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即位后改為李忱。他是唐憲宗李純的兒子,唐王朝的第16代皇帝,在位時間共13年 (846—859)。
宦官矯詔 太叔承統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正月,大唐帝國的臣民們剛剛渡過隆重而又熱烈的舊歷新年,整個長安城內還是一派節日的景象。但在皇宮中卻籠罩著一片緊張和嚴肅的氣氛,新年之喜并沒有沖走唐武宗的病魔,反而顯得更加嚴重了。宰相李德裕眼看武宗已是病入膏肓,但由誰來繼承皇位還沒有著落,他雖然對此心急如焚,卻又不敢對武宗直說,害怕會帶來不祥和晦氣,加重武宗的病情,因此,每天除了叫閽問安之外,就是專理朝廷政務。他哪里想到左神策軍中尉、大宦官馬元贄等人早已開始密謀立儲了。
唐武宗共有5個兒子: 長子李峻,封為杞王; 次子李峴,封為益王; 三子李岐,封為兗王;四子李嶧,封為德王;五子李嵯,封為昌王。由于這5個兒子年齡都還幼小,武宗一直沒有冊立太子,武宗病重之時,也一直沒有提起過此事?;鹿亳R元贄等人見武宗病重,便利用沒有冊立太子的機會,積極準備擇立嗣統,以便將來能夠控制皇帝,專權朝政。經過一番密謀和策劃,他們決定立武宗的叔叔光王李怡為皇位繼承人。按照傳統,應立武宗的長子李峻為皇位繼承人,但馬元贄認為,子承父統只是尋常舊例,就是擁立起來,也沒有多少功績可言,不如擁戴別人,使之感恩戴德,死心踏地的為宦官干政開路。于是,馬元贄等人矯傳詔命,說皇子年幼,無法臨朝理政,特立光王李怡為皇太叔,全權處理國事。宰相李德裕等人對此雖然感到吃驚,但認為是武宗親命,也不敢加以反駁。他們哪里想到,武宗此時已經不省人事,根本無法談及承統問題。會昌六年 (846)三月,武宗駕崩。馬元贄等人即奉光王李怡繼位,改名為李忱,定年號為大中,史稱宣宗皇帝。
宣宗李忱生于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母親孝明皇后鄭氏,原來是浙西觀察使李锜的愛妾。因李锜謀反伏誅,鄭氏被納入宮廷。由于鄭氏年輕貌美,為憲宗所喜愛,于是復被選入后宮,生下了李忱,宣宗自幼嚴重口吃,平時很難見到他開口說話,看東西也和平常人不同,象癡呆人一樣,宮中都叫他癡兒。唐穆宗在位時,他被封為光王。穆宗的兩個兒子文宗和武宗,從不把他當叔叔看待,欺他呆癡,經常取笑和耍弄他。有一次,文宗和武宗邀宣宗同他們一塊喝酒,在酒席上,兩人故意引誘激他說話,和他開玩笑,戲謔的稱他為光叔。宣宗對此毫無表示,既不說話,也不生氣,照常吃菜喝酒。武宗年少氣盛,對他常常出言不遜,宣宗也不在乎。平時在宮中,宣帝總愛一個人默默地呆立在一個地方,從不和任何人說話和打交道,如同陌生人一樣,以至惹得宮中沒有人愿意接近他?;鹿亳R元贄等人擁立他為皇帝,正是因為他有這種癡呆性格,認為將來容易控制。那知他即位以后,接待群臣,處理政務,一反過去那種癡呆性格?;鹿俸统賯兎讲呕腥淮笪?,知道他是個有心計的人,癡是裝出來的。
宣宗是以皇叔的名義繼位稱帝,他不承認自己是唐武宗的繼承人,而把自己看作是父親唐憲宗的直接繼承人。他把哥哥唐穆宗指責為逆,認為他是靠謀害唐憲宗才得以繼承皇位的。在宣宗的心目中,不但哥哥穆宗是大逆不道,連他的三個兒子敬宗、文宗和武宗也都是逆子。因此,他即位后立即采取了否定唐武宗時期的一切措施的施政方針,首先斥逐了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及其同黨,將李德裕、李讓夷的宰相職務罷免,改任和李黨集團相對立的牛黨成員白敏中為宰相。唐宣宗采取的這種措施,使唐朝后期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朋黨之爭進一步加劇。
