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水運溝通的開始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秦少游《邗溝》
大敗越國,自認為后顧無憂之后,吳王夫差開始北上爭霸中原。
公元前489年,夫差聽說齊景公死后大臣爭奪權力,新立之君根本無力控制局勢,于是準備攻打齊國。國相伍子胥勸諫說:“越王勾踐回到越國后,吃飯不設兩樣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用兩種以上的顏色,在越國改革發展,安撫民眾,這是想到利用民眾伐吳報仇啊。現在越國是我國的心腹大患,而齊國不過是遠在天邊的敵人。您不注重心腹之患,反而把力量用于中原,豈非大錯特錯!”
夫差不聽,決意北伐齊國。
不過吳國核心地區是今太湖地區,而齊國的核心地區在今山東半島上,雙方相隔太遠,吳軍北伐最大的敵人不是齊軍,而是漫長的補給線。
于是,為了運送補給,吳國大修水利。
公元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蘇揚州附近)筑城,又開鑿邗溝,連接了長江、淮河。他還利用長江三角洲天然便利的河湖港汊,疏通了由蘇州經無錫、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與邗溝相連;后來吳王又在今山東菏澤一帶開鑿菏水,使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四大水系相連。
可以說,夫差天才創意的行為成為南北水運溝通的開始,對我國經濟、政治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中下游也是春秋時代經濟、文化、科學最發達、最昌明的地區,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為活躍之所在。黃河、淮河、長江都是東西并行的河流,這樣造成了春秋時期東西交流便利,而南北隔閡。比如吳國,其崛起更多的是與楚國的對抗和交流。可以說,因為缺乏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造成了發達的黃河文明不能很好地向南方擴散。
對吳國來說,開鑿了邗溝就等于打開了北上的大門,能夠讓國家迅速地吸收來自北方的先進文明,而且利用水運,吳國的軍事威懾力直抵山東半島。在經濟上,南北貨物流通,更是帶來了邗溝周邊地區的經濟大發展,對吳國內部的經濟流通起著重大的作用。
吳國建設邗溝北上之心,昭然若揭,作為老牌強國齊國,顯然不能忍受夫差利用運河之便,威脅齊國的核心地區。雙方很快爆發了艾陵之戰。
公元前484年九月,北上的吳軍和南下的齊軍在艾陵地區形成對峙局面。由于雙方兵力各為十萬,大體相當,于是吳上、下、右軍分別由大夫胥門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揮,與齊軍相對列陣。吳王夫差親自指揮中軍,列于吳三軍陣后為預備隊。齊軍由國書率中軍,高無邳率上軍,宗樓率下軍。吳軍胥門巢率上軍先到艾陵地,齊將國書亦至。公孫近率部迎天軍,國書助之,大敗胥門巢。時魯將叔孫州仇率兵會吳,引吳國大軍至艾陵西五里下寨。
在戰斗剛一開始,齊元帥國書沉不住氣,遂把三軍全部投入戰場(投入太早沒有后續攻擊力量了)。吳王夫差則保留了中軍主力,只以己方上、下兩軍頂住對方三軍攻勢,到了實在不支的時候,他令伯嚭馳援。
齊軍被迫抽出部分主力,應付伯嚭。但是齊國內部人心不齊,軍事結構混亂,戰場的臨時調度引起了恐慌。夫差敏感意識到決戰時機到來,立刻拋出自己按住未發的預備隊——中軍主力,從側面對敵三軍實施出其不意的猛烈攻擊,好比一股猛烈的火焰冒出地底,潮涌似的沖擊已然疲困的齊三軍。戰士呼號搏擊之聲,傳聞數里。齊人上下驚恐,陣勢大亂,無力抵抗對方急風驟雨的攻擊,再兼被原吳上、下兩軍撕咬,終于齊軍崩潰。
和楚國一樣,齊軍主力依然是戰車,而吳軍的主力則是孫武改革后的步兵,撤退上,戰車速度遠低于步兵。因此,十萬齊軍只有幾百人逃離。
戰術上,夫差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他錯落有致,區分為誘敵、接戰、預備力量三種,自己直接控制強有力的機動主力部隊,顯示出高度的軍事指揮藝術。
知識鏈接 水軍
“水戰之具,始于伍員。以舟為車,以楫為馬?!边@些代替陸上車馬的舟楫,為水軍的建立創造了條件?!对浇^書》記載,伍子胥還著有水戰法,規定舟船的尺寸、水軍的編制和船隊的戰法。當時,秦、越、楚、齊國都有一定量的舟師。而在伍子胥的主持下,吳國則保留著一支成建制的水軍,這一點是吳國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略上,吳軍依托于邗溝水運,后勤補給充足,士卒也可以在船上得到充分的休息,雖然是遠道而來,反而因為裝備、后勤等因素,形成了反客為主的局面,最終輕松圍殲敵軍。此次戰爭對我國戰爭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此后,作戰雙方基本上都會依托河流布陣,水運通暢與否成為決定軍事成敗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南北對峙-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臥薪嘗膽-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