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老人的林秀貞
林秀貞是我國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她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好家庭”、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感動河北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
在幼小的時候,林秀貞的母親時常伸出中間的三個手指,并教育道:“做人不能走偏道,不能走歪道,要走中間的正道。什么是正道?就是聽黨的話,多為社會做貢獻。”一直以來,她將母親的這句話牢記心頭。
1976年一個不經意的中午,林秀貞前往村里的五保戶朱書貴、劉秀煥家中送餃子。剛一進門,她便看到兩位老人正在吃早晨余下的粥,鍋邊還粘著一層厚厚的冰碴。
原來,兩位老人為了節省柴火,總是將就著吃涼飯。望著眼前的這一幕,剎那間,林秀貞心里一陣酸楚,當她回到家后,就與丈夫商量將兩位老人贍養起來。
林秀貞不僅借錢買來600斤煤,為老人生起火爐,還買來鋁鍋為老人做飯,就這樣,朱書貴老兩口第一次享受到了屋里有火爐的冬天。從那以后,每逢雨季來臨之前,林秀貞與丈夫就會親自動手將老人的房子維修一遍。
盡管這樣,在下雨的時候,她還時不時不放心地圍著房子轉幾圈,“檢查”一番。與此同時,她還托人買來紅糖,讓老人健脾養胃;買來羊肉,讓老人滋補身體。
逢年過節,林秀貞與丈夫拎著豬肉,提著面粉到老人家中包餃子。如此一來,老人的精神氣色較佳,面色紅潤,身子骨也逐漸硬朗。
四年后的一天,劉秀煥親切地拉著林秀貞的手,從窗臺的磚底下拿出掩藏多年的兩個藥瓶:“閨女,俺把這個交給你扔了吧。有你在,俺們再也不犯傻了,這么好的日子,俺們還得好好活著哩。”
林秀貞接過瓶子一看,居然是安眠藥,不禁為之一震。原來,兩位老人在底下定了一個“秘密協議”:當兩人生活都能自理時,就相互照顧;其中一個人不能自理時,由另一個人進行伺候;當兩個人均不能自理時,就每人吃一瓶安眠藥,以求“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在接過藥瓶的那一瞬間,林秀貞從內心深處十分慶幸兩位老人對自己的信賴。一直以來,兩位老人將林秀貞視為自己的“親閨女”,而林秀貞把二老視為自己的“親生父母”。
1984年10月,86歲的朱書貴不小心摔了一跤,從此就癱在炕上。老婆劉秀煥見到此狀,心里一著急也病倒了。猛然間,同時伺候兩位癱瘓在床的老人,令林秀貞有些應接不暇。
兩位老人這個要喝水,那個要上廁所;這個該吃藥,那個該換被子……為了更好地照顧兩位老人,林秀貞便拉著丈夫卷著鋪蓋住進老人的小屋。
有一次,估計到了朱書貴要解大便的時候,幾經林秀貞詢問,老人卻一直搖頭。聞到炕上的臭味,她準備伸手去掀老人的被子,朱書貴卻緊抓被角,遲遲不肯松手。
林秀貞對他說道:“我把你們當親父母,您就要把我當親閨女,當著自個兒閨女的面,還有啥不好意思的?”
老人噙著淚水松開了手,林秀貞立即為其清理大便,擦洗身子,撤換尿褥子。躺在一旁的劉秀煥不停地念叨:“可苦了你這個好閨女,你這樣伺候俺們,啥時候才能到頭呢!”
林秀貞淡然一笑地說道:“放心,俺要伺候你們到100多歲!苦和累俺一個農村人都不怕,就怕看著您二老受罪。”聽到她的話語,兩位老人抹著眼淚,并說道:“下輩子做牛做馬,也報答不完這閨女呀!”