白敏中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堂弟,他是靠李德裕的推薦才進入中央政權的。會昌年間,唐武宗想任用白居易擔任宰相。李德裕上奏說,白居易現在年老多病,不能夠做宰相了,他的堂弟白敏中倒是個人才,有才能也有學識,可以任用。于是唐武宗就任命白敏中擔任了翰林學士。白敏中雖然是李德裕推薦的,但卻屬于牛黨一派,和牛黨首領牛僧孺關系很密切。因此,他擔任宰相以后,便開始對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集團打擊報復。白敏中首先指使自己的黨羽李威羅織罪名,將被罷相的李德裕再貶為東都 (今洛陽) 留守,繼而又貶為潮州司馬,大中二年 (848)正月,再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直到李德裕死于崖州 (今海南崇山) 方才罷休。與此同時,白敏中對李黨集團的其他成員也大加貶斥,甚至連李黨的支持者也不放過。
在貶斥李黨集團的同時,白敏中對武宗時期被李黨集團貶斥的牛黨成員則大加提拔重用或恢復官職。他剛一接受宰相職務,便將被李黨貶斥的牛黨首領牛僧孺提拔為衡州長史,第二年又調牛僧孺回東都洛陽任太子少師,同時,又將牛黨重要成員李宗閔的流刑處分撤消,調任郴州 (今湖南永興) 司馬。大中元年 (847),白敏中又調潮州長吏楊嗣復為吏部尚書,第二年,調李玨為戶部尚書,經過這一系列活動,李黨集團的成員及其支持者幾乎都被逐出京都,或貶往邊州或遭流放。而牛黨集團的成員不但得到升遷,而且還當了中央的高級官員。
白敏中共做了6年的宰相,繼他之后被唐宣宗重用的宰相是令狐绹,這個人也是牛黨集團的成員。所以,在唐宣宗統治的整個時期,牛黨集團始終掌握著中央大權,他們忠實的執行了唐宣宗的施政方針,不僅竭力排斥在唐武宗時期執政的李黨集團,而且還從根本上改變了李黨集團執政時的各項方針政策,把朋黨之爭推向了最高峰。凡是不被李黨集團重用的人,他們一概重用,凡是李黨集團做成的事情,他們一律進行翻案。如會昌年間唐武宗根據李德裕的建議,裁減冗官一千多人,牛黨集團則改為增設冗官,將會昌年間所裁減的州縣官吏全部恢復;會昌五年(845),唐武宗采納李德裕的毀佛主張,在全國進行了滅佛運動,而牛黨集團則采取復興佛教的政策,恢復全國各地被拆毀的佛教寺院,使還俗僧尼重新剃度為僧。這種朋黨之間的爭斗,直接影響了宣宗一朝的政局。給社會形勢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雅好儒士 注重選官
唐宣宗一生對儒士有著特殊的愛好,非常重視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人,認為只有這些人才有真才實學。他在位期間,每次上朝召見新上任的官員,都要先問有沒有功名,是否中過舉人進士。如果被召見的官員回答有功名,是進士或舉人出身時,宣宗便會喜形于色,談興大至,甚至會把其他事情擱在一邊,當場和被召見的官員談起他們考試時所做的詩賦和主考官員的名字,有時甚至會把這些官員的名字和他們的詩賦文章記在宮殿的柱子上,以備日后瀏覽。如果聽說某人才學俱佳卻沒有能夠中選時,宣宗則嘆息良久,默默不樂的罷朝回宮。
宣宗不僅喜愛儒士,對科舉制度也非常關心和重視。他在位期間,經常穿著普通百姓的衣服,裝扮成平常人的模樣,到民間進行私訪,以聽取人們對科舉取士的議論。唐武宗在位時期,為了自己的游幸,曾經關閉了新榜進士及第后在一起宴飲歡聚的杏園。宣宗即位后,立即下詔將杏園重新開放,專供進士宴飲歡聚,慶賀游覽。同時,宣宗還特別詔令禮部,規定今后進士放榜,必須寫明及第人姓名及其所試詩賦題目,并將其逐年編撰起來,以備日后查閱。為了擴大科舉取士的規模,選拔更多的有才之士,宣宗還對科舉制度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大中元年(847)二月,禮部侍郎魏扶向宣宗奏陳進士的錄取情況,其中談到,有封彥卿、崔琢、鄭延休三人,才學俱佳,本應錄取為進士,但由于他們的父兄都在朝廷中擔任重要官職,因此按照常例沒有錄取他們。宣宗看后,認為這種做法限制了對人才的選拔,于是詔令禮部重新對這三人進行考試,如果考試合格,可以錄取為進士,并且強調指出,今后科舉取士,不必遵循這種規定,只要有真才實學就可以中選。