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①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②。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③。⊙【注釋】
①駱賓王:見《永懷古意上裴侍郎》。
②此地:指易水岸邊。燕丹:戰國時燕國太子丹。發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發直立,把帽子都沖起來了。冠:帽子。
③沒:死,即“歿”字。水:指易水之水。
⊙【詩本事】
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賞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據史書記載,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刺秦王。臨別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記·刺客列傳》)時高漸離擊竹,荊軻應聲而歌,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今天詩人又于易水邊送別友人,自然想起荊軻之事,時間雖已沒去千年,但今日之形勢與自身之遭際又不由得把詩人帶入那悲壯的歷史畫卷之中。歲月悠悠而易水茫茫。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不僅寫出了荊軻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千載猶存,而且似乎還隱含著詩人對于現實環境的一種抑郁難伸之痛。此詩既為送人,亦為言志。于送別中抒懷,于言志中壯行。
⊙【詩評選輯】
①明·吳逸一《唐詩正聲》:吳一逸曰:只就地摹寫,不添一意,而氣概橫絕。
②明·李攀龍《唐詩直解》:似無味,然未嘗不佳。
③清·毛先舒《詩辯坻》:初唐四子,人知其才綺有余,故自不乏神韻……《易水送別》,借軻、丹事,用一“別”字映出題面,余作憑吊,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而游刃如此,何等高筆!
上一篇:杜荀鶴《亂后宿南陵廢寺寄沈明府》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李 益《從軍北征》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