聯軍,齊靈公的心頭不禁打了個冷戰,可是很快這個寒意被他的雄心驅散了。只要能擊敗晉國人,中原的霸主就要換人了,齊國又可以再現昔日的輝煌!想到這里他鼓起勇氣,準備依托堅固的堡壘,挫敗晉國人的進攻。
晉國人的速度好快,已經跨過齊魯邊界,直逼平陰城下。
平陰城矗立在平原之上,除了堅固的城墻,唯一的防御工事就是城外挖掘的一條寬達一里的深溝。可是這條深溝只能遲滯晉國人的進攻,卻無法阻止其深入。作為齊靈公的心腹宦官,夙沙衛對平陰的守備憂心忡忡。
夙沙衛雖然是一名宦官,可是頗懂戰略。他意識到平陰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便建議齊靈公:“不可在這種無險可守之處作戰,不如后撤到地形險要的地方,據險固守。”
剛愎自用的齊靈公哪里肯聽,他說:“就這樣逃離城邑,會影響我方士氣的,一定要與晉國人決一死戰。”
齊靈公寄希望于聯軍內部的內訌,就像當年入攻秦國的遷延之役一樣,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當年進攻秦國時諸侯國消極怠工,是因為秦國并未危及它們的生存。而齊國的情況卻不同,魯國已經深受其害了。倘若任由齊國坐大,那么衛國、宋國及其他小國,豈能在齊國人的臥榻旁酣睡呢?
事實證明,一里寬的深溝并沒能阻擋住聯軍的進攻。
晉軍對平陰城發起猛攻,齊軍傷亡慘重。
面對被動的戰局,齊靈公的信心動搖了。必須要派一個人去打探晉軍的虛實,派誰去呢?齊國大夫析文子與晉國中軍副帥士匄的私交不錯,是個合適的人選。析文子便以私人身份出城,拜見士匄。
士匄熱情地接見老朋友,他心里十分清楚,析文子此來是想弄清楚晉軍的下一步軍事部署。既然如此,何不來個將計就計,對齊國人施加些心理壓力呢?
士匄請析文子喝酒,幾杯下肚后他故意裝成酒后話多的樣子,對析文子說:“老朋友啊,我跟你說實話吧。現在魯國與莒國各派一千輛戰車,準備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對齊國發動攻擊。齊國這次一定是頂不住了,必定滅亡。老朋友啊,你要為自己打算一下啊。”
從士匄的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隨著戰爭的進展,諸侯國的軍事力量比起春秋初期要強大許多,連莒國這樣的小國都擁有一千輛戰車了。
借著酒力,士匄大放煙幕彈,把析文子聽得膽戰心驚。殊不知魯國被齊國打了三年,哪里還有力氣發動大規模進攻呢?而莒國長期是齊國的小嘍啰,只是礙于晉國的面子勉強參加對齊戰爭罷了,怎么敢有滅掉齊國的念頭呢?
可是士匄偽裝得很像,析文子中計了。喝了幾盅酒后,析文子以不勝酒力為由,向士匄告辭。急急忙忙地返回齊軍大本營里,向齊靈公匯報得來的情報。
齊靈公嚇呆了。
齊國的重兵都集中到了平陰戰線,光要應付眼前這支聯軍就令齊靈公十分頭疼了。按析文子的說法,還有兩支奇兵將隨時出動突襲齊國。要是情報屬實,那么齊軍的后路將被切斷,到時平陰將成為他的葬身之所……
坐立不安的齊靈公親自登上高處,遠眺聯軍兵營。
只見聯軍兵營背靠山丘,漫山遍野都插滿了各國軍隊的旌旗。“唉,居然來了這么多部隊。”齊靈公手腳一陣冰涼。再往山下看去,只見聯軍的戰車正在進行演習。每輛戰車有四名官兵,戰車掀起漫天的飛塵,以至于他都沒法算得清戰車的數量。
齊靈公心中暗暗叫苦,心里琢磨了一下,根本沒有信心打贏這場戰斗。看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黑夜降臨,喧囂的戰場也平靜下來。平陰城東大門悄悄地打開一條門縫,緊接著幾輛馬車閃出來,不一會兒便響起急促的馬蹄聲及車輪的吱吱聲。
作為一國之君,齊靈公臨陣潛逃,偷偷地溜掉了。
其實他中招了。
齊靈公看到漫山遍野的軍隊,其實只是晉軍統帥導演的戲罷了。荀偃設下疑兵,齊靈公所見到的漫山的旌旗,也不過是旌旗罷了。看上去挺嚇人的,其實并沒有多少人。那么卷起漫天灰塵的戰車又是怎么回事?那是車后拖著樹枝揚起的塵埃。車上其實只有一名戰士,其他三名都是稻草人,只是齊靈公遠遠地看不清楚。
