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女郎》原文與翻譯、賞析
勃洛克
酒樓里,每逢華燈初上,
一片難堪的、沉悶的熱氣就四處回蕩,
是那戕害一切的春天的情欲
支配著醉漢們大叫大嚷。
遠處,在落滿塵土的小巷,
還有那寂寞別墅的院墻,
面包店的招牌剛剛?cè)旧弦粚咏鹕?br>
孩子們的哭聲便傳向四方。
那些愛說俏皮話的風月老手,
每晚都出現(xiàn)在欄桿傍,
他們歪戴著大禮帽,
和女伴一起在路溝邊游逛。
湖上一片漿聲人語,
偶爾也傳來女人的尖聲叫嚷,
而在天上,那麻木不仁的一輪圓月,
卻無動于衷、冷若冰霜。
每天晚上,我這唯一的摯友,
都在酒杯中現(xiàn)出它的映像,
喝下這辛酸而又神秘的瓊漿,
于是他同我一樣,變得溫順而又迷茫。
那些睡眼朦朧的聽差,
呆立在鄰近的小桌旁,
而閃著兔子般紅眼的醉漢們?nèi)碌溃?br>
“真理就在酒中藏!”
每逢夜晚,在約定的時刻,
(也許我這是在夢鄉(xiāng)?)
在煙霧蒙蒙的窗前,
就會出現(xiàn)一位身著綢衫的苗條女郎。
她,從容不迫地走過醉漢們的身旁,
她,從來沒有男伴,一向獨來獨往,
帶著她那渾身的香霧,
在窗前落座,姿容安詳。
她那飄灑的云衣霓裳,
她那插有黑色羽毛的帽子和喪裝,
她那戴滿珠寶的纖手——
都令人相信: 傳說中的神女降臨世上。
我被一種奇妙的親密感情征服了,
對著那黑色的面紗凝望,
在那里,我看見了迷人的彼岸,
我看見了令人神往的遠方。
我接過一個人最奧秘的私情,
我親手捧著一個人心中的太陽,
于是,我靈魂中的每一個角落
都灌滿了這辛酸的酒漿。
她那帽子上依垂的駝鳥羽毛
總在我腦海里搖晃,
她那深不可測的藍眼睛,
已經(jīng)把遙遠的彼岸照亮。
在我靈魂深處有一個萬寶箱,
打開它的鑰匙只有我一人收藏。
你這個醉鬼啊,你說對了,
我也相信: “真理就在酒中藏。”
(王繚 譯)
【賞析】 這篇著名詩作是勃洛克在1906年創(chuàng)作的詩劇三部曲(《賣藝人》、《廣場上的皇帝》、《陌生女郎》)中的一篇。它以強烈的形象結(jié)構(gòu)的對比,表現(xiàn)了舊世界的崩潰和為“青春”和“幸福”而斗爭的激情,對現(xiàn)實生活的諷刺性描寫與抽象的抒情性象征手法的結(jié)合,使其在藝術(shù)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彼得堡別墅區(qū)的市儈生活場景,周圍環(huán)境中那種小市民的鄙俗在詩人的筆下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酒樓里總是彌漫著“沉悶的熱氣”,醉漢們叫嚷著、宣泄著“殘害一切的春天的情欲”。而出現(xiàn)在路旁的則是些“歪戴著大禮帽”的“愛說俏皮話的風月老手”,他們挽著女伴“在路溝邊游逛”。遠處,孩子們饑餓的哭聲和湖面上傳來的“女人的尖聲叫嚷”和酒樓上的嘈雜相呼應,越發(fā)渲染出城市生活的荒淫糜爛和愁悶無聊。就在這凄涼憂郁的調(diào)子里,又傳出了以杯中物澆心中塊磊的“閃著兔子般紅眼的醉漢們”的叫聲:“真理就在酒中藏!”在此,詩人主要通過聲音的表現(xiàn)力勾勒出他眼中那可怕的怪物——充滿污濁之氣的庸俗的 “恐怖世界” 的形象。
在詩的第二部分,隨著一位神秘女郎的出現(xiàn),一切聲音都消失了。靜謐中我們傾聽著詩人心靈的聲音,不知不覺間被帶入了另一世界。女郎身著 “飄灑的云衣霓裳”,一雙纖手 “戴滿珠寶”,帶著 “渾身的香霧”,似“傳說中的神女降臨世上”。從陌生女郎的形象可以看出勃洛克詩作中鮮明的象征主義色彩。在象征主義者看來,現(xiàn)實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則是真實的、美的。因此,他在詩歌中竭力追求那永恒的、和諧的神秘世界,把自己的苦惱、希望和愛情都寄托在這個虛無縹緲的未來世界中,寄托在他心目中的“美人”身上。這個美人的原型就是他未來的妻子——化學家門捷列夫的女兒。在勃洛克1904年出版的《美人詩集》中,就把她作為一個永恒女性的形象來歌頌,并神秘主義地加以崇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詩中的陌生女郎形象對先前的美人形象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繼承性,她是詩人理想的象征。詩人一見到她,立刻就“被一種奇妙的親密感情征服了”。透過她那“黑色的面紗”,詩人看到了 “迷人的彼岸”、“令人神往的遠方”。是她 “那深不可測的藍眼睛”,“把遙遠的彼岸照亮”。
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詩人虛幻出來的,隨著詩人那一聲滿足的“真理就在酒中藏”,幻象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孤獨的主人公。他和自己周圍的小市民的庸俗氣氛格格不入,又不能擺脫這種庸俗,便只有每天晚上和他唯一的朋友——杯中自己的影子一道,在孤獨中會見那位富有浪漫氣息的神秘女郎,憧憬理想的彼岸世界,這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無奈。
這首詩在藝術(shù)手法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對比: 形象的對比,如粗野的酒鬼和神秘的女郎; 聲音的對比,如孩子的哭聲和女人的尖叫; 結(jié)構(gòu)上的對比,如全詩的兩個部分,把對理想的追求和日常生活的庸俗進行強烈的對比,等等。多層次多方面的對比使全詩形象鮮明,表現(xiàn)力強,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長恨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青玉案》原文與翻譯、賞析