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用畜時。
史籍始終明治亂,經書表里見安危。
庖羲可作三才主,孔子當為萬世師。
不止前言與往行,堯夫非是愛吟詩。
——(宋)邵雍《首尾吟》
公元前551年九月,孔丘降生于山東曲阜,為春秋歷史、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孔子出生于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算得上是正宗的士。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擔任陬邑大夫,是直屬于魯國國君的一個小貴族,沒有封地但有低等且不可世襲的爵位地。
▲孔子畫像
史書中對于叔梁紇的描寫很少。公元前563年,晉國帶領的中原聯軍包圍了逼陽城,叔梁紇作為魯國的小貴族,帶領著自己的私兵參與了這次戰爭。在攻城的戰斗中,叔梁紇表現耀眼,其勇力讓敵人都感到恐懼。而其頂頭上司、孟孫氏家族孟獻子也稱贊叔梁紇的勇敢說:“這就是《詩經》中所說的‘有力如虎’啊!”戰爭結束后,叔梁紇得到提拔,爵位小有提升,不過因為其祖上是宋國的貴族,所以在魯國沒有可能升到高層。
從基因上來說,孔子繼承了叔梁紇“有力如虎”的優點。相傳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有一個奇特的外號叫“長人”,而且和父親一樣“力可托城門”。然而,孔子從來都不張揚自己的勇力,他因為智慧和學識流傳于世。
孔子的母親顏氏是叔梁紇的小妾,而且年齡比叔梁紇小45歲。所以,孔子降生三年后,叔梁紇就去世了,此后他就被迫隨著母親離開叔梁紇的家,居住在曲阜闕里,過著清苦的生活。不久,其母親顏氏去世,但是因為孔子年齡比較小,不知道父親的墓地,而且也沒有什么名聲能力,只好將母親安葬在顏氏的公墓中。對守禮重孝的孔子來說,這可是少年生活窘困的最好縮寫。
自古英雄多磨難,年少的這段經歷鑄造了孔子多問多思多學的精神。“十五而有志于學”,貴族的身份和窘迫的現狀決定了孔子必須向上努力奮斗,然而春秋時代板結的社會階層和知識壟斷則決定著孔子注定要在學問這條道路上,邁出艱辛的步伐。
▲孔子半身像
公元前535年,魯國實際掌權者貴族季孫氏設宴,遍請全國的士。孔子也前去參加,然而被季孫氏的家臣擋在了門外。這可能讓孔子開始思考:在這么一個奴仆都可以侮辱士,奴仆因為主人地位高而阻攔國人的時代,怎樣才能恢復祖先的地位和榮耀?
從這個時候開始,孔子便沉浸到知識的海洋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道路,思考人生在世和死后的意義,傳播仁者的理念。因為天賦和努力,孔子的學問很快就超過了一般的貴族,他轉而又離開書本,四處求學,不恥下問地向每一位有智慧的人汲取營養。
公元前532年,21歲的孔子走上了仕途,開始做一些下層官吏的差事,并且另一方面繼續求學且講學。這個時候的孔子作為第一位私學的傳授者,在魯國不拘一格地收受弟子,并在教學相長中讓自己的智慧更淵博如海。
他的名聲開始從魯國傳揚出去,所有的國人都在傳頌孔丘的名聲。當孔子第一個兒子出生的時候,魯國國君昭公賞賜給他一雙鯉魚,孔子很高興,給兒子取名為鯉。
知識鏈接 子
子是對大貴族的尊稱。按照當時的禮儀,孔子這種往上追溯十幾代才可以和國君拉上關系的人是沒有資格稱為子的,不過因為孔子學問好,名聲大,所以才被尊稱為“子”。不過當時的人們不會稱呼他的姓,應該會稱他為“子丘”,而弟子們則會稱呼他為“夫子”。
年輕時候的這段經歷,讓孔子開闊了眼界,他接觸到社會大眾的需求和痛苦,并思考著如何緩解這些痛苦。
這時,列國之間發生了一次盟會,作為春秋禮儀大邦之君的魯國君,因為在楚國失禮而被人嗤笑。于是魯昭公回國后,就向孔子問禮。與此同時,實際掌握魯國的季平子還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去聽孔子的講學。