兵者,詭道也。在此役的較量中,晉軍將領表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密布疑云且虛實莫測,制造假情報,正體現了“上兵伐謀”的至高境界。
齊靈公溜走了。
幾天后,齊軍發現元首逃跑了。這下更無人戀戰了,怎么辦?跟著溜唄。十月二十九日(農歷),正值月末,是月光最暗淡的日子。在夜色的掩護下,齊軍全體開拔,撤退了。
第二天,平陰已經成為一座空城了。
晉平公身邊帶著一位大音樂家,這個人就是師曠。師曠遠遠聽到平陰城內的烏鴉聲,他靜靜地聽著,然后對晉平公說:“平陰城的烏鴉歡快地鳴叫著,一定是平陰城的齊軍撤退了。”還有幾個人也看出來了,晉國大夫邢伯說:“城內有幾匹馬的嘶鳴聲,非常悲切。一定是與其他馬匹別離,孤零零的,看來齊軍已經撤出平陰城了。”另一位晉國大夫叔向也判斷說:“平陰城墻上有許多烏鴉,這說明城內已經沒有駐軍了。”
要是齊靈公能親耳聽到這幾個人的話,一定會為自己的判斷能力而汗顏的。
元帥荀偃沒有滿足于占領平陰城,因為他知道齊軍的主力還未被殲滅。他沒有逗留,立即下令追擊齊軍。
齊靈公逃跑時,將軍隊交給心腹夙沙衛。夙沙衛雖然是宦官,但頗有膽識,他知道放棄平陰城之后,晉軍很快就會追上來,撤退時一定不能亂了章法;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夙沙衛一路撤退,一路觀察地形,齊軍穿過一處山間隘口。這里地形狹窄,易守難攻,是一處阻擊晉軍的理想陣地。
夙沙衛當機立斷,他下令將軍隊中的輜重車輛連接起來。沿著隘口一字排開,作為障礙物來阻滯晉軍的追擊,并親自留下來斷后。看來齊靈公那么信任這位宦官,也不是全無道理。
可是宦官執掌兵權,引起了將領們的普遍不滿。
齊軍將領殖綽和郭最兩人嚷嚷道:“你不過是個宦官,讓你來墊后簡直是齊國軍隊的恥辱。你還是走吧,我們兩人來。”在他們眼中夙沙衛不過是個佞臣罷了,心里看不起他,充滿敵意。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宦官們心理更復雜,自卑與自尊相交錯。殖綽與郭最兩人的一番話,讓夙沙衛怒從心生。起初他為了表示對齊靈公的忠誠,不惜留下來斷后,把危險留給自己。這時他心頭一酸,自己做再多的事情,在別人眼里他永遠是個賤人。他一言不發扭頭就走,一不做二不休,既然那兩個家伙想找死,就多送點禮物吧!夙沙衛在臨走前,讓士兵們用大石塊把退路封死了。
事實證明殖綽與郭最兩人也并非那么英勇。
當夙沙衛率大軍撤走后,只剩下殖綽與郭最,以及少量的士兵。山谷空音,一片死寂,這時兩人心中涌出莫名的恐懼。很快從遠處傳來了馬車奔馳的聲音,聲音漸漸由近及遠,晉國的追兵來了!
一馬當先的是晉軍將領州綽,他急于立功,馬不停蹄地沖到山隘前。只見道路被一排輜重車擋住了,可以看到少量的兵車與齊國士兵。站在車上的一人身披皮甲,一望便知是位齊國將領。州綽立馬搭箭上弦,瞄準后“嗖——”地就是一箭,射中那位將領的左肩膀。
殖綽猛然覺得一陣疼痛,踉蹌了一下,他掏出弓箭準備還擊。不想說時遲,那時快,州綽的第二支箭如閃電般地射出。這支箭穿透了皮甲,深深地刺入殖綽的右肩膀。殖綽左右兩肩各中一箭,血流不止,這時只聽得對方大喊一聲:“你不要逃跑,乖乖做我晉軍的俘虜。要是再逃的話,下一支箭勢必會射中你的咽喉。”
螳臂擋車,徒勞無益。殖綽心虛了,他猛喊道:“那你要發誓不殺我。”
州綽指著天上說:“有太陽為證。”
殖綽與郭最這兩個斷后的勇士扔了武器,束手就擒,看來他們還真沒有資格嘲笑夙沙衛哩。
夙沙衛率齊軍主力退守都城臨淄。
晉軍一路高歌猛進,橫掃齊國,連戰連捷。荀偃指揮中軍攻克了京茲,魏繹和欒盈攻下了寺地,趙武和韓起兵圍盧地。經過一個月的作戰,到十二月初,聯軍已經攻打到了齊國都城臨淄的外圍。
誰才是真正的霸主,這不是一目了然嗎?齊靈公也太自不量力了吧。
聯軍在臨淄城下并不急著攻城,卻忙著砍樹。
為什么要砍樹呢?因為十二月正是晚冬。天氣十分寒冷,砍樹要用來取暖。等到砍足了數量后,聯軍開始放火。燒了離齊都城比較近的一片竹子林,這樣齊軍要到城外砍樹取暖就不容易了;除了燒樹林外,聯軍又放火燒臨淄城的城門,以及東南西北四面外城,又派了幾支小分隊裝作攻城的樣子。