宣宗對違犯科舉制度,弄虛作假以求仕進的人毫不留情的加以嚴厲懲罰。大中九年 (855) 三月,禮部在考試宏詞舉人時,出現了泄露試題的情況,被御史臺彈劾。宣宗對此事非常重視,當即下詔將主管考試的官員分別處以降職、免職和罰俸祿等處分,全部取消已經被錄取的10名舉人的資格,并將偽造印件和貪污受賄的官員黃續之等人依法處死。宣宗對這一事件的處理,在朝野中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科舉考試中的營私舞弊現象。宣宗不僅喜愛儒士,關心科舉,對政府官吏的選拔和任用也非常重視。他認為:“治理好國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君主能夠明察慎斷,正確的選拔和任用官吏。”他即位之初,就開始著手改革和完善選官制度。以往吏部選官,只憑家世資歷,宣宗認為這不能夠選拔出具有真實才能的人。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宣宗下詔規定:“允許觀察使、刺史有奇才異政者加以試用,根據其在試用期間表現出來的實際能力,然后再決定正式任免。”同時,宣宗還把戶口的增減也列為官員升遷的標準,規定觀察使、刺史任期屆滿時,如果所管州縣戶口增添至1千戶,則加以升遷,反之,如果逃亡至7百戶,不僅罷官免職,而且罷官后3年之內不再任職。大中元年正月,宣宗又下詔指出: “為政之本,在于選拔親民之官,做為皇帝顧問的中央各部官員,必須從地方官員中選拔,因為這些人了解民間的疾苦,有治民理政的經驗,否則就起不到輔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作用?!毙谝笤紫嘣跀M議和推薦諫議大夫、給事中和中書舍人等中央高級官員時,首先要看其是否擔任過刺史縣令,否則不予推薦。即使擔任過刺史縣令,但如果在任職時有貪污受賄等不法情況的,也不能推薦。同時,宣帝還針對當時地方官調動頻繁的情況,對地方官員的任職時間作了明確的規定。如縣令在一個地方任職必須滿3年,才能調任,以避免當地百姓的迎送之勞。
不僅如此,宣帝還親自掌握對州刺史的考核工作,規定州刺史在上任之前,都要由皇帝親自進行考核,再決定任免。有一次,宰相令狐绹任命他的一個老朋友擔任鄰州刺史,并且沒有經過皇帝考核就讓他上任了。宣宗得知此事后,責備令狐绹說: “我因為州刺史往往用非其人,所以要求刺史在上任之前,都要進京朝見,通過考問他執政的措施,知其優劣,然后再決定任免。詔令已經頒行,而你身為宰相,卻不遵守國家的條令,真可以說是宰相權大了?!睘榇瞬铧c撤了令狐绹的相權。為了掌握各州的情況,以便對刺史進行考核,宣宗還特地密令翰林學士韋澳編輯了一本關于各州戶口田畝、山州境物、風俗人情的書籍,起名叫做《處分語》,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一次,鄧州刺史薛弘宗進京朝見宣宗,退朝后對韋澳說: “皇帝對鄧州的情況了解的如此詳細,太令人驚訝了!” 韋澳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都是《處分語》 中記載的事情。
宣宗平時還十分注意調查官吏為政的好壞,聽取人們的議論和反映,并以此作為任免官吏的一個重要手段。有一次,宣宗在禁苑以北打獵,遇到一位樵夫,就跟他談了起來。在交談中宣宗得知這位樵夫是涇陽縣人,便問他這個縣的縣令是誰,政務搞的怎么樣?樵夫回答說:“縣令是李行言,這個人不但政務搞的好,而且性格耿直,有一次他抓住幾個強盜,宦官派人來要,他不僅沒給,反而把這幾個強盜都殺了?!毙谡J為這個縣令剛正不阿,不畏宦官的權勢,回宮以后,便把他的名字連同這件事寫了個條子貼在寢殿的柱子上,不久就提升這位縣令當了海州刺史。
對于自己的親屬,宣宗要求也比較嚴格,宣宗生母鄭太后的弟弟鄭光,原來在河中做鎮守官,進京朝見時,宣宗見他言語粗俗不堪,認為他不夠治民的資格,便把他改任為京師中級別比較低的右羽林統軍,不再讓鄭光擔任地方官。鄭太后多次要求宣宗給鄭光安排一個好的官職。但宣宗對這位國舅只是厚賜金帛,始終不給鄭光好官做,而且對鄭光提出的減免所賜土地租稅的要求也加以拒絕,要他按照國家規定交納租稅,宣宗的這種態度,使那些沒有才能的皇親國戚都不敢向他要官做。
