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布謠(一、二)》原文與翻譯、賞析
劉大白
賣布謠(一)
嫂嫂織布,
哥哥賣布。
賣布買米,
有飯落肚。
嫂嫂織布,
哥哥賣布。
弟弟褲破,
沒布補褲。
嫂嫂織布,
哥哥賣布。
是誰買布,
前村財主。
土布粗,
洋布細。
洋布便宜,
財主歡喜。
土布沒人要,
餓倒哥哥嫂嫂。
賣布謠(二)
布機軋軋,
雄雞啞啞。
布長夜短,
心亂如麻。
四更落機,
五更趕路:
空肚出門,
上城賣布。
上城賣布,
城門難過:
放過洋貨,
捺住土貨。
沒錢完捐,
奪布充公。
奪布猶可,
押人太兇!
“饒我饒我!”
“拘留所里坐坐!”
【賞析】 《賣布謠》最初發表在1920年6月出版的《星期評論》上。第一首以一個孩童的眼光、感受和口吻說出了手工紡織工人生活的艱難。這個小小的家庭,主要依靠嫂嫂哥哥織布賣布維持生活。為了“賣布買米,有飯落肚”,寧肯讓弟弟穿破褲子,也舍不得用一塊新布給補一補。由此可見他們窘困到何等地步。即使如此地“節儉”,也因“土布沒人要”,而使兩個主要勞動力“餓倒”。第二首敘述手工織布工盡管日以繼夜地拼死拼活地勞作,然而這血汗換得的成果卻最終被“充公”,甚至連人也給關押起來。在“五四”白話詩里,能夠如此真實而具體地反映手工勞動者命運的作品是不多見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的境遇不但沒有得到改善,相反是更加不堪忍受了。
《賣布謠》特別深刻之處,是它把手工工人的不幸同“洋貨”聯系了起來。正是由于“洋布細”、“洋布便宜”,在質地與價格上對“土布”來說占有絕對的優勢,才使得手工織品疲軟下來,無競爭能力。這實在是20世紀初年中國社會出現的一種勢不可當的現實。這種局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由于帝國主義正在歐洲鏖戰,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于是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發展的機遇。單就紡織工業來說,“從1896年至1913年,中國的華資紡織工廠僅有16家,總共只有四十八萬四千多枚紗錠;而1914年至1922年民族資本所創建的紗廠達49家,另有織布廠5家,已開工的紗錠達一百五十萬六千余枚,8年超過了17年的兩倍。(胡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正是在這種所謂“洋貨”、“洋布”的現代機械紡織品與本國的現代機械紡織品的潮水般的沖擊下,中國的鄉鎮手工業被壓垮了。《賣布謠》通過一個織土布工人遭遇的描繪,突出地表明中國的封閉的自然經濟正在被打破,以及由此所加給社會基層人民的空前不幸。
《賣布謠》字里行間充滿了鮮明的愛憎感情。詩人不但深深地同情著以織土布為生的人們,而且一再地暴露舊政權支持資本主義經濟對勞動人民的剝削,抨擊舊政權對善良的勞動者所施行的暴政。當然,詩人也可能像當時的許多中國人一樣,尚不能理解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巨變和民族工業朝現代化發展的意義,所以詩里還沒有更為新穎的思想光芒的閃耀。
《賣布謠》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詩人不但利用歌謠體反映民間疾苦,而且熱心地模仿民歌民謠的表現手法,如“嫂嫂織布,哥哥賣布”這個句子的一再出現,正是民間歌謠為強化某種情感而常用的“反復”手法。又如“土布粗,洋布細”等,是民間歌謠常用的“對偶”手法。這是為了在對照中所產生的意思鮮明起來。又如下一個詩節的第一句“上城賣布”,正是上一個詩節最末一句“上城賣布”的重復,這是民間歌謠中常用的“頂真”手法。這除了在語義上造成上下連接緊密外,還會增添旋律美。又如“四更……五更……”也是民間歌謠以時序敘述事物的常用手法。以上諸多手法的運用,不但使這首詩洋溢著民歌特有的風味,而且表明新詩的發展是必須向民歌吸取營養的。
上一篇:《鳳凰臺上憶吹簫》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南鄉子》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