果然,這個志大才疏的齊靈公被晉軍這一套戰術搞得神魂不安。天天前方發回報告說這里被燒,那里被燒,似乎一片大亂。其實齊都臨淄的守兵并沒有遭受重創,但外厲內荏的齊靈公已經坐立不安了。他想了半天,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馬車備好了,齊靈公跳上馬車吩咐御夫逃向郵棠(今山東平度東南),準備去避難了。
齊國太子姜光一聽到消息,大吃一驚。
齊國的臨淄城固若金湯,晉軍不過只在城外砍砍樹,縱縱火罷了。齊國守軍并沒有遭到損失,倒是國君想溜了。要是國君在此時溜走,勢必軍心大亂,到時局面就很難收拾了。不行,一定要攔住齊靈公。
想到這里,太子姜光快馬追上了齊靈公,攔住了逃亡途中的馬車。齊靈公咆哮道:“你快給我讓開。”
太子姜光拽住馬車上的韁繩,大聲說道:“晉軍本來就不想與我國作對,這次來勢洶洶,無非是想撈點好處,掠奪些財物。現在臨淄城外已經被劫掠一空了,晉軍很快就會退兵了。我們城池高大堅固,守軍毫發未損,有什么好害怕的?一國之君,絕對不可以輕舉妄動;否則會失去民心的,一定要堅守國都啊。”
齊靈公不聽,催促車夫快快趕車。
太子姜光急了,拔出寶劍。“刷刷刷”幾下,把套在馬脖子上的皮革給砍斷了,馬車走不動了。齊靈公這才無可奈何地下了馬車,停止了他的亡命之旅。
事實證明,太子姜光的判斷是正確的。晉軍根本就不想對臨淄城發動強攻;除了魯國之外,其他的聯盟國也不想賣這個力氣。兩天后聯軍就對臨淄撤圍了,該撈的東西都撈了,還是到其他地方去找找新的財源吧。
聯軍繞過了臨淄城,向東和南兩個方向挺進。繼續掃蕩齊國,打家劫舍。向東打到了濰水,向南打到了沂水。
齊國人只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
曾經壯志凌云的齊靈公此時完全喪失斗志,任由晉國人蹂躪齊國的土地。
就在這個時候,楚國人救了齊國。晉國元帥荀偃接到情報,楚國人兵分三路,在首相子庚的率領下大舉進攻鄭國。荀偃聽了之后大吃一驚,要是楚國人得手,就有可能切斷晉軍西歸的通道。不行,必須從齊國撤軍,回援鄭國。
晉國與多國部隊火速撤兵,被嚇破膽的齊靈公陰差陽錯地躲過一劫。
在晉軍的救援下,鄭國終于轉危為安,然而這成了晉國元帥荀偃指揮的最后一次軍事行動。
他染上疾病,身上長了毒瘡。臉部開始潰爛,面目全非,無藥可治。副元帥士匄想進帳篷探望他,但遭到拒絕,荀偃不想讓別人見到自己這可憐的模樣。士匄沒有辦法,只好在帳篷外問道:“元帥若有不測,誰可以成為家族的接班人呢?”荀偃吃力地張開口:“荀吳可以。”
士匄聽到元帥的聲音變得如此蒼老,心中涌出一種凄涼之感。
荀偃在病魔的折磨下,最終帶著痛苦與遺憾離開了人世,他死的時候沒有瞑目。
副元帥士匄撫摸著荀偃的尸體道:“元帥死不瞑目,是不是還有放心不下的事情?是不是擔心兒子荀吳呢?我會照顧您的兒子的。”
可是荀偃的眼睛仍然睜著,站在一旁的欒盈提醒士匄:“會不會是因為征討齊國之役還沒成功呢?”經欒盈一說,士匄猛然醒悟,又撫著荀偃的尸體說:“您放心,我一定會繼承您的遺志繼續討伐齊國,我以河神的名義起誓。”
這時奇跡發生了,死去的荀偃緩緩地閉上了眼睛。
親眼目睹這一幕后,士匄以尊崇的語氣說道:“元帥一心為國,我卻以為他放心不下家事,看來我真是太淺薄了。”
荀偃去世后,士匄成為晉軍實際的統帥。他決心繼續發動伐齊之戰,直到齊國人投降,以慰荀偃在天之靈。
公元前554年的夏季,晉軍又一次踏上遠征之路。當士匄挺進到了谷地時傳來了一個消息,齊靈公死了。
不伐有喪之國,這是春秋時代的慣例,也是文明的體現。當然晉國人并不是完全遵守這個慣例,在鄭成公死時,晉國就曾經悍然入侵鄭國。不過士匄還是遵循國際公約,宣布從齊國撤軍。很顯然,晉國還是想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武服人。
晉軍撤走了,可是齊國卻因為靈公之死引爆了一場政壇地震。
上一篇:平王東遷洛邑城-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慶父之亂-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