由于宣宗重視科舉,重視具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嚴格選拔和任用官吏。因此,在當時出現了一大批精明強干、政績顯著的官吏。
收復河西 一代功業
自安史之亂以后,從唐肅宗到唐武宗,每個皇帝在位時,總不免有大小不等的內戰,邊患也時常發生。而唐宣宗在位的13年,卻是比較平靜的一段時間,外無邊患,內無戰爭,更為可喜的是,還收復了自唐代宗時期就被吐蕃奴隸主占領的河西地區 (今甘肅黃河以西地區,又稱河西走廊),重新開通了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以及與中亞各國的聯系,也使長期遭受吐蕃奴隸主剝削的奴役的廣大河西人民重新回到了唐政權的懷抱。因此,河西走廊的收復,在國勢日益衰落的唐朝后期,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是中原和西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 (今甘肅敦煌),是從西域進入中原的咽喉,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當時從西域到沙州有三條路: 第一條是從沙州往北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第二條是從沙州往北到達高昌 (今新疆吐魯番一帶); 第三條是從沙州往西南到達于闐 (今新疆和田)。自從西漢以來,長安到西域的交通就是以這條路為主。
從軍事方面來看,河西走廊是唐朝政府經營西域的重要基地。早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李世民打敗薛仁杲以后,便在秦州 (今甘肅秦安)設置總管府,管轄秦、渭 (今甘肅平涼)、岷 (今甘肅岷縣)、蘭 (今甘肅蘭州) 等13州。貞觀元年 (627),唐太宗在這個地區建立隴右道,擴大了管轄范圍。河西走廊的周圍,是民族雜居地區,它的北面最初是突厥,后來是回紇。這些游牧民族經常馳騁在今甘肅和寧夏的沙磧地帶。河西走廊的南面,是吐蕃活動的區域,他們盤踞在青海西藏高原。這南北兩大勢力都垂涎富饒的河西走廊地區,經常騷擾這一地區。
唐玄宗時期,由于安史之亂的發生,河西走廊地區的軍隊被調往內地平叛。吐蕃奴隸主乘機蠶食河西走廊。唐代宗時期,吐蕃攻陷了涼州(今甘肅武威),河西節度使逃往沙州,在沙州建立節度使府。當時沙州附近的其它各州,都被吐蕃占領,只有沙州軍民仍然英勇抵抗,不肯投降。后來,吐蕃奴隸主尚奇心兒率大軍包圍了沙州,沙州刺史周鼎向北方的回訖求援,由于援兵不至,周鼎打算焚城逃跑,遭到部下的反對。都知兵馬使朝怒殺周鼎, 自立為刺史,率領沙州人民堅守城池11年,最后終因彈盡援絕,沙州被吐蕃攻陷,整個河西走廊地區全部被吐蕃占領。
吐蕃奴隸主對占領區人民極端殘暴,凡是吐蕃軍隊所到之處,焚燒房屋,蹂躪莊稼,驅掠人畜,無惡不做。同時,因為吐蕃“重壯賤老”,唐人被他們俘虜以后,老弱全部殺光,少壯充當奴隸。
不僅如此,吐蕃奴隸主還嚴禁唐人穿漢族服裝,只許他們每年元旦穿著自己的衣服祭祀祖先,祭完便脫下換上吐蕃裝。每逢到了這一天,唐人無不向東方遙拜,懷念久別的家鄉,盼望唐政府能夠早日收復失地。
唐武宗會昌二年 (824),吐蕃贊普 (國王) 達磨去逝。由于他沒有后代,于是王后綝氏立內侄乞離為贊普。吐蕃大相結都那因反對立異姓為贊普,被后黨殺害。另一派大臣又立老贊普的支屬俄松為贊普,從此吐蕃統治集團內部開始分裂,兩個贊普互相爭奪王位。并爆發了長期的內戰。因此,在唐武宗時期,唐朝政府開始劃策乘機收復河西走廊地區。唐宣宗繼位以后,積極集結力量,準備收復失地。
