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不足的圣彼得大教堂
在國中之國梵蒂岡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筑—圣彼得大教堂。這座教堂從1506年開始,用了120年時間建成。1505年,為了建筑這座教堂,展開了設計競賽,參加競賽的都是有才華、有抱負的建筑師。最后著名建筑師帕拉孟特的設計被選中了。他的設計,一反在歐洲流行多年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建筑通過巨大的園窗,尖園的拱券,凌空的尖塔,層層迭套的透視門,狹長窄高的內部空間,造成一種想往天國,上帝至高無上的神秘氣氛,它的代表建筑是巴黎圣母院。帕拉孟特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則是努力體現人文、人本和人道主義思想,極力造成一種接近人生、表現人生、熱愛人生的世俗生活氣息。因此他在設計中提出取消長長的前廳,擴大建筑內部平面,在平面上安排互相穿插,富有變化的空間。把屋頂做成四個小拱衛著一個大半球形狀的穹頂。1547年,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為它設計了大穹頂,穹頂離地有102米高,祈禱的人置身這樣的環境會消除壓抑感的神秘感,充滿世俗生活氣息。但是由于教派內部之爭相當激烈,保守勢力一度占領上風。建筑師不得不做了一些妥協。大教堂的設計出現了明顯的敗筆。教堂前面加了一個前廳。前廳外邊又和一個梯形廣場以及一個長園形的、兩側有鐮刀形長廓的圣彼得廣場連在一起。這是哥特式建筑的殘跡,繼續保留了一種天國至上的神秘氣氛。它和建筑其它部分風格迥然不同,很不協調。它還把那飽滿有力的大穹頂肢解了。人們在近處根本看不見穹頂,在遠處也只能看到一半。兩位大師要極力體現的主題被掩蓋了、破壞了,造成了無可彌補的缺憾。
圣彼得教堂以自己的缺憾告訴人們,風格上的和諧統一是一件建筑作品成功的重要條件。無論單體還是群體建筑,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造形、比例、色彩、裝飾以及它們蘊含著的精神必須諧調一致,相貫呼應,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各個組成部分沖突背反,格調迥異,毫無關聯,自成派系的建筑構不成完美的藝術。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它的各個樂章小節、音符必須統一于主旋律。建筑藝術如此,其它文化藝術作品同樣需要整體統一風格。
上一篇:美不僅僅表現于形式
下一篇:美共領袖白勞德的蛻化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