僥幸不可有·冒險不可無
1950年9月中旬,正當麥克阿瑟驅趕著美偽軍越過三八線,急速沖向鴨綠江邊的時候,從四面八方傳來了中國派出志愿軍援助朝鮮的情報,可麥克阿瑟充耳不聞。在他看來,“朝鮮的戰局贏定了”,中國人參戰“已失去時機”,在勢不可擋的美軍坦克飛機面前,武器很差的中國軍隊,決不敢出兵。麥克阿瑟仍分兵冒進,結果在志愿軍突然發動的第一次戰役中,被打得措手不及,損兵折將萬余人。遭此痛擊的麥克阿瑟,不僅沒有吸取失敗的教訓,而且還想再下一次更大的賭注。他認為志愿軍僅僅是象征性出兵,不過五、六萬人而已。于是他部署了“第二次仁川登陸”,東線派第十軍團在元山、利原登陸后,迂回我軍側背,與西線擔任正面進攻的敵八軍團配合,對志愿軍實施“大規模壓縮式包圍”,然后“合攏老虎鉗”,聚而殲之。
驕傲狂妄的麥克阿瑟揚言,這次“圣誕節總攻勢”,在兩個星期內就會獲勝收兵。可是他那曾想到,毛主席和彭德懷明察秋毫,在東線,派宋時輪兵團及時入朝,伺機圍殲美第十兵團。在西線,將計就計,佯敗后撤,誘敵深入,布下埋伏。結果,麥克阿瑟發動的“圣誕節總攻勢”,不到兩天就全線崩潰。西線第八軍團被志愿軍截斷后路,潰不成軍。東線第十軍團陷入重圍,被分割成數塊,險遭全軍覆滅。在志愿軍發動的第二次戰役的打擊下,麥克阿瑟不但沒有創造出第二個仁川登陸的奇跡,相反卻以傷亡近4萬人的結局,創造出了美軍陸戰史上空前的慘敗。
戰爭是充滿危險的事業,沒有必要的冒險和勇敢,是難以取勝的。但是,勇敢冒險不等于瞎碰亂撞,要有科學基礎,主觀愿望要大致符合客觀實際,即可以預測到幾分勝利。美軍仁川登陸時,總兵力雖然相對處于劣勢,但朝鮮人民軍的主力遠在朝鮮最南端的洛東江前線,后方的仁川漢城地區十分空虛。仁川港險峻的自然環境,雖會給登陸行動帶來諸多困難,但正是這樣掩蓋了登陸企圖,有出奇不意之效。仁川登陸看似冒險,實則不險;看似不能,實則可能。所以麥克阿瑟仁川冒險是正確的,有一定成功的把握。而在第二次戰役中,中朝方面不僅兵力占優,而且地形有利,對敵人行動計劃早有預防。與之相反,美偽軍兵力分散,兩大軍團之間有一數十公里寬的大空隙,可供中朝軍隊穿插。因此,這一次麥克阿瑟的冒險行動,是在一種僥幸心理支配下的蠻干,他不顧條件和環境的變化,不顧客觀的可能性,形式主義地照搬上次成功的經驗,幻想搞第二次仁川登陸,其結果可想而知。
麥克阿瑟的失敗說明,對待戰爭必須持有實事求是的老實態度。雖然戰爭中免不了有時要冒險,但決不能把冒險與僥幸等同起來。用賭博的僥幸之心來指導戰爭,以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來對待戰爭,等待你的必然是失敗的命運。
上一篇:休依希不該頂戴學生貝爾贏來的榮譽花環
下一篇:信交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