大中三年(849),在唐朝政府的強大壓力下,被吐蕃奴隸主占領的秦、原、安樂3州以及石門木峽等7關,被迫投降。唐宣宗詔令將3州7關收歸唐朝。各州收復以后,宣宗又下詔將安樂州改為威州,并派兵駐扎3州7關等地。
3州7關的收復,使唐王朝恢復了對河西走廊東部地區的統治,但西部地區仍然處在吐蕃的統治之下。到太中五年 (851),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西部地區。至此,被吐蕃占領長達數十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全部回歸唐朝,使唐朝的西部邊境重新得到了安定和鞏固。唐宣宗下詔在沙州恢復河西節度使,號稱“歸義軍”,并任命張儀潮為檢校吏部尚書兼金吾衛大將軍、歸義軍節度使和11州營田處置觀察使,負責對河西走廊的經營和管理,河西走廊的收復,成為宣宗一朝最輝煌的功業,也在唐朝歷史上譜寫了一個新的篇章。
恭謹節儉 美政有瑕
唐宣宗雖然貴為天子,處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卻具有恭儉好善、平易近人的美德。宮中的侍役,他都能夠叫得上他們的名字,知道他們干什么差事。宮中有人生病,宣宗知道后,不但派御醫前往診視,而且還親自前往去探望,并私下里賞賜給病人一些物品作為安慰。平時和大臣們在一起,宣宗總是表現的恭恭敬敬,如同對待客人一樣,但聽大臣們奏事時,則嚴肅認真,一副威嚴的氣勢,從來沒有顯出過煩躁和怠惰的神情。當大臣們奏事結束后,宣宗便立刻恢復了平時那種和顏悅色、客客氣氣的樣子,招呼大家說,可以談些別的東西了。于是君臣之間談些開心的玩笑,或者談及宮中的游宴,無所不至,氣氛融洽而又熱烈。當大臣們退朝時,宣宗又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說:“希望你們善自為之,我常常擔心你們辜負了我的期望,以至我們君臣不能夠再相見了。”宣宗這種平易近人,又威嚴不可冒犯的特點,使大臣們既尊敬他又害怕他。宰相令狐绹曾經對他的朋友說:“我為相十年,可以稱得上是皇帝最寵愛的人了,但每次上朝奏事,沒有不流汗的時候?!?/p>
宣宗在位時期,很注意節儉,平時在宮中,經常穿著洗過的衣服,待上朝召見大臣時,才換上新衣服,有時甚至穿著洗過幾次的衣服上朝,每天的飯菜也比較簡單。以前皇帝出行,都要先用龍腦、郁金鋪撒地面,宣宗認為這太奢侈浪費,詔令撤掉。在宣宗的帶領下,大臣們都很注意節儉,并在官場中形成了一種崇高節儉的風氣。
宣宗不但自己注意節儉,對子女要求也是如此。宣宗長女萬壽公主,下嫁起居郎官鄭顥,公主出嫁時,按照宮中常例,應該乘坐用白銀裝飾的車子。宣帝詔令改銀為銅,下詔說: “我要用儉樸來教育天下,應當從我的家屬開始?!辈诟拦饕斒貗D道,以儉樸為德,不要輕視丈夫和丈夫的家族,不要干預政事。還親筆給公主寫了一個詔令:“假如違背了我的告誡,將招致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那樣的災禍。”有一次,鄭顥的弟弟鄭凱得了重病。宣宗派人前去探望,使臣回宮后,宣宗問公主在哪里,使臣回答說在慈恩寺看戲。宣宗聽后非常生氣,嘆著氣說:“我曾經責怪士大夫家不愿和我家結親,現在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立即召萬壽公主入宮,讓她站立在臺階下,嚴厲的責備她說:“哪有小叔子生病,不去省問探望,竟然去看戲的呢!”直到公主承認錯了,宣宗才讓她回婆家去。由于宣宗以身作則和嚴格要求,皇帝貴戚兢兢業業地遵守禮法,沒有人敢驕肆橫行。
