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教育質量論”
在“文革”中,教育質量問題成為政治斗爭的焦點之一,“四人幫”一伙企圖利用教育為其陰謀政治服務,在教育質量問題上,提出了許多錯誤的理論,其主要觀點有:
一是“資產階級質量觀”論。這是在教育質量問題的一頂壓人的帽子。“四人幫”一伙為了把教育變成其政治篡奪的工具,肆意歪曲國家教育方針,歪曲衡量教育質量的客觀標準,偷換國家教育方針的政治內容,把政治與業務,德育與智育對立起來,鼓吹只“抓兩頭”(社會主義覺悟和勞動者),取消智育。宣揚“不學文化、也能做出貢獻”的理論。在此理論下,白卷“英雄”被樹為典型,是“真正的又紅又專”。“打了零分,但大是大非清楚,有用。”“能反潮流,和走資派斗,就可以打九十九分”。其目的是要搞亂人的思想,搞垮教育事業,利用教育培養其政治上需要的工具。在這種教育質量觀下培養出來的人,只能是“文肓加流氓”,“草包加打手”。張鐵生可謂是真典型。
二是“九斤老太”論。“文革”中的一些錯誤的教育質量觀點破壞了教育事業,嚴重降低了教育質量,不但引起了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滿,這在社會上也受到許多正直人士的抵制。為了對付這種抵制和不滿,教育戰線上又掀起了一股批判“九斤老太”、“復辟派”的風潮。張春橋說:“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論必須批判。”在此論點影響下,打群架的流氓阿飛被看成“有長處,打仗很勇敢”,“青年搗蛋一點,我們覺得有希望”,學校里無政府主義泛濫。使在校青少年在思想上、學習上都受到嚴重影響。“四人幫”一伙一方面抓住一兩個偽造出來的典型、大肆宣揚現在的教育質量如何之高,是“過去無法比擬的”,把抵制“文革”以來對教育質量的破壞的人們作為散布“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進行批判,企圖瞞天過海,盜名欺世;另一方面還緊鑼密鼓,明槍暗箭,要揪什么“七十年代的(九斤老太)”,把矛頭指向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努力糾正“文革”以來教育質量嚴重下降的狀況的周恩來總理。在所謂批“九斤老太”、“復辟派”、“今不如昔”論的調子下,“寧要一個沒有文化的勞動者,不要有文化的剝削者”,“寧要社會主義的低速度,不要資本主義的高速度”等,順理成章地成了教育的指導方針。
三是“對文化大革命反攻倒算”論。“文革”以來,教育作為突破口,首當其沖成了重災區,也成了“四人幫”一伙的政治陰謀的根據地。而重新評價“文革”以來的教育質量,就等于要抄“四人幫”一伙的老巢,否定他們的政治資本,把他們趕出教育領域,這是他們的政治目的所不容許的。因此,講教育的客觀質量,抓教育的客觀質量,對他們來說,就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對文化大革命”進行反攻倒算。所以張春橋說:“文化大革命打倒了劉少奇、林彪,即使全國都成了文肓,也是最大的勝利”,這種“文肓”論對“文革”中教育質量起了十分嚴重的破壞作用。
四是“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招魂”論。“文革”中的一個前提論點是十七年教育講究的教育質量,執行的是“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為了批判所謂“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文革”中廣泛宣傳了諸如“知識到手、人被奪走、”“學了專業忘了專政”等觀點,還有一個“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教訓,作為其證據。因此,抓教學業務就是“智育第一”,抓課堂教學就是“關門辦學”,鉆研業務就是“白專道路”,甚至“知識越多越反動”成了社會上評價教育質量的口頭禪和通用的標準。總之,一抓教育質量問題,就是“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招魂。”1972年前后,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干予和安排下,學校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教學,努力提高教育質量。而“四人幫”一伙卻把它批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是“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招魂”的典型。
教育質量的評價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這個標準應是直接從教育本身的內在規律中來的,社會的要求也必須是通過教育的自身運動來反映的,拋開教育的自身運動要求,來評價教育質量只會使教育質量失去客觀依據,成為可以任意利用的工具,最終使教育本身受到踐踏和破壞,使教育失去其成為教育的根本性質。
上一篇:“文革”中對教師的估價
下一篇:“新生代”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