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切實際的“教育革命方案”
毛澤東在《五·七指示》中提出“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因此,“教育革命”一直是貫穿“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
進行“教育革命”所采取的最早的措施是決定改革高級中學和高等學校的招生辦法。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黨組《關于改革高級中學招生辦法的請示報告》,該《報告》認為:“現行的招生考試辦法,是資產階級的辦法,沒有突出無產階級政治,是業務第一,分數掛帥”,因此,提出廢除現行的招生考試辦法,實行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招生辦法。而推薦與選拔必須“突出政治,貫徹黨的階級路線”,凡工人、貧下中農、革命干部、革命軍人、革命烈士及其他勞動人民子女,合乎條件的,應優先保證升入高中。當時,中央批轉這個報告時指出:改革高級中學招生辦法,是貫徹執行毛澤東思想,進行教育革命的一項重大措施。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全文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13日發出的《關于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的通知》,該《通知》認為,高校的招生考試辦法“基本上沒有跳出資產階級考試制度的框框”,“必須徹底改革”。同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徹底搞好文化革命,徹底改革教育制度》,稱贊改革高校招生考試辦法的決定“是徹底搞好教育界的文化大革命,徹底改革我國的教育制度的重要措施”,“是貫徹執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線,徹底搞掉資產階級教育路線的一個突破口”。
后來,隨著“復課鬧革命”,又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教育革命方案”。當時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鼓吹“教學改革”、“做教育革命探索者。”1967年11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同濟大學、北京林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的三個教育革命的初步方案。同濟大學對學校的體制作了大膽的設想,擬把同濟大學改為“五·七”公社,成為一個由學校、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組成的教學、設計和施工三結合的統一體,廢除系和教研室,設置若干專業委員會,由學校、生產單位和設計單位的人員共同組成,下設若干教學班,教師、學生、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實行軍事編組,學制縮短為三年。北京林學院于當年10月23日正式開學,復課后便“做了大膽的設想和改革”,將原來的各系教研室取消,按專業組成三結合的專業連隊。北京師范大學教改組則對改革考試、升留級和招生提出了“設想”,主張廢除現行考試辦法,采用突出政治的新的考試方法,搞選題考試、開卷考試、現場考試;廢除留級制;廢除舊的升學考試制度,采取推薦和選拔相結合的方法;等等。
這些方案的提出,反映了當時在左傾思想指導下,對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革命”和應當如何進行教育革命,沒有切實的認識、沒有進行過理論上的思索,以為只要與過去不同,就是“革命”。
上一篇:不義侵略,俄軍失敗
下一篇:不如直與黃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