宣宗在位13年,史官稱他是明察慎斷,用法無私,恭謹節儉,惠愛民物,具有貞觀之風,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媲美。這雖然帶有一定的夸張成份,但也不能完全說是溢美之詞。從唐朝中后期的幾代皇帝來看,宣宗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較為賢明的君主。他在位時期,社會形勢也確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轉,國家安定,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尤其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為明顯。據新唐書記載: “大中十三年,國庫充足,各種貨物堆積如山,戶部的錢幣多的幾乎無法計算。各州的情況也是如此,有的州積錢甚至多達3百萬緡。
宣宗在位期間,雖然具有種種可以稱道的美政,但是,由于他自恃有智術,明察秋毫,相信自己的見解一定都是對的,一切以自己的愛憎為轉移,他的意旨,只許群臣順從,不許違反。因此,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特點在他身上表現的也特別突出。例如宣宗對唐武宗時期的宰相李德裕非常反感,認為他是唐武宗重用的人,是奸臣,將他一再貶斥。諫官丁柔立上書勸諫,宣宗便認為丁柔立是不順從自己的意旨,立即將他貶為縣尉。
宣宗不喜歡聽逆耳之言,卻愿意聽順耳的話。有一次,兵部侍郎蔣伸對唐宣宗說:“近來官位似乎很容易得到,因此大家都想靠僥幸得官。”宣宗認為自己選官很嚴格,聽了蔣伸的話后驚問: “這不就亂了么!”蔣伸說: “亂倒還沒有,不過,僥幸的人多了,亂也不難?!毙诤軡M意蔣伸的回答,當即對蔣伸說:“過幾天,我不單獨接見你了?!碧瞥?,宰相不單獨見皇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任用蔣伸為宰相。不久,蔣伸果然被任為宰相。蔣伸是一個平庸的官僚,宣宗認為他的話順耳中聽,就決定任他為宰相,看來官位還是容易得到。同時也可以看出,唐宣宗選官和用人的根本標準,還是以他個人的意志和愛憎為轉移的。
唐宣宗固持己見、剛愎自用的缺點,有時往往會導致他以偏見取人的現象,甚至不接受宰相推薦的官吏。宣宗喜愛詩文,每當和大臣們在一塊飲宴或游玩時,宣宗都興致勃勃地即興賦詩,讓大臣們評頭論足。有時大臣們到地方做官或是因事離開京師,宣宗也賦詩為他們餞行。宣宗不但喜歡作詩,還喜歡搜集和研讀別人的詩作,特別是當朝一些有名氣的詩人的作品,他都了解的很詳細。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有一次也差點使宣宗因詩而埋沒了一個人才。那是在令狐绹擔任宰相的時候,他聽說四川有一個叫李遠的人,清通經史,有治國之才,還沒有做官,名氣就很大了,令狐绹經過進一步了解,知道這個人確有真才實學,就向宣宗推薦他擔任杭州刺史。但宣宗聽后卻不以為然的說:“此人終日玩棋取樂,不務正業,如果把一州郡的大事交給他,豈不誤了朝廷,負了百姓?!绷詈囀植唤獾貑柕溃?“陛下,此話從何說起?”唐宣宗說:“我讀過李遠的詩。李遠有一句 ‘青山不厭千杯酒,長日惟消一盤棋’ 的詩,你可曾知道。他這樣一個玩世不恭的棋迷,怎么能治理好一個州郡呢?”令狐绹聽后忙解釋說: “那只不過是詩人借此表示高雅罷了,實際上并非如此,陛下何足介意?”宣宗說: “古人說過: ‘詩言志’。既然他能寫出這樣的詩,就能夠做出這樣的事來。”一直不接受令狐绹的推薦。后來令狐绹見宣宗固執己見,便又換了一個方式說:“陛下所言極是,不過我聽說李遠確實有才干,他所以碌碌無為,消磨時光,是因為閑居無事,才能無所施展,現在如果把他選拔上來,有了用武之地,他就必然會施展胸中奇才,報效國家?!庇捎诹詈嚨囊辉龠M薦,宣宗只好同意先讓李遠到杭州試任。李遠擔任杭州刺史以后,勵精庶政,整治法紀,把杭州治理的很好。唐宣宗這才意識到自己單憑一句詩來評論人是不對的。
此外,猜忌心在宣宗身上表現的也比較突出。他在即位之前,就一直對父親唐憲宗的死固有懷疑,認為是被哥哥唐穆宗與其生母郭太后聯合宦官謀害而死的。因此,宣宗即位以后,就開始懲罰那些被他認為是殺死唐憲宗的人,先是將郭太后逼死,隨后又誅殺了郭太后周圍的宦官和其他有嫌疑的官員,并將唐穆宗指斥為逆,誅殺了唐穆宗做太子時的東宮屬官,還對被殺人的家屬也進行了嚴厲懲罰,結果造成了人心惶惶、社會形勢動蕩不安的局面。