公元前532年,齊景公和晏嬰這對著名的君臣組合來到了魯國,在和魯國君臣商討國家大事之后,和孔子這個“文化界代表”討論歷史,主題是“秦穆公是如何稱霸的”。孔子說:“秦穆公稱霸并不是攻打周的其他屬國,而是向周所有國家的敵人戎狄要土地,并且能夠在稱霸后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是一件既得到里子也得到面子的事情啊,也就齊桓公尊王攘夷能夠比擬了。如果沒有管仲,我們估計現在都成了胡人的奴隸了。”
孔子對齊國和管仲的推崇,表露出他想要改革的渴望,也受到了齊景公的贊揚,并且得到齊景公的邀請。
不久,齊景公的話就靈驗了。魯國內亂,昭公被迫流亡齊國,作為昭公一系的底層官員,孔子被殃及池魚,也被迫流亡齊國。
公元前516年,抵達齊國的孔子受到了齊景公的熱情招待,甚至熱情到想要給孔子冊封一小塊地,讓孔子成為齊國國君的直屬小封臣。這個打算被晏子阻止了,他說:“孔子如果回到魯國,那么這塊封地將沒有意義,如果孔子一直在齊國做官,那么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功勞獲得封賞。”
孔子也覺得無功不受祿,推掉了封賞。因為和齊景公的投緣,孔子第一次在外人面前長篇大論地闡述了自己對治國的見解,希望對齊景公有所幫助。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恪守著自己的職責,完成自己身份應該完成的事情,國家就能太平了。這句話是此后兩千多年歷史中,中國政治制度的精髓所在。等級制度下,并不排斥你做出向上爬的動作,然而你自己必須先完成自己的職責,君臣父子都必須承擔自己的義務,做好君臣父子才享有君臣父子的權力。這樣的條件下,整個社會和階層都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分割開來,君臣父子的區分不是因為血統,而是因為能力和職責。可以說,因為這一句話(當然是因為這句哲思傳播開來),孔子就為中國奠定了一個統一而發展的社會,不會走入黑暗愚昧的中世紀時代。
孔子作為一個魯國人活躍在齊國政壇,受到國君的器重,這實在是太不能讓人接受了,所以齊國的大夫們就要驅逐孔子。晏嬰作為代表說:“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孔子和他的學問都是好的,但是不適合齊國啊,那是一門天下太平的學問,怎么能夠用于想要爭霸的齊國呢?智者晏嬰的話切中了孔子學問的要害,也預言了孔子一生不可能得志的命運。此后,齊景公開始疏遠孔子,而孔子也被迫離開齊國。
公元前515年,孔子返回魯國。此后孔子開始在魯國大規模講學,著述,他歸納總結了西周以來的文化成就,創作了《詩》《書》《禮》《樂》等大作,并且因為學問、人格、能力吸引了一大批弟子追隨。當時,魯國的季孫氏掌握了國家大權,而士大夫陽虎則掌握了季孫氏大權,不過陽虎來拜見孔子的時候,孔子可以很自然地想不見就不見,可見孔子在魯國的影響力有多大。
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任大司寇,并開始執掌魯國國政。不過很顯然,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不一定是好的政客,孔子很快被政敵打倒,然后被迫離開魯國,率領自己的弟子開始周游列國的旅程。
孔子周游列國,一方面是孔子見識更寬闊的天地,完善自己思想體系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儒”這個團體,不斷擴大影響,將“仁”的思想灑遍大半個中國的過程。孔子和其弟子們在旅途中摩擦碰撞出耀眼的思想光芒,照亮了整個春秋的世界。
知識點思考 得到鯉魚是很重大的事情嗎?
春秋時代鯉魚是比較神秘的動物,因為被認為可以化為龍,而且黃河鯉魚也是非常出名的佳肴,再加上這是國君饋贈的,意義更加不凡。試想一下,如果一個20多歲的普通人,因為學問好,而受到國君的青睞,收到國君的禮物,哪能不高興呢?
上一篇:夙沙衛的叛亂-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天涯何處可棲身-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