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一出動天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宋)張橫渠《四句教》
“綠帽子”事件后,陳氏一家獨大。經過幾十年經營,陳氏的家主田常(春秋姓氏中,陳就是田)覺得可以篡奪齊國了,打算在齊國造反,但是他還忌憚高、國、鮑、晏四大家族的勢力,所以調動軍隊打算討伐魯國,好建立自己的名聲,也好擴大自己的封地。
正在列國周游的孔子聽說后,對他的弟子說:“魯國,是我們祖先的墳墓所處的地方,是我們的祖國,國家如此大的災難,你們為什么不采取行動呢?”子路請求出使齊國,孔子阻止了他。子張、子石也請求前去,孔子沒有答應。子貢請求前去,孔子準許了。
為什么孔子單單答應子貢作為使者呢?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入室弟子之一,出身于沒落貴族,自己是個大商人,在列國之間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本身就游走于列國之間,而且在孔子的弟子中負責迎來送往的任務,跟隨孔子學習如何做使者(行人)的學問。
子貢抵達齊國,求見田常說:“您攻打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最難征服的國家,它城墻又薄又矮,它的土地又貧瘠又低洼,它的國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虛偽而且沒有用處,它的百姓又都討厭戰爭,因此不能和敵人抗爭。您不如去討伐吳國,吳國城墻又高又厚,土地又廣大又肥沃,兵甲又硬又新,大臣既有才能又團結一心,所有的百姓都習慣連年征戰,因此容易討伐。”
聽到子貢的反話,田常勃然大怒地說:“你說困難的,是別人認為容易的;你說容易的,是別人認為困難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你來戲耍我呢?”
子貢并不害怕田常,輕蔑地對田常說:“我聽說,國內有憂患的就攻打強國,國外有憂患的就去攻打弱國。如今您的憂慮在國內。如果討伐吳國,那么戰爭必定失敗,士兵在國外戰死,大臣在內部空虛,因此你在上就沒有了強大的大臣作為政敵,在下就沒有士兵百姓的反對,孤立國君控制齊國的就只有您了。”——你的目的是田家的利益,而不是齊國的利益,當然需要齊國吃敗仗了。面對子貢支持田常篡位的表態,田常只能說:“很好。”然后讓子貢出使吳國。
子貢南下抵達吳國,吳王用最隆重的待遇對待這位名滿天下的士大夫。子貢游說吳王說:“我聽說,施行王道的不能讓諸侯屬國滅絕,施行霸道的不能讓另外的強敵出現。如果大王的心思是想稱霸天下,那么攻打齊國,是能獲大利的事情。安撫泗水以北的各國諸侯,討伐強暴的齊國,震懾強大的晉國,沒有比這樣做獲利更大的了。而且這樣做能保護魯國,獲得魯國人的好感。”——春秋時代,魯國有發達的歷史記錄系統,相當于魯國人掌握著歷史話語權,任何一名霸主的確定,都需要魯國人不遺余力地宣傳。
▲子貢
儒門的最主要勢力在魯國,而魯國樂于看到吳國北上,所以吳王高興地說:“好。”可是他還是在伍子胥的勸諫下,對越國保持警惕,就請教子貢該怎么做。子貢吹捧了吳王和貶低了越王一番后,答應為吳王夫差出使越國,好安定吳國的后方。
子貢的出使和行商是一體的,他走到哪里買賣就做到哪里。因此,到越國時子貢的車隊有一千輛車,帶著大量的來自中原的貨物。
這個使團驚動了越國,也更加彰顯了子貢的能量。于是越王清掃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貢,親自駕馭著車子到子貢下榻的館舍求見。兩人在館舍中相見,分庭抗禮,也就是說子貢憑借自己的名聲、財力和儒門的支持,能夠在禮儀上得到和一國諸侯一樣的待遇。
勾踐以最隆重的跪地再拜禮節對子貢說:“我曾不自量力,才和吳國交戰,被圍困在會稽,我現在唯一的愿望是和吳國同歸于盡。”于是問子貢怎么辦。當時的貴族都是有節操的,所以越王勾踐并不擔心子貢到夫差面前出賣自己。
子貢回答說:“吳王為人剛愎自用,大臣們難以忍受;國家連年征戰,士兵難以忍受;吳國賦稅沉重,百姓難以忍受。現在伍子胥已死,太宰嚭當權,賢人被殺,小人當道,這是殘害國家的政治表現啊。現在大王如果能順從吳王的心意,出兵追隨吳王,用賄賂、言辭和卑微的姿態讓他驕傲,那么吳王一定會攻打齊國。”
勾踐感慨說,我曾這樣對待吳國過,結果楚國徹底被夫差擊敗,現在再這樣,我怕齊國也不能阻止他。
子貢以來自中原文明人的身份告訴勾踐:“你小看了中原的國家,齊國后面還有晉國,就算吳國打勝了,夫差一定會帶兵逼近晉國。難道夫差還能戰勝百年霸主晉國嗎?請讓我為大王出使晉國,好讓晉國有準備,去擊敗吳國。”越王勾踐非常高興,答應照計行動。送給子貢“黃金百鎰,寶劍一把,良矛二支”——黃金是財物,意思給子貢路費;寶劍是貴族象征,意思是給子貢封爵;好的矛是武器,意思是托給子貢重任。
子貢不在乎越王勾踐的禮物,沒有接受就回到了吳國。他對吳王報告成果說:“越王勾踐已經表態,他仰賴大王的恩賜,才能夠捧著祭品而祭祀祖宗,怎么另有其他的打算!”很快,越國前來結盟,勾踐還打算親自率領精銳的士卒三千人隨著夫差北上。
夫差又稱贊子貢,并問他如何處理勾踐。子貢就回答說:“接受他的軍隊,而推辭他的君王。接受軍隊,那么越國不能作亂;推辭君王,那么就能得到重禮君子的稱贊。”
吳國果然北上和齊國爭霸,是為艾陵之戰,其經過和結果在前文中有敘述。
艾陵之戰爆發的同時,子貢抵達了晉國。他對晉國君臣說:“我聽說,不事先謀劃好計策,就不能應付突然來的變化,不事先治理好軍隊,就不能戰勝敵人。現在齊國和吳國即將開戰,如果那場戰爭吳國不能取得勝利,越國必定會趁機擾亂它;若齊國一戰取得了勝利,吳王一定會帶他的軍隊逼近晉國。”晉國國君雖然大權旁落,但是面對外敵,還是能夠勉強團結一心,在子貢的幫助下,晉國君帶領幾個大家族,做好了抵御吳國入侵的準備。
艾陵之戰結束,吳國勉強震懾了晉國,但是不敢對做好準備的晉國下手,而越國趁機偷襲吳國。
子貢這次出使,保存了魯國,禍亂了齊國,滅亡了吳國,興起了越國還衰弱了晉國,可以說,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操控著天下大勢。
上一篇:子產相鄭(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孔子與墮三都-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