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和商人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 (今河南南陽)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少年時代,才學出眾,在當地頗有名氣。過著極度貧困的生活。范蠡年輕時頗有才學,狂放不羈。當時任宛令的文種,聽說范蠡的名氣,派小吏前去登門拜訪,他避而不見。小吏回來后不高興地說: “范蠡是個狂人,一向傲慢無禮。”文種笑道: “我聽說有杰出才能的士人,都會被人看作狂人,胸懷獨到見解的人,往往會受到別人的毀謗,這是因為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于是文種親自趨車去看望范蠡。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從此結成了至交。
范蠡根據自己平時對天下大勢的觀察和分析,對文種說,中原文化在南移,繼長江中游楚國逐步得到發展之后,下一步將是長江下游地區逐漸步人先進行列。他們一道東下先到吳國,欲輔佐吳王夫差,但不為夫差所重視,沒有多久,便離開吳國去到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當時的越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小國,亟待振興。他們來到之后,向越王勾踐說明了來意及主張,得到了勾踐的賞識,封他們為大夫。由于范蠡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夠洞悉天下大勢,因而成了勾踐的主要謀臣。
勾踐三年,聽說吳王夫差正積極練兵,準備報當年吳越攜李之戰吳王闔閭負傷致死之仇。勾踐為防越國受攻擊,打算先發制人,攻打吳國。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越兩軍大戰于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西山),越軍大敗。勾踐帶領5000名殘兵退守會稽,遭到吳軍團團包圍。勾踐急忙召文種等大臣謀劃對策,范蠡說: “情況十分危急,事到如今,只有卑辭尊禮,獻上金玉美女向吳王求和了。”勾踐根據他的建議,派文種向夫差求和。夫差同意受降,但條件是要勾踐親自來吳國充當人質。勾踐無奈,只好讓文種留守越國,自己去吳國作人質,范蠡也陪同前往,被迫干起仆役的差事,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其余時間被軟禁在石室之中。夫差聽說范蠡是個賢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見勾踐、范蠡時,勸范蠡說:“現在越王無道,越國將亡,你和越王皆在吳為奴仆,被天下恥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嗎?”他回答: “我也聽說亡國之臣不敢談政事,敗軍之將不敢言勇。現在我失敗了,君臣俱降,蒙大王洪恩,保我君臣性命,我愿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夫差見他意志如此堅定,不可能強迫他為臣,就說: “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重新讓你回石室了。”
范蠡、勾踐重回石室,繼續為夫差服役。三年過去了,范蠡始終如一,受盡磨難,陪伴著勾踐,毫無怨言,并不時為勾踐出謀劃策,讓他千方百計取悅于夫差,使夫差確信勾踐君臣已徹底臣服,終于將他們釋放回越國。
范蠡回到越國后,與文種等大臣輔佐勾踐勵精圖治,下決心復興越國。他主張順應天時,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使“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藏富于民”。由于君臣親密合作,越國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起來,逐步趕上了先進的中原地區的水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他還全力以赴地練軍養士,準備乘機征伐吳國,報喪國失地之仇。他從家鄉楚國請來熟練的鑄劍工人和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組織一支兵鋒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銳之師。經過十幾年的建設,越國富強起來,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時刻準備伐吳。公元前475前,勾踐又率兵伐吳,吳軍由于連年征戰,兵力大為削弱,吳王夫差躲在姑蘇山 (在今江蘇蘇州市西南)上,派使者向越國求和,越國不允許吳的求和,范蠡督師繼續進攻,一直攻占吳國王宮,夫差被迫自殺,吳國自此滅亡。滅吳之后,勾踐任范蠡為上將軍,命他率越軍過長江,渡淮河北上,與楚、齊、晉等大國較量。越軍“橫行江淮之上”,各諸侯國自忖實力難敵,遂紛紛請和。在他的謀劃下,勾踐采取了 “抑強扶弱”之策,把宋、魯等小國以前被大國奪去的土地歸還原主。他由此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勾踐大功告成,復國宿愿以償,且成了天下霸主,于是大宴群臣慶功。群臣皆大歡喜,紛紛舉杯向勾踐道賀,此時此刻的范蠡決定離開勾踐另謀前程。他向勾踐辭官。直言不諱地說: “我聽說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于會稽,為臣之所以不死,是為了來日復國報仇。現在目的已經達到,我的義務也盡完了,所以前來向您辭職遠行。”勾踐不想讓他的辭職,并以斬其全家老小進行威脅。但他決心已下,還是偷乘船只離開了越國。臨行前,他寫信留給文種,提醒朋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清代楊柳青年畫
文財神范蠡
范蠡一葉扁舟,出三江,入五湖,北上來到齊國。他怕自己名氣太大招惹麻煩,便隱姓埋名,自號“鴟夷子皮”,靠經商為生。他之所以選擇經商之路,是受計然的影響和啟發。他在齊國經商,同時也耕種一些田畝。由于他經營有方,幾年以后,居然成為積財數十萬的大富商。齊王聽到他的名聲,聘請他為相國。范蠡喟然嘆道: “居家富有千金,居官位至卿相,這是普通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久享地位尊名,乃是不祥之兆。”他謝絕了齊王的聘請,把財產分給同鄉好友,僅帶著貴重的珠寶,悄然離開了齊國。范蠡從齊國來到陶邑 (今山東定陶東北) 繼續從事商業經營。他所以選擇陶邑,是因為陶邑位居天下之中央,道路四通八達,與各國諸侯往來方便,是經商的極好地方。他在這里囤積貨物,壟斷居奇,把握時機,聚散適宜,精心選擇助手,知人善任,大膽任用,出點差錯時也不苛責,使人人盡效其力。他的產業也因此而迅速發展,19年內,三次獲利千金。他雖然成為富豪,可也不忘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的兄弟們,經常向他們饋贈錢財,受到眾人的尊敬愛戴。他年老力衰后歸隱田園,子孫承業繼續經商,家中財富不斷增加,以至于積累上億的金錢和家財。因此,后人只要談到歷史上的巨富,都要提到 “陶朱公”。“陶朱公”三字幾乎成了富商大賈的象征。
上一篇:撫輯東北邊陲的邢樞
下一篇:敢于直言進諫的王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