對唐朝后期宦官專權的問題,宣宗也沒有能夠解決。他在位期間,雖然對宦官干預朝政的弊端有所認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打擊和削弱了宦官的勢力,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宦官的勢力依然很大,以至在他死后仍然出現了由宦官擁立皇帝的不正?,F象,重演了他即位時的一幕。
宣宗即位以后,對宦官采取了兩面政策,一方面對擁立他的宦官馬元贄等人寵愛尤加,并賜給馬元贄一條通天犀帶以示恩榮; 另一方面又密謀削弱和消滅宦官勢力。為了狐立宦官勢力,唐宣宗采取了嚴禁朝官交通宦官的措施,規定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吏,只要與宦官有聯系,則加以嚴厲懲罰。宰相馬植原來與馬元贄關系比較好,并且認過本家,馬元贄還把宣宗賜給他的那條通天犀帶送給了馬植。后來馬植上朝時被宣宗認出寶帶,第二天就被罷免了宰相職務,降為天平軍節度使,隨后又被貶為常州刺史。
但是,宣宗的這個措施并沒有真正起到孤立宦官勢力的作用,反而在朝官中形成了一種虛驕的風氣。當時,在朝官中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與宦官有牽涉,便成為大家排斥的對象。建州 (今福建建安縣) 進士葉京,有一次參加宴會時和宦官打了個招呼,便遭到朝官們的喧嘩和斥責,從此葉京的職位再也沒有升遷。這種風氣的盛行,導致了宦官和朝官之間互相敵對和仇視的局面。大中八年 (854),唐宣宗曾經和宰相令狐绹密商誅殺全部宦官,令狐绹密奏說: “對宦官只要有罪不赦,有缺不補,自然會逐漸耗盡?!钡@個密奏被宦官看到,因此使朝官和宦官之間的矛盾更為加劇,以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宣宗后期,朋黨之間的爭斗因李德裕一派的完全失敗而逐漸趨向平息,南衙 (朝官辦公地點) 和北司 (宦官辦公地點) 之間的斗爭卻愈來愈激烈起來。
選定皇位繼承人,這是關系到國家興亡的大事,但宣宗也沒有處理好。宣宗共有11個兒子。長子李溫,封為鄆王,但宣宗一直不喜歡李溫,卻喜歡三兒子李滋,想把他立為皇太子。但宣宗又怕這樣亂次建儲,會招致臣下的諫駁,所以一直沒有把這件事提出來。裴休擔任宰相時,曾經上奏請宣宗早立太子。宣宗不高興地說:“我還沒有老,如果立了太子,不是把我當成閑人了嗎?”從此大臣們再也不敢提立太子的事。直到宣宗病重之際,才密囑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立三子李滋為皇太子。但宦官王宗實、丌元實卻假傳圣旨,立鄆王李溫為皇太子,并以矯詔不法的罪名將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三人處死。宣宗自以為聰明一世,到頭來卻讓宦官鉆了空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宣宗晚年,隨著身體的逐漸衰老,乞求長生的迷信思想不斷增長。大中十一年(857),他派人前往羅浮山迎請道士軒轅集進宮,向軒轅集詢求長生不老的秘訣。軒轅集告訴他,只要不近女色,不食葷腥,哀樂如一,多施恩德,自然就可以長壽了。但宣宗仍不死心,繼續尋求長生不老的法術,最后誤信了江湖術士李元伯的謊言,服用李元伯煉制的金石丹藥,結果越吃身體越壞。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由于服用丹藥過多,以至毒性劇發,背上生疽潰爛而死,享年50歲,安葬于貞陵 (今陜西涇陽縣仲山),廟號為宣宗。李忱成為唐朝帝王中又一個因乞求長生不老而誤服丹藥以至中毒而死的犧牲品。
上一篇:宣宗朱瞻基
下一篇:宣宗愛新覺羅旻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