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其三十四)
李 白①
羽檄如流星②,虎符合專城③。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干戚④,一使有苗平!⊙【注釋】
①李白:見《上李邕》。
②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緊急文書。
③虎符: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虎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調兵遣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只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兵遣將。④舞干戚:干戚,盾牌和斧頭。舜的時候,有苗氏不服,禹請發兵征討。舜說,不,我修德還不深厚,擅動刀兵,不合于道,于是進一步修明政教。過了三年,他只舉行一次以干戚為道具的舞蹈,有苗氏便服威懷德而歸順。
⊙【詩本事】
這首詩是反映征討南詔的事。南詔(在今云南大理一帶),是唐時我國西南地區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王受唐朝廷的冊封。天寶九載(750),楊國忠薦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仲通專橫粗暴,失南詔人心,而云南太守張虔陀又對南詔王閣羅鳳多所凌辱和征求,遂激起南詔反抗。次年夏,鮮于仲通發兵八萬征討,閣羅鳳遣使謝罪,仲通不準,與閣羅鳳戰于西洱河,慘敗,傷亡六萬。楊國忠為他隱瞞敗跡,又在東西兩京和河南、河北地區大肆征兵。詩即以這一事件為背景,通過藝術的概括,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將矛頭指向唐王朝黷武的國策。
⊙【賞評】
本詩借南詔之戰事反映作者關心民瘼、反對黷武的思想。
前四句寫軍情緊急。軍書飛馳,急如流星,喧呼救邊之聲連夜間諸鳥也不得安棲。接下來四句繪國家承平之景。帝如白日輝耀,三公則執掌國家權柄,天地得一,四海清平,真可謂天下太平之景。如此,則與前文之敘軍情對比鮮明!主明臣賢,四海升平,為何爆發戰爭?故此四句雖云贊揚,實則對皇帝、大臣深寓譏諷之意。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則點明出征的原因、時間、地點。“楚”指南方地區,此指南詔戰事。為了南詔戰事而大舉征兵,要士兵在五月瘴癘之氣正濃時渡過瀘水,去云南作戰。
以下十句集中筆力敘寫戰士境遇之悲慘。五月南方炎熱且多瘴氣,難以出行,而所謂的戰士又是剛抓來不懂戰爭的百姓。他們與親人痛哭著相互告別,連日月也為此而暗淡無光。此時出征無異于以“困獸”去敵猛虎,以處境窘迫的小魚去對付長鯨!結果一定慘不忍睹!
最后作者忍不住發了一聲感嘆:怎么才能像舜帝那樣,不靠武力,而用文德去感化敵人呢?
全詩極寫戰爭之悲,反對黷武,呼喚著能出現圣君賢相以文德消弭戰爭,體現了一種進步的思想觀念,讀來感人至深。
⊙【詩評選輯】
①元·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當國之臣不能敷文德以來遠人。
②明·胡震亨《李杜詩通》:此篇詠南詔事,責三公非人,黷武喪師,有慕益禹之佐舜。
③清·沈德潛《唐詩別裁》:炎月出師,而又當炎方,能無敗亡?
④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群鳥夜鳴”,寫出騷然之狀;“白日”四句,形容黷武之非。至于征夫之凄慘,軍勢之怯弱,色色顯豁,字字沉痛。結歸德化,自是至論。
上一篇:李 頎《古意》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杜 甫《后出塞五首(其一)》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