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原文與翻譯、賞析
劉過
寄稼軒承旨
斗酒彘肩①,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②,約林和靖③,與東坡老④,駕勒吾回⑤。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白云:“天竺飛來,圖畫里、崢嶸樓觀開。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⑥。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注釋】 ①彘肩: 豬蹄膀。②香山居士:指白居易,他晚年自號香山居士。③林和靖:北宋著名隱士林逋,長期居住在西湖孤山,種梅養(yǎng)鶴,20年不入城市,后人稱他為“和靖先生”。④東坡老:蘇軾,號東坡,曾在杭州任知州。⑤駕勒吾回:強拉我回去。⑥孤山: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林逋隱居處。
【詞大意】 我受到辛棄疾禮遇,本欲攜酒帶肉,在風雨中渡錢塘江去紹興見他,這是一件大快事。但當前往時,卻被白居易邀北宋的林逋、蘇軾強把我拉回。三人極言杭州之美,蘇東坡說: “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
白居易和林逋二人,都掉頭不顧,不以為然,只管飲酒。白居易說:“天竺一帶,山巒崢嶸,樓臺參差,風景如畫。最愛雙澗縱橫,東西水繞,南北兩峰,高聳入云”。林逋道:“不然,有暗香浮動,不如孤山先訪梅。”又說: “等到晴天時,再訪稼軒也不遲,現(xiàn)暫且在此流連徜徉吧!”
【賞析】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詞人流寓杭州時,接到在紹興任浙東安撫使辛棄疾的邀請信,因故未能前往,隨效稼軒體填《沁園春》一詞。據(jù)岳珂說: “辛得之,大喜,致饋數(shù)千百,競邀之去,館燕彌月。” ( 《程史》) 可見辛棄疾對這位名震文壇的豪放詞人的賞識。
此篇雖分上下兩片,但詞意過片不變。開頭三句,引樊噲見項王,項王賜給他一大斗酒與豬蹄膀的典故,說自己在風雨中渡錢塘江到紹興去見辛棄疾,能受到辛的禮遇,難道不是一件大快事嗎?這是對辛棄疾請他去紹興的回敬話,從中也表現(xiàn)了兩人的不同身份與感情:劉過是辛棄疾的座上客,辛對劉有知遇之恩。正要樂于赴約之時,筆鋒陡然一轉(zhuǎn),寫其未能前往。從“被香山居士”一直到結(jié)尾,以奇特的想象,詼諧的筆法交待了未能如愿的原因:是曾在杭州做過郡守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約定在西湖孤山隱居的宋詩人林逋,還加上曾在杭州任知州的大詩人蘇東坡,強行攔住。這里寫作古之人“駕勒吾回”,真是幽默詼諧之極。下面接著寫三大詩人如何極言杭州美景以挽留的情況。“坡謂: ‘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這是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句稍加變化,寫西湖猶如西施,不管淡妝還是濃抹,照鏡子時總是很美的。這是概括寫西湖全景的美麗風光。接著又寫:“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這是說白居易與林逋,聽了蘇軾的話,不以為然,只顧舉杯飲酒。“掉頭不顧”生動地勾畫出二人不以為然的神態(tài)。“白云: ‘天竺飛來’”以下六句是寫白居易描繪天竺風光來挽留的話。此處同樣點化了白居易的詩。《留題天竺靈隱兩寺》一詩對西湖附近的天竺寺、靈隱寺一帶風光贊美時寫道:“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白居易在郡雖僅住兩年,可是到那里游玩的次數(shù)卻很多,可見其風景宜人。“天竺飛來”點明名勝具體地點是天竺一帶,天竺山在靈隱山飛來峰之南。“圖畫里、崢嶸樓觀開”點化白詩 “湖上春來似畫圖” (《春題湖上》) 及“樓殿參差倚夕陽”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云堆”,點化“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韜光禪師》),勾出了澗水縈繞交錯,峰巒高聳云端的氣勢與幽美。在白居易介紹完天竺美景之后,林逋又否定了白居易的話,說:“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這里也是隱括林逋《梅花》詩句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進一步介紹西湖孤山美景,在清澈的水邊,皎潔的明月照著稀疏橫斜的梅枝,梅花點點,暗香流動,該是多么愜意啊!最后三位詩人一致挽留說:等到晴天時,再去訪辛棄疾也不遲呵,現(xiàn)在暫且在此流連徜徉吧!這種熱情懇切的話,使詞人只得留在杭州,而不能赴辛棄疾之約而去紹興了。
這首詞從內(nèi)容來講,并無深意,然而在藝術(shù)上頗具特色。首先,構(gòu)思新穎,想象奇特,將古人與今人共聚一時,開懷暢飲,談笑風生。這種題材在詞作中頗為少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第二,在體制上,完全擺脫了詞的約束,如同散文,以對話方式,大開大合,頗具辛詞豪放恣肆的特點。第三,在章法布局上也頗為精到,寫西湖美景,先總寫西湖美如西施,再具體寫天竺山一帶的樓臺、澗水、山峰、云層的雄偉、壯麗,最后又寫孤山梅林的清幽高潔。第四,以古人詩句點化為詞,自然圓脫而無斧鑿痕跡。
上一篇:《江城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沈園二首》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