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居上的大越國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唐)王維《詠西施》
春秋的尾聲,越國頻繁出現于舞臺上。
越國也是一個有著長遠文化傳統的國家。《吳越春秋》一書中有大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的記載,由此可見在禹之時,上古就將東南江南的大揚州地區叫做越,吳越春秋還記載大禹在會稽誅殺防風氏,以示威信。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姒姓是堯賜予大禹的),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從傳統上來說,越國文明屬于華夏文明的一支,而且曾經在夏禹時代非常輝煌。
進入東周時代,越國作為東南夷的重要一支,一直比較強大,甚至在春秋初期還威脅著齊國的安全。齊桓公和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齊桓公說:“天下之國,莫強于越。今寡人欲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因為畢竟南北遠隔,所以越國最終還是沒有參與到齊國稱霸活動中。
隨后經過管仲治齊、晉國改革、魯國初稅畝等大事件,春秋時期其他各國都在改革發展,而越國則慢慢沒落了。到了春秋中晚期,越國的地位下降,不僅國力變成了二流,甚至還逐漸因為文化、制度和生產力的落后,成為蠻夷的一支了。
在上一章中講到了,因為地緣政治的影響,吳越爭霸開始。在爭霸初期,越國一直處于下風。
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戰結束,越國戰敗,年輕的越王勾踐被困會稽山。他痛定思痛,意識到了國力的不足,于是對自己重金聘請的楚國謀臣文種說:“我難道要和越國一起滅亡嗎?”文種鼓勵地回答:“失敗是成功之母,所有的霸主都有失敗的經歷,現在看來還不算晚啊?”同時獻上《破吳九策》。
于是,越王勾踐向吳國稱臣,卑辭厚禮向吳國求和。經過幾番波折,越國得到了茍延殘喘的機會,越王勾踐開始了他壯大越國的復仇計劃。
越國如此偏遠、卑小,因此復仇之路充滿著荊棘!
勾踐居住在柴草堆里,在自己的房間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可以忘了吳國帶來的苦難和恥辱!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親自耕田播種,以鼓勵農業。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以促進紡織業。在這種艱苦奮斗的作風下,越王勾踐做了最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任用范蠡為相,主持越國的大發展計劃。
范蠡是楚國人,但是因為楚國削弱吳國的計劃,被送到了越國成為越國的大夫。不過在開始的時候,他雖然因為楚國貴族的身份成為高官,但是并沒有受到重視,曾經幾次進諫勾踐都沒有被采納。夫椒之戰后,勾踐性格大變,臥薪嘗膽,開始重用范蠡。
范蠡對越國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政治、軍事改革。
首先,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農”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范圍內而做到“農民和國家利益兼顧”。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還能讓商人有利可圖,使農業給越國帶來足夠的稅收。
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越國稻米和其他商品價格的關系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范蠡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而且令人稱贊的是,范蠡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
為了提升越國的軍事實力,范蠡重建國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大城是建給吳國看的,殘缺不全,而且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筑城墻。那么這樣一座沒有城墻、進入管理松懈的城市,不僅迷惑了夫差,也給當地的商品流通帶來了便利。而他在險要地形建立的小城,則純粹作為軍事城市。這樣讓軍隊遠離繁華所在,能夠堅定意志,而且還可以隔絕吳國對越國軍事力量的窺探。
范蠡還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斗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他還大力發展冶鑄業,讓越國的兵器鋒利程度比吳國更甚。
▲文種
范蠡作為越國的內政主持者,負責提升越國的力量,另一個謀臣文種則是越國外交主持者,負責削弱吳國的力量。
史料記載,文種為勾踐進獻了破吳九策:“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大體說來,就是各種陰謀詭計,讓對方驕傲自滿且內部爭斗不斷。
有意思的是,文種的死亡理由就是這破吳九策。越勾踐稱霸成功后,派人殺掉了文種,理由是:“你有九條這么霸道的計策,我用了其中五條就滅了吳國,難道剩下的是用來對付越國的嗎?”——這當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越國的發展中心思想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根據這個中心思想,越王勾踐出臺了促進越國人口增加的法令。大意如下:如今我沒有足夠的才能,不讓別國人口遷徙到越國,只能帶領大家繁殖人口。壯年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輕妻子;姑娘十七歲不出嫁,其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不娶,其父母要判刑。孕婦臨產,要及時向政府報告,由政府派去醫生照顧生產。生男孩,賞酒兩壺,狗一條;生女孩,賞酒兩壺,豬一頭;如果一胎生了三個孩子,政府派給奶媽,一胎生兩個孩子者,由政府提供口糧。嫡子為國捐軀,免其家三年徭役;庶子死,免其家三月的徭役,要求和埋葬嫡子一樣的規制安葬。孤老、寡婦、患病者、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他們的孩子由政府收養。
春秋時期人殉制度還是比較普遍的,有人統計過,晉國每年要殉葬六千多人,這和晉國每年增加的人口基本持平。再加上連年戰爭,所以春秋時代列國的人口都增長緩慢。而越國這種完善的人口增長促進計劃,讓越國人口呈現爆炸性的增長。根據越國軍隊人數推算,二十年內,越國人口基本上翻了一番——當然要把越國面積擴大的因素考慮在內。
通過一系列發展生產與提升軍隊戰斗力的措施來使越國富國強兵,而吳國則因為南征北戰國庫空虛,十幾年中,吳、越兩國的國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越國小而強、吳國大而弱的局面形成了。
上一篇:反霸權之路-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君臣的生死較量-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