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宋元話本散佚及面目模糊之遺憾
話本是“說話”藝術的文學底本。“說話”是宋代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特殊名稱,相當于后世的“說書”,這一伎藝盛行于宋。話本也就是后世所說的長短篇的白話小說。宋元話本是我國小說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它運用口語的描寫方式,代替了用文言寫成的志怪小說與傳奇小說的地位,給后來的白話小說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但宋元話本流傳下來的卻很少,有幸留存下來的一部分還存在著面目不清的問題,這實在是中國小說的莫大損失。
宋代話本流傳到元代,遭到了第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元代封建統治階級對待話本采用的是鎮壓和腐蝕兩套手法。對反映黑暗現實的話本實行禁毀,對說話人制訂了“死”、“流”的酷法嚴刑。而對傾向封建勢力的話本則進行獎勵和扶持。這樣,宋元話本中富有民主性、民族意識的作品流傳下來的便很少。
近代,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話本——這一寶貴的文學遺產遭到了極大破壞。據《四庫全書》雜史類存目《平播始末》提要記載,《永樂大典》有平話一門,所收平話極多,其中當有不少宋元舊編,但1900年英法聯軍入京,《永樂大典》在炮火中散佚,這些平話便無從查考了。
現存宋元話本,除極少數是留傳下來的單行本外,大多數皆散見于明人匯輯的《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書中。《京本通俗小說》中所收都是宋元舊本,原來的卷數至少在20卷以上,今止殘存9篇。《清平山堂話本》共60篇,今止存20余篇,就在這為數不多的殘存話本中,還存在著面目不清的問題。因為直到明代,才有人(洪楩、馮夢龍等)開始對話本加以收集、整理和匯刊。但當時的工作存在著不少缺點:首先是對原來的作品往往有心無心地作了改動,以致或多或少地改變了它的本來面目;其次,他們在編刊這些話本時,又往往宋、元、明三代的作品混雜不分;同時還存在著涂抹時代、竄改典章制度以迎合同時代人愛好的弊端,從而使這些作品變得真假莫辨,很難確定它們的本來面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宋元話本——這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樣式頑強地生長著,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封建統治階級的影響,帝國主義的入侵,再加上編篡者隨心所欲的改動,造成了宋元話本十不存一和面目模糊的現狀,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上一篇:無名氏發現“水庫能誘發地震”
下一篇:無政府主義與巴金的早期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