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聲》原文與翻譯、賞析
方志敏
仿佛有無量數人在我的周圍哭泣呵!
他們嗚咽的悲哀的而且時時震顫的聲音,
越側耳細心去聽,越發凄楚動人了!
“我們血汗換來的稻麥,十分之八被田主榨去了,
剩下的些微,哪夠供妻養子? ……”
“我們牛馬一般的在煤煙風塵中作工、輸運、奔走,
每日所得不過小洋幾角,疾病一來,只好躺著由死神擺布去了! ……”
“跌倒在火坑里,呵,這是如何痛苦呵! 看呀!
狂暴的惡少,視我們為娛樂的機械,又來狎弄我們了! ……”
“唔,唔,唔,我們剛七八歲就給放牛、做工去嗎?
金兒福兒讀書,不是……很……快樂嗎?”
“痛呀:槍彈穿入骨肉,真痛呀! ……
青年人,可愛的青年人,你不援救我們還希望誰?”
似乎他們聯合起來,同聲向我哭訴。
這時我的心碎了。
熱淚涌出眼眶來了。
我堅決勇敢的道:
“是的,我應該救濟你們,我同著你們去……”
【賞析】 20年代初,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南北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國內政治動蕩,經濟衰退,民不聊生。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熏陶的方志敏痛切地感受到底層民眾生活的悲苦,立志于要改造這個腐敗的社會。他的詩文,無論是長歌還是短號,都異常真摯熱烈,充滿了對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仇恨,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祖國命運前途的關心。
《哭聲》便是“用貧人的血淚涂成的”,是向那個不平等的社會發出的抗爭的呼號。一開始,詩人便設置了一個特別的,叫人驚心動魄的氛圍:“仿佛有無量數人在我的周圍哭泣呵! 他們嗚咽的悲哀的而且時時震顫的聲音,越側耳細心去聽,越發凄楚動人了!”這是一個四面悲歌、泣聲不絕的世界,多么辛酸痛楚,多么叫人惶然不安! 他的眼前展開了一幅幅悲慘的畫面,耳邊響起了一聲聲帶血淚的控訴:農民的血汗被田主榨去,食不果腹,妻兒無著;礦工如牛馬般被人使役,貧病交加,生命無保;貧苦的婦女逃避不了惡少的摧殘,可愛的少兒不得不失學打工謀生,還有那些少壯的男人被拉丁抓伕,充當軍閥混戰的炮灰……哭訴聲此起彼伏,場面慘不忍睹,年青的詩人禁不住心碎萬片,血熱中腸。“年青人,可愛的年青人,你不救援我們還希望誰!”這聲聲帶血的呼喚使詩人再也坐不住了,這是一個怎樣不公平的人吃人的社會啊! 詩人挺身而起: “是的,我應該救濟你們,我同著你們而去……”寫這首詩時,詩人正在南偉烈教會學校就讀,其時他貧病交加,家中負債累累而不得不準備退學,因此,他對民眾的苦難才有如此真切的感受。但他不是高坐云端俯視人間苦難,流兩滴清淚,道兩聲阿彌陀佛的菩薩,他是在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為窮人吶喊,抗爭。所以說,真情便是此詩的最大特點。詩篇用白描的手法敘寫哭訴的場面,聲聲血淚,真實動人。詩句飽含感情,感情浸透詩篇,讀者便是在這真與情中感受到詩歌的強大力量。
這首詩并不刻意追求音韻和格式,沒有任何華麗的詞藻。朦朧的意境,卻有一種自由無拘,神聚形散的散文風味,而正是這種口語式的長句子,更適宜于衷情的表達,委婉有致,質樸曉暢。
在遣詞用字方面,也是頗具匠心的。詩中大量運用嘆詞和語氣詞,加上嘆號、問號、省略號的配搭運用,就強烈襯托出民眾那種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苦澀、慘痛,造成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它既是一篇催人淚下的聲討舊制度的檄文,也是一支激人奮發,尋求新生的號角。
上一篇:《詠懷(其十九)》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四時田園雜興(“夏日”其七)》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