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豳·暮春》中外哲理詩賞析
門外無人問落花, 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 春草池塘獨聽蛙。
春天是美好的,春歸又是使人傷感的。惜春之情,發揮到極致,便是害怕花兒早開,因為花開自有花落時,物盛而衰,萬物皆然。故而當第一片花瓣落地時,人們自然會為春天的即將逝去而格外關注。但是,落花遍地,春歸成為定局之時,人們反而不再關注落花了。 “門外無人問落花”,即是寫此。次句的“綠陰冉冉遍天涯”是對首句的補足。連天涯海角都已布滿綠陰之時,無非說明春日將盡。這二句可謂緊扣題面“暮春”二字。
“林鶯”,即林中黃鶯,亦算黃鸝。這種鳥春夏秋生活于我國,冬季遷往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此鳥的叫聲宛轉動人,常被用作觀賞鳥。詩中的“無聲處”,即無聲之時,也即此鳥繼續北移,消失于我國南方之時。詩人認為,暮春來臨,“林鶯”的鳴叫已漸漸聽不到了;可是,“春草地塘”邊的蛙鳴同樣悅耳可心,故此方有“獨聽蛙”之舉。
曹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善于發現生活之美的詩人,初春的黃鶯,鳴聲悅耳稱心,固然值得人們喜愛。但是,隨著季節的推移,暮春一至,黃鶯北移,悅耳可心的“鶯啼”漸漸已不常聞了。可是,隨著初夏的來臨,池塘之蛙又開始鳴叫了。大自然永遠不會是無聲的。蛙鳴聒耳,常常不為人們喜愛,特別是和黃鶯相比,更顯示了高下優劣之分。作為一位熱愛生活、善于從生活中擷取美感的藝術家來說,他會從蛙鳴之中領略到另一種生命之歌。可見,只有具備健康樂觀的心靈,才會體察出世間的美好。在消極灰暗的目光里,世界永遠沒有色彩!
上一篇:《楊萬里·晚春即事二絕(之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翁格·暮春》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