在伺候老人的74個日日夜夜中,林秀貞既沒有脫過棉衣棉褲,也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每當晚上打盹的時候,一覺醒來就趕緊摸摸老人的被窩是否已被尿濕。寒冬臘月時,林秀貞依然不斷地為老人拆洗被褥,她的雙手也裂滿血口,一旦觸及就鉆心地疼。
同年陰歷十一月十五,朱書貴老人去世了。林秀貞一邊伺候著劉秀煥,一邊料理著喪事。一位村干部對她說道:“老人生前你也盡孝了,死后喪事就簡單辦一下吧。”
林秀貞卻回答道:“不行,要讓老人像有兒女一樣舒坦地活,體面地死。”依照當地的習俗,她與丈夫像親兒女般地為老人披麻戴孝,打幡摔瓦。他們的這種做法對在世的劉秀煥而言,是一種極大的安慰。
一個月后,老太太去世了,為給兩位老人治病及料理后事,林秀貞不但花光了自己平時所有的積蓄,還欠下370元的債務,對于當時的林秀貞來說,370元則是她一年的收入。
村民朱書常是全村皆知的傻子,一個70多歲的老人卻僅有3歲孩童的記憶力。每當別人問及他的年齡時,他就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是屬羊的,與同村的保印同歲。”這是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教給他的,而三歲之后的事情,他卻全然不知。
后來,林秀貞多次反復教他:當別人問你多大的時候,你就說自己75歲了,然而,他卻遲遲記不住林秀貞的話。
林秀貞把朱書常領回家的那一年是1981年,那一年朱書常50歲。按照輩分來說,林秀貞應該稱朱書常為“六爺爺”。
林秀貞與其丈夫住在西面的里屋,朱書常則住在東面的里屋。從那時起,“六爺爺”便與林秀貞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同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同在一個屋檐下睡覺,過上了令不計其數的村民都十分羨慕的舒坦日子。一日三餐,林秀貞總是將第一碗飯盛給朱書常吃;若是喝酒,第一杯酒也總是端給朱書常喝。
雖然朱書常較“傻”,但他逢年過節都有“請過堂”的習慣。每當進入臘月,他就鬧騰著搬回自己的那兩間土坯危房。1996年底,望著他那兩間搖搖欲墜的舊房,林秀貞便與丈夫張羅著為他翻蓋新房。
然而,當朱書常看到要拆他的祖房時,就發了瘋,撿起一塊磚頭劈頭蓋臉地向林秀貞砸來。畢竟在朱書常的腦海中,三歲時曾印在頭腦中的“家”是神圣而又不可侵犯的。
林秀貞的心臟原本就不好,這一驚嚇,使她半天緩不過神來。事情過后,或許“六爺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一連幾天吃飯時都不抬頭。最終,在鄰里鄉親的勸說之下,朱書常勉強同意翻新舊房。
臘月二十六,朱書常順利地搬至新家,林秀貞不僅為他盤炕、燒屋子,還替他請來“家堂”。一時間,這位僅有三四歲兒童智力的老人興高采烈。
吃飽喝足以后,朱書常喜歡到街上轉悠。一般人見到他發瘋的情形,就急忙躲開。但也有個別人喜歡與他“較勁兒”。每當聽說朱書常在外面惹是生非,林秀貞就會為人家賠不是。
有一次,朱書常被人打揍,林秀貞氣得直打哆嗦,匆匆忙忙地找到打他的那個人,并怒氣沖沖地對其大吼道:“今后誰再敢跟‘傻子’一般見識,我就和他沒完。”
后來,林秀貞病倒了,十天十夜,臥床不起。每當吃完飯,朱書常就會搬來一個小馬扎,一動不動地坐在西面的里屋門口。深感納悶的林秀貞向他問道:“這些天,你為什么老是坐在這里?”
他卻這樣回答:“俺怕你好不了,如果你真的好不了,俺就不知怎么辦了。”聽到這句出自“傻子”之口的“明白話”,剎那間,林秀貞感動得潸然淚下。
雖然朱書常有些駝背、干巴,但卻面色紅潤;雖然朱書常見不得生人,每當看到陌生人,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起磚頭砸對方,但他卻對林秀貞“百依百順”。
當朱書常來到林秀貞家中的時候,又黑又瘦,弱不禁風,曾經有人預言他最多撐不了兩三年。然而,由于林秀貞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25年已經悄然逝去,但76歲的朱書常依然身體硬朗,每天飯后時常獨自哼著小曲四處溜達。
在不斷贍養老人的過程中,林秀貞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良好德行影響著下一代。在為老人們洗腳的同時,她時常教兒女如何為其摳腳趾縫,如何為其摳腳皴皮,就這樣,孩子們從小便擁有著伺候老人的習慣。
每當吃飯時,總是將第一碗飯盛給老人;每當喝酒時,總是將第一杯酒倒給老人……而其兒子、兒媳、女兒、女婿每次回家時,總會為老人們買一些食品、餅干等。
一個偶然的中午,林秀貞的一個同學前來串門,望到一屋子老人在吃飯,便驚訝地脫口而出:“我娘哎,這是干嗎的?”還未等她繼續說出后面的話,林秀貞便連忙將其拉至門外,生怕傷害老人們的自尊。
林秀貞的女兒時常感慨道:“俺們從小就和孤寡老人一起生活,爺爺奶奶不離口,長大后才知道這些老人和俺家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一家人的真誠付出,換來的是彼此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人間真情。”
為了更好地贍養老人,緩解緊張的經濟狀況,從1987年起,林秀貞就開辦起一家小型玻璃鋼廠,每當市委找到她,渴望為她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時,她卻總是搖搖頭,毅然說道:“國家現在還不富裕,政府需要辦的事情還很多,作為一名黨員,就要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人民群眾解愁。”
一些父老鄉親總是對她說道:“如果沒有這些老人,憑借你的能耐,與村里的其他人那樣,你早就到城里去辦企業了,也早把事業做大了。”
對此,林秀貞卻無怨無悔地回答道:“在照顧老人與辦企業方面,我深知哪頭重哪頭輕,我既是一名共產黨員,又是孤寡老人們的親閨女!”
曾經有人這樣說道:“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然而,林秀貞卻做了一輩子的好事,她不僅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帶動其兒女尊敬老人,還以實際行動贏得人們的欽佩與敬仰。
上一篇:孫臏——智解邯鄲之圍
下一篇:寬容不是怯懦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