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頹廢的出世主義教育思想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他將老子“道”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引向脫離社會現實、追求個人精神解脫,成為一種消極的、頹廢的出世主義教育思想。
表現在教育目的上,就是主張培養具有無差別境界世界觀、人生觀的理想人物。他們能徹底理解和覺悟到復雜的世界和紛繁的人生都是無差別的,有此覺悟,就是有了最高的智慧。這是對老子“無為”教育目的論的繼承和發展,并引向了“無差別”思想,企圖使人們完全從社會生活中游離出來,超脫于現實各種矛盾之上。這當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教育空想。莊子接觸到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丑惡現象,感到厭惡,但不敢正視和企圖逃避現實差別,并希圖培養無差別思想境界的人,從而走向了悲觀厭世的錯誤道路。
表現在教育內容上,就是莊子的“三齊”、“四無”思想。“三齊”即齊是非、齊善惡、齊美丑,他完全混同了是非、善惡、美丑的概況、把它們等同起來,取消了其界限,這就必然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這是一種回避現實矛盾的詭辯,反映了沒落的人生觀和悲觀厭世的情緒。“四無”即無己、無功、無名、無情。無己就是指完全物我兩忘、不考慮自己的一切;不受任何外物牽累,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無功就是不追求個人的功勞。無名就是不追求個人的名位。無情就是對功名甚至自己的一切,都無動于衷,不動感情,不以好惡喜怒哀樂的情緒傷害自己的身心。
莊子教育人們具有無己、無功、無名、無情的精神,是企圖引導人們超脫“功”、“名”,做一個逃避現實的超功利主義者,他們不關心別人,更不關心國家民族,只關心自己,把追求個人精神上的解脫當作唯一生活目的。
對于如何培養理想人物,莊子也提出了一些教育原則和方法。第一、心齋坐忘。他要求人們心志統一,排除雜念,否定學、思、行,不僅排除感性知識,也排除理性認識和人的實踐,只要求人孤守一顆虛靜的心。第二,順乎自然。他認為,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是生來就如此的,人所應做的,不是增長自己的智慧,而只是用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來保養其智力所不能理解的,即不強求知識,順乎自然而已。莊子這種教育原則,反對教育束縛人性,摧殘人生,是可貴的;但由此否認教育的可能性。認為在人的智力發展、知識增長和個性形成中,教育毫無作用。它不是引導人們由愚昧變聰明、由落后變先進;而是使人們停留在原來愚昧狀態中,結果走向蒙昧主義,這是完全錯誤的。第三,緣督為徑。他認為,為了保全身體,養育親人,最好的辦法是做善事不求名聲,做惡事不觸犯刑律,處于善與惡、好與壞的虛隙之中。
總之,莊子承襲了老子“道”的教育思想,并將之演變為一種消極的、頹廢的出世主義教育思想,企圖引導人們脫離社會現實,這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世家士族的改造,它進一步頹廢、墮落,發展成為縱欲主義、享樂主義教育思想。
上一篇:一生窮困、坎坷的塞萬提斯
下一篇:一說伊拉克海灣戰爭之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