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建筑·北京紫禁城的規劃
紫禁城有房屋1000余幢,怎樣把這大大小小的建筑安排妥當,既要讓它們能滿足封建皇帝在工作、生活和游樂等各方面的需要,又要在這些建筑所造成的環境氣氛上顯示出帝王統治天下的威勢,這就是我們要介紹的規劃問題。
從建筑的功能上講,可以分為供皇帝行使統治權力的辦公用房和供生活、游樂的用房兩大類。前者在古代稱為朝政用房,后者稱寢居用房。在總的安排上,紫禁城繼承了前代的制度,即“前朝后寢”,朝房安排在前面,寢居部分安排
1.天安門 2.端門 3.午門 4.太和門 5.太和殿
圖4 北京紫禁城平面圖
在后面,這也是符合使用的要求的(圖4)。(1)前朝部分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和殿,它是封建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每逢皇帝登位、作壽、結婚、軍事出征以及新年、中秋等重大節日,皇帝就在這里接受百官朝賀,頒布命令,所以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的中心。怎樣突出這座大殿的地位呢?首先在建筑群的規劃上,在它前面安排了一系列的前奏。從皇城大門天安門進去,經過一個狹長的空間到達端門;進入端門又經過一個比較大的廣場才到達紫禁城的入口午門;進入午門來到一個扁而寬的廣場,眼前突然開闊,三大殿的入口太和門就在廣場的北面;經過太和門,進入更為寬廣的廣場,太和殿就坐落在廣場北面高高的臺基上。這就是說,從天安門經午門到太和殿,需要經過幾重殿門,幾重廣場,這些殿門和廣場在體量和形式上都有變化,廣場由狹長到寬廣,由小到大;殿門是大小相間。總之,它們的目的是襯托出太和殿的重要地位。
其次在建筑的安置上,又將三大殿共同放在一個高臺上。中國古代喜歡把重要的建筑建在高的臺基上以顯示出它們的威勢,所謂“高臺榭,美宮室”就是這個意思。現在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共同建在一個臺基之上,臺基有三層,共高8.17米。另外,在廣場兩側有兩座配殿及其它的房屋相圍,它們的體量都比三大殿小,都建在比較低矮的臺基上,從總體環境上更加突出了太和殿的顯赫位置。
(2)后寢部分的房屋類型比前朝的多,這里有供皇帝日常辦公的用房,皇帝、皇后、皇太子、皇妃、皇太后等居住用房和供他們游樂的建筑以及服務性用房。在規劃上可以明顯地看到把皇帝辦公和居住的宮殿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安排在中軸線上,其他建筑分列左右。東西各有六宮供皇妃居住;東西五所是皇太子住地;東有祭祖宗的齋宮,西有拜佛誦經的佛堂;還有專供皇族游玩的御花園;供乾隆皇帝退位當太上皇時使用的寧壽宮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群之間都有通道相聯系,它們排列在中軸線的兩邊,多而不亂,顯得很有次序。
上一篇:宗教建筑·伊斯蘭教建筑藝術
下一篇:園林建筑·